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這“疫”課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50年前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就提出這樣的目標,可是今天,我們的教育真的教孩子學會“求知、做事、共處、做人”了嗎?

延長的假期,孩子的學習問題成了社會的熱點、難題,“停課不停學”也讓疫情之下的不少學校、家庭忙得“一團糟”。在線教學成為新的“網灌”模式,“不停學”就讓孩子通過各種途徑、工具刷題——每一種對孩子“學習”的擔心,不就是全社會對於兒童“求知”能力的普遍不認可嗎?

怎樣學習這“疫”課


疫情即課程。在疫情面前,那些窄化的課程和紙面上的課程都難以真正成為助力成長的“大課程”;如果說生活即教育,那麼以生活為師應該學習的就不僅僅是書本知識,還有更多領域、更多層次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在疫情爆發的這個初春,許多教育專家和教育實踐者紛紛倡導以“世界”為資源,以疫情為課程,在項目學習與綜合實踐中開闊眼界、振奮精神、提升技能、學會做人。

在體悟中學習精神。面對疫情有太多逆行者留下勇敢的背影,太多普通人危難時刻挺起堅實的脊樑;在戰“疫”過程中,全國聯動、守望相助,其精神氣度和人文光華令人肅然起敬。這就是當下最好的教材,可讓青少年深深感受到“安全”的來之不易,“健康”的彌足珍貴。這一課,有鮮活的案例、典型的素材、生動的故事;這“疫”課,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感悟頗多。

在敬畏中學習生命。疫情讓我們再次審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怎樣的和諧共生才能確保人類生命安全?而拒絕野味、不亂捕殺野生動物應該成為大家的共識。在疫情中倒下的醫護工作者,讓“死亡”重新回到孩子的視野,儘管死亡不可避免,但生命一定值得珍視,死亡教育就是關於生命和愛的教育。放寬眼界,還有更長曆史、更多國家因為自然生態失衡導致的疾病、災害、疫情,比如非典、埃博拉病毒,比如蝗災、山火,比如干旱、洪澇災害,都在一遍遍提醒人類,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就是最好的保護自己、愛護他人。只有當我們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和尊重所有生命的時候,世界才會呈現無限生機。

怎樣學習這“疫”課


在實踐中學習生活。洗手、戴口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良好的衛生習慣、必備的科學常識,都成為疫情背景下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洗衣做飯、灑掃庭除、養護植物、健康飲食,都成為這個超長假期避免不了的生活課題;還有海量的疫情信息、驚人的數據變化、學習打卡的信息化,都成為“宅”家梳理信息、洞察世界、迎接未來的生活挑戰。作家雨果說:“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而青少年在這樣的家庭生活實踐中重新認識生活,深度體驗學習,積極面對人生,便是最好的學習過程。

在品讀中學習世界。“人生的遭遇難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選擇的不是放棄,而是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生活。”這是出生就沒有雙臂雙腿卻在2005年獲得“澳大利亞年度青年”稱號的尼克·胡哲在演講中說過的話。在這個超長假期裡,許多人以“讀”攻“毒”,開啟了有滋有味的閱讀生活。對於青少年來說,閱讀是打開世界的一把鑰匙,也是解讀人生的一條路徑。在深度閱讀中確立目標,人生就不盲目;在廣泛閱讀中尋找追求,人生便會充滿動力;在積極閱讀中明確計劃,人生就能有條不紊。這是學習最美的姿態。

怎樣學習這“疫”課


如此,孩子在榜樣人物中感悟、在時事新聞中思索、在生活技能裡提升、在運動中成長、在書香中浸潤、在自我修正中前行,不斷積蓄力量,等待春天的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