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疫情防控“當家人”


社區疫情防控“當家人”

社區是阻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陣地,社區主任肩負著織密網、守好門、看好家的重要責任。

中山東路街道迎賓南路社區主任張霞,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把社區當“家”,把轄區群眾當“家人”,把防控工作當“家事”,把群眾訴求當“家言”,堅持抗擊疫情一線,將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書寫在社區防控最前沿。


社區疫情防控“當家人”

戰“疫”行動部署快

張霞深知,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單單靠社區幹部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發動黨員、居民廣泛參與,堅持群防群控、依靠群眾。1月26日,她第一時間協調動員小區物業管理人員、社區黨員、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參與到疫情防控中來,建立社區幹部牽頭“網格員+樓棟長聯防”機制,細化防控措施,堅持社區一盤棋,集中力量阻擊轄區疫情風險。為了切實防範疫情蔓延,她帶領社區幹部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認真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一絲不苟、心無旁騖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忠實履行神聖使命。短時間內完成1432戶、2234人的摸底排查和登記任務,並摸排重點地區返呼人員243人,確保疫情防控底數清、情況明。對轄區內的居民區設置23個疫情防控卡點,發放居民出入卡9000餘張,對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並對出入人員做好排查登記,迅速建立社區防控一張網。


社區疫情防控“當家人”

危難之處我先上

“危難之處我先上”,這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張霞常提到的一句話。 她在防控工作中思路敏捷,措施得當,自己主動亮出黨員身份,積極組織黨員志願者、樓棟者等社會力量,在樓道單元門、門市商戶附近粘貼公告、倡議書500餘份,發放宣傳單3000餘份,在社區門前和小區內懸掛條幅10餘處,把防疫防控知識做到家喻戶曉,引導居民不信謠、不造謠、不傳謠。協調轄區誠信數碼大廈等公共單位、小區物業參與其中,為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凝聚了強大的合力。在卡口把控上,最早實行“一測、雙査核”(即對進出人員測量體溫;査身份證、出入證;核對人員身份、核對小區業主臺賬)工作法,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對於返呼人員特別是疫區回來的人員,堅決執行隔離制度,事事親力親為,件件落實落細。在她的感召下,大家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群眾逐漸從強烈牴觸到相互理解,最後到主動配合,轄區疫情防控工作穩紮穩打,社區“防護網”越織越密。從正月初二至今的50天裡,她以身作則,靠前指揮,敢於扛重擔,打硬仗,每天堅持對轄區全部防控監測點做到不間斷巡查。為做到監管透明化、規範化,她創新性的在糧食局小區指揮部帳篷內製作“走訪排查表”,用不同顏色進行標註,對每日疫情情況予以公示,使工作人員更好、更準確地掌握轄區疫情變化情況。


社區疫情防控“當家人”

顧了大家忘小家

居民都說她是個“顧了大家忘小家”的急先鋒,抗擊疫情期間她每日都是早早來到單位,晚上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還要準備第二天的工作計劃等……常常臨睡時,已是次日凌晨,家裡年幼的兒子和生病的母親她都無暇顧及,每晚當她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看到兒子自己做作業,自己玩,她感到萬分無比的愧疚,但她沒有懈怠,而是將這份愧疚化為工作的動力,從年初一到現在,她沒休息過一天。白天,不但要統籌抓好整個社區的排查走訪工作,答覆處理居民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的問題,還要親自上報所有數據表格,保證數據無誤、不漏報。晚上,還必須確保夜間外省回呼人員的登記、檢測無遺漏。無論哪個防控卡點遇到一時無法處理的事情,她都會第一時間趕到場解決,正是用這種無私的堅守,她帶領社區工作人員,確保了社區“無疫”。

疫情仍在繼續,堅守仍在繼續。張霞把“當家人”行動和信念,實實在在書寫在了居民群眾的心坎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