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北宋仁宗在位期间,朝中有位"铁面御史",名叫赵抃。此人刚直不阿,秉公明事,从不攀附权贵。他在出任成都知府时,往往轻装前行,只带一琴一鹤,可谓廉洁奉公。

沈括在《梦溪笔谈》提到:"赵阅道为成都转运史,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

《宋史·赵抃传》亦有记载:"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赵抃死后,人们发现他家徒四壁,的确是唯有一琴一鹤一龟,因感念其君子之风,遂亲切地称其为"琴鹤知府"。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剧照中的北宋名臣赵抃

事实上,赵抃的事迹不只是个例。在盛唐时期,一琴一鹤经常出现在同一首诗歌中;

而在更早的先秦典籍中,琴鹤意象也往往被当成一个美好事物,被先民咏唱,为世人诉说。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由琴鹤演变出的成语,如"焚琴煮鹤"等成语,其寓意便是"糟蹋美好的事物"。

一、琴鹤意象之溯源

先秦时期的典籍,多少带有一些神灵色彩。而琴与鹤的存在,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现象。纵观《诗经》,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对于动物们的喜爱,也从未停止。

闻一多先生曾说:"三百篇中以鸟起兴者,不可胜计,其基本观点,疑亦导源于图腾。"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诗经》中的鹤形象

鹤类当时被看成"羽族之长",可见它在上古先民心中的地位。《周易·中孚》中说:"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在传统文人思维中,有着"瞻万物而思纷"的观念。他们对于鹤类长期观察,并逐渐喜爱上它。

于是鹤意象最初代表着神灵、长寿、吉祥、君子等内涵,从而收到贵族阶层与士大夫的一致追捧。《左传》提到:"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与鹤相同,古琴也带有一定神秘色彩。《新论·琴道》有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始削桐为琴, 绳丝为弦, 以通神明之德, 和天地之和焉。"师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琴师,相传他抚琴之时,便能令六马仰秣、玄鹤起舞。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卫懿公好鹤

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这个传奇故事:"师旷鼓《清角》, 一奏之,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于廊门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吁于天。"

可见在上古时期,士大夫抚琴赏鹤,便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

二、琴鹤意象之成因

《周易象辞》中说:鹤类都有"警露、夜半而鸣、擅舞、行止有节"的特点。因其体态优美,舞姿优雅,且能随着琴曲之声起舞,故而古人认为鹤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应性。而这,便是琴鹤之间展开联系的开始,也是琴鹤意象出现的首要原因。

但不久之后,人们又发现:琴与鹤,都具有相通之处。鹤鸣意象,代表君子高雅;而文人抚琴,也是自比君子,有儒慕之气。

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周瑜,便善于琴律,所谓"曲有误,周郎顾"

当时的江东百姓将周瑜视为一员儒将,并亲切称其为"周郎"。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周瑜抚琴剧照

盛唐时期,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次过渡时期。随着琴鹤文化的不断衍生,不少文人甚至将鹤当成是知音好友,即"吏散重门印不开, 玉琴招鹤舞裴回"。

他们在抚琴时,也会注重鹤的感受,并为之喜悦。于是雍陶在《访友人幽居二首》感慨:"尽日弄琴谁共听, 与君兼鹤是三人。"

除此之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恐怕是最在意鹤感受的诗人了。他在《松下琴赠客》中写道:"寡鹤当徽怨,秋泉应指寒。惭君此倾听,本不为君弹。"

这一日,白居易兴致颇高,独自对着寒松、微风闲弹几曲。一曲未完,白居易却发现有意外声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头独鹤在符合琴声。白居易首先是高兴,然后又感到一丝惭愧。

在他看来,自己有心事才弹琴,这样的掺杂着七情六欲的琴曲,又怎么能让纯洁的白鹤听见呢?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一琴一鹤乐悠悠

通过这个结论,不妨得出一个结论,古人弹琴以示自己的德行操守;而白鹤自古至今,也被人看作有君子之道。因此琴鹤意象出现的第二个原因,便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君子之德,容易互相引起共鸣。

"士无故不撤琴瑟",故而蔡邕在《琴操》中说:"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由此可见,琴音被文人看作是圣人之音。孔子习君子六艺,也偏爱抚琴,可知抚琴不仅能修养身心,更能展示自己的高尚的君子情操。

与此同时,倘若文人在抚琴之时,能引来鹤类为之起舞,则更加能佐证这一观点。因为鹤也代表高洁君子,它能起舞,便是对抚琴之人的最大认可。

因而《楚辞补注》中说:"玄鹤, 俊鸟也。君有德则来, 无德则去, 若鸾凤矣。故师旷鼓琴, 天下玄鹤皆衔明月之珠以舞也。言己听玄鹤振音晨鸣乃于高冈之上, 峨峨之颠, 见有德之君, 乃来下也。"

抚琴闻鹤而来,即见有德之君,不外乎如是也。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师旷抚琴

除此之外,琴鹤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唐代文人中的求道问仙的旅途中。喻凫《书怀》中写道:"只是守琴书,僧中独寓居。心唯务鹤静,分合与名疏。"

唐代思想包容,精神自由,不少文人若无法达到儒家济世之理念,便会选择归隐深山,过上求仙问道一般的隐逸生活。

在此时期,道教学说得到长足发展,像袁天罡、李淳风等人,都是当时颇为有名的道士,不仅享受极高待遇,更能直达天听,对国家造成一定影响。因而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不少人更加向往隐逸生活。

就连李白也曾感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于是前往终南山访友寻道。而在这样的隐逸生活中,倘若有一琴一鹤,也再美好不过了。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诗仙李白画

李端在《题崔端公园林》写道:"上士爱清辉,开门向翠微。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可见唐代时的隐逸之时,已经习惯用琴意象来表达自身"遗世而独立"的想象,并含蓄表明自己渴望超脱的内在精神。

三、漫谈琴鹤意象

上述可见,琴鹤意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主要衍生出三个方面:

(一)文人借琴鹤而寓德。正如开头提到的"琴鹤知府"赵抃,他无论去哪,都会带上一琴一鹤,这不仅是在向世人表明,自己坚守君子之德,更是赵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他看来,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应与白鹤之洁白、琴曲之纯洁一样,不应当有半分污点。所以他恪守本性,不攀附权贵,也不畏强权,一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琴鹤知府"赵抃正直形象

(二)借琴鹤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尤其在中晚唐时代,儒释道三家并行,不少文人或向王维、韩愈一样,只专研一家;或向李白、苏轼这样三家齐修。

这样看来,后一者却更为旷达。孔子曾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既然无法在官场上风生水起,那么不妨追求本心,寄情于山水之间。

正如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送房处士闲游》中写道:"花月三江水,琴尊一叶舟。羡君随野鹤,长揖稻粱愁。"一琴一鹤走天下,过着如此自由的隐逸生活,是无数接受了道家思想的文人,他们心中最向往的生活。

(三)琴鹤意象还有一种与上述二者截然相反的意象。唐代有一传世名曲,叫做《别鹤操》,它将琴鹤意象渲染成了别离伤感之情意。

一琴一鹤走天下,传统文化的琴鹤意蕴是什么?古人爱鹤,人之常情

鹤常成对而行

《古今注》中有记载:"《别鹤操》, 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乃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忘餐。'后人因为乐章焉。"

白居易说:"写之在琴曲,听者酸心髓。"自古以来,别鹤意象便代表离别之意。古人在作诗之时,经常化用女子口吻,借别鹤意象表明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其中离别之情,令人难以卒读。而《别鹤操》的出现,也成功将这种离别之意与琴曲巧妙结合起来。不仅让人读之感伤,更是令人听之流涕。

元稹听妻弹《别鹤操》,其好友白居易作诗唱和:"起闻双鹤别,若与人相似。"元稹妻子去世之后,他感念当初之景,不由涕泗横流,遂作《离思》五首,其中一首有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不仅表达了元稹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是写出了他对亡故妻子的深深眷恋。


参考文献:

《诗经》

《论衡》

《左传》

《琴操》

《新论》

《宋史》

《三国志》

《古今注》

《全唐诗》

《全唐文》

《梦溪笔谈》

《楚辞补注》

《周易象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