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一颗心的羁旅

1


这本书在很早之前就买了,买回来后却未拆封,一直被我搁置在书架角落里。在无数次准备找书看或是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它也只是淡淡的飘进我的眼里,然后又被我轻轻的略过。


要问为什么?大概是因为这个书名,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略带恐怖的书名,猜不到会有怎样的内容。要不是买之前看到榜单推荐,看到韩寒推荐,我想我大概不会买。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被我忽视的书,在前几天一个平常的午后,我还是决定翻开看看,却没有想到会给我带来一场心灵和情感上的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让我的对生命,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


2


本书作者蔡崇达之前我并不熟知,看完书以后来才得知是一名非常有名且有才华的媒体人。这本书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讲述的是他的过去人生中发生的一些故事。


整本书中有14个小故事,分别独立叙述。每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都充满了戏剧性,且背后都着重刻画了一个与作者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这让原本从第一视角讲述故事发展的作者,看似是故事中的主角,却更似故事旁观的记录者,记录他过去生命中与这些人的发生的羁绊和碰撞,串联起过去他不同时期的成长和际遇。


3


在细读完所有的故事后,每个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情都有被清晰的印入脑海。让人反复回味思考。其中,最让我动容和感触的几个故事,我想做个简单的分享。


感受到最深的是来自于故事《母亲的房子》。讲述了自己那看似柔弱没有什么主见的母亲,在家里却在家中极端困苦下,依然执拗的要修建房子,而且不只是建一层。文中描写了当时在父亲生病急需用钱,自己的姐姐因为没有嫁妆而分手,自己的学费也堪忧的情况下而建造这个房子,一家人不仅节衣缩食,长期吃靠母亲一早从市场上捡回来的菜叶做的饭菜,还四处借钱。家人的抱怨和压力从一开始被母亲抗争打断,到后面实在撑不住,靠一包可能会被随时打开的老鼠药来消散。直到最后房子建成了,街坊四邻都来庆祝。


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不可理喻,因为不明白作者母亲为什么在那样一个家庭环境下修建这个房子,也不明白修建这个房子的意义何在?是只为了一家人面子?还是仅仅是母亲的自私?


直到后面在作者家里好不容易松缓一点,母亲又再一次提出再建两层,且这个时候已经接到通知不久以后他们的房子会被拆迁。这时我几乎认定作者母亲一定是疯了。


但是惊讶的是,对于母亲再一次的建造要求。作者不仅没有一点反对和抱怨,甚至把自己奋斗了好几年打算在北京买房的钱拿出来支援母亲再建。


如果母亲第一次修房子像一颗石头扔进了我原本只是读者的思绪中荡起阵阵涟漪,把我带入了假如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会如何去阻止母亲的假想中。第二次修房子就像情绪的波纹已经平静,我又重新回到一个读者的角度,开始寻找作者母亲为何执意要建造这个房子的真实原因,去理解作者最后支持的缘由。


原来从父亲最开始建造这个房子起,这个房子就承载了父亲对母亲深深的爱意和照顾相伴责任。对母亲而言这不仅仅是房子,更是一种来自于心爱丈夫给与依靠和承诺,是承载一家人未来美好的开始。直到作者父亲中风瘫痪,原本支撑这个家的顶梁柱倒来,母亲支撑起这个家。与此同时,这个房子也成了她精神支柱,是她的坚强的宣言。让她坚信,只要房子在,家就在,房子修的好,家就会变得更好。


在文中母亲曾两次明显表达修房子决心,

一句是“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一句是“我还是不甘心,我还是不服气,我不相信咱们就不能好起来”。


这两个地方刚开始读,只觉得是母亲的固执,后来才体会到这也是母亲对当初父亲爱的回报和对这个家未来希望。让我明白原来作者父母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深刻,也是那么的简单。


当然通过作者答应完成母亲再建造房子这件事,延伸出来让我反思,在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子女很多时候会和父母产生很多分歧,不明白父母所思所想。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可理喻的事,他们却要坚持到底。如果我们不能像作者一样明白体谅母亲。我们一定会用我们的道理去抗争,直到关系的破裂。这让我多次想到我之前和母亲争执时,我是否真正的考虑到母亲的感受,是否真的现在母亲立场想过。


这让我惭愧。


4


说完母亲的房子,书中另外两个故事《阿小和阿小》《厚朴》,则让我有另一番人生感触,我们是否真的明白我们到底想过怎样的人生。

故事《阿小和阿小》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两个朋友,一个在从小在小渔村生活,未来只能成为渔夫的阿小,一个从城里来即将去香港生活,未来似乎有无限可能的阿小。渔村阿小不断挣扎想离开渔村去过香港阿小的生活,但最后依旧生活在渔村。香港阿小虽然在生活城市,但是生活的困境让他宁愿选择渔村阿小平静的生活。


两个阿小的相遇像两个平行错乱的时空。让人疑惑两个阿小最后是否活成了彼此。、


而《厚朴》的故事则讲述是作者大学同学厚朴,一个在父亲支持下,一直追寻自己所谓的自由,但是实际却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人,最后把自己困死在虚妄的自由的牢笼中。


这两个故事中,不管是两个阿小还是厚朴,他们都有一开始就追求的东西,并为此努力,但是能感受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我们有时候和他们一样,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常常陷入求而不得的美好陷阱里无法自拔。这种执念比迷茫要可怕的多,拼上自己一切去得到的东西,在得到后的大部分的时光里,是喜悦?是空虚?还是失望?


5


我想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绝对的错误,因为这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正如这本书第一个故事《皮囊》中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所坚守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作者的阿太活到了99岁,她一直告诫作者“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也让我明白了《皮囊》这个书名含义,也在一次体会到序言中“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一颗心的羁旅”。


由此我也回想在《残疾》中讲述作者父亲中风偏瘫后,却一直不断的训练自己,以此希望摆脱这副让他行动不便的身体。是不是就是因为在作者父亲早年健康时候走南闯北,那份作为水手的坚强和自由已经深深刻在了他父亲灵魂深处,所以才会如此“折磨”自己。虽然最后还是因为不幸的摔倒离作者而去。让作者饱尝失去父亲的痛苦。


但是在作者接下去的故事中,这份失去亲人的沉重,伴随着作者神明朋友的告知(书中故事《我的神明朋友》),以及在外许久后回家为父亲置办更好的墓地让父亲得到了灵魂的轻盈与宁静(书中故事《回家》)而得到释然。


5


除开上面我给大家分享的我认为对我感触最深的故事以外,还有《张美丽》《重症病房的朋友》《天才文展》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同样都充满人关于情感,追求以及生命的矛盾和感悟。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我很喜欢作者叙述这些故事风格,干净简单,故事背景大部分都是在生养他的闽南小渔村,所以我相信一定是这样一种带有浓浓风土乡情,培育作者写这些故事的时候静稳感。让书页间充满善意的文笔像海边的清风佛面,不断转折的情节像海边的浪花拍打心灵。


有人评价说这本书是一本认心,认人的书。的确,这本书像一双借给读者的眼睛,带你看作者的故事,然后品自己的人生。


《皮囊》读后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