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當家人”,這樣守護居民安全

在疫情防控中,駐守一線的社區黨委書記,更像是社區的當家人,居民們有了難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給他們打電話。

她是社區的大管家

儘管畫著淡妝,可依然掩蓋不住張明霞黑黑的眼圈。“小區居民5740戶,1.3萬人口,113家小門店。70%的房屋出租率。”說起榮豐社區,書記張明霞如數家珍,就像是社區的大管家。

社區“當家人”,這樣守護居民安全

榮豐社區的流動人口多,讓社區工作倍感壓力。“經過我們對社區16家中介的摸排,他們這邊掌握著1820套出租房屋。”春節前後正是出租房屋生意最好做的時候,個別中介先是偷偷地和租戶提前簽約,再安排人員入住。“這無疑增加了小區其他住戶的風險。”發覺中介違規操作後,張明霞立即向街道彙報,聯繫房管局,對中介的違規操作進行糾正。

前些天,社區居民吳麗(化名)因為從湖北返京,需要安排到其他地方進行隔離觀察,但她卻怎麼也不肯走。原來,吳麗的兩個孩子只有11歲和7歲,她的丈夫已經復工,如果她去隔離,家裡的兩個孩子誰來照顧?“作為母親,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張明霞給吳麗做了兩個小時的心理疏導,同時向她做出承諾,如果家庭有困難兩個孩子社區會幫著照顧。看著張明霞真誠的眼睛,終於解了後顧之憂的吳麗哭了。

每天早出晚歸,張明霞卻無暇顧及家人。其實,她自己的家裡也有病人需要照顧,因腦梗半身不遂的母親,因車禍腿部骨折的愛人,還有正讀高中的兒子……

她是居民的貼心人

走進三義東里社區,你會發現小區裡的道路四通八達。“老小區大多是開放式的院子,20多棟樓,算上平房院,有兩千戶居民,整個社區共有8個出入口。”對於社區書記郝爽來說,小區封閉化管理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區“當家人”,這樣守護居民安全

這段時間以來,為了更好地管理社區,郝爽和同事們對給居民發放的出入證費盡了心思,除了常住居民的出入卡,給外地返京需要居家隔離的人員發放的是返京卡,給租住單位宿舍的人員發放的是臨時卡……每張都是專人專卡,需要實名認證。

有滯留在老家湖北的住戶想回北京,郝爽知道後,給他打電話做思想工作。“我知道他有房貸有車貸,一個月不開工,賺不來錢,經濟壓力大。”郝爽說,她經常給這位住戶打電話,除了問候,更多的是安慰。“你把人家當家人,為他著想,他也會配合你的工作。”

還有的老住戶不理解小區封閉管理,晚上10點多給郝爽打電話抱怨,一直聊到了夜裡12點。在郝爽的勸說下,老人的疑慮最終被打消。

社區裡的居民都很信任郝爽,誰家老人行動不便需要買電也會找到她。在忙碌的背後,是郝爽身體健康的付出。因為心臟早搏,去年她就開始靠吃藥來遏制病情了。“大家這麼信任我,我更要盡到這份責任。”

她是社區的老大姐

見到王靜時,她剛從社區回來,紅撲撲的臉上掛著汗珠。44歲的她在車站西街社區已經工作了十幾年。“別人不敢管的,我敢。”爽朗的王靜有一股衝勁兒。

社區“當家人”,這樣守護居民安全

車站西街社區是個老社區,老街坊多。遇到好天氣,大家都喜歡湊在樓下打個牌下個棋,有的老人圖省事,竟然不戴口罩。王靜知道後,第一時間趕到,對聚集的老街坊們進行了勸退工作。“半開玩笑就把大家都疏解了。”

王靜說,老小區物業工作不給力,於是她和同事們分組,對社區實施網格化管理。在管轄的區域裡,為了給居家隔離或者行動不便的老人送東西,王靜還會變身快遞員,整桶的水抗在肩上爬六層樓,對於她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儘管家和居委會間步行只有10分鐘的路程,可中午王靜卻顧不上回家給上高三的女兒做頓飯。“社區的工作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得時時刻刻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