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今日剛看完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撇去自傳中篇幅佔比很大的關於千百年來的封建統治及偽滿洲國傀儡頭目的認罪,印象裡最深的就是溥儀在皇宮裡的飲食描述和被解放軍送去東北路上一餐的描述,兩餐的強烈對比讓人一下子感受到了溥儀這一生真正的大起及大落。皇帝吃飯是吃一看二觀三,每次的餐食都由御膳房精心準備給皇帝,盛飯器皿之奢華,食餐過程之繁冗,但是根據溥儀所描述,御膳房的餐食基本都是無味至極,因為御膳房需要隨時備好皇帝要吃的食物,在沒有辦法馬上烹飪好的情況下,只能提前備好這些食物,等到皇帝需要時加熱即可,而後來再回到祖國後,一次簡單的粥配鹹菜讓溥儀吃的雙眼淚目,雖然粥淡菜鹹,但這既時的一淡一鹹卻更能讓人吃出人間百味來。


自傳裡大篇幅裡的認罪悔過以及對中國當時政府的大肆歌頌和讚美,我們不知是否出於真心,但是讀到他甚至將自己頑劣將自己的大便送給弟弟溥傑這樣的事情也如盤托出,以及自己患有痔瘡這樣看起來有些難以啟齒的事情都公之於眾,多多少少會讓我覺得,這樣的自傳似乎有些太完整,好像是被無形的雙手扼住喉嚨,勒令讓他事無鉅細的將任何可以烘托這雙手的美好的事情,都要講出來。所以後面的閱讀基本都是著重閱讀客觀描述當時歷史現狀,而跳躍式閱讀各種帶有目的性的歌頌的篇幅。溥儀的一生是一個悲劇,親情,友情和愛情在他這裡都是缺失的,拋去所有的政治色彩章節,甚至可以感受到這些描述他一生的文字都帶著濃重的悲情色彩,即便詞藻多麼的華麗,也掩蓋不住字裡行間的無奈和屈辱。他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皇帝,他沒有任何機會來按照自己的意志做過任何事情。甚至連這篇看似懺悔錄的自傳是不是真心出於他之意願,我們不得而知。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我和很多讀者都有相似的感受,就是溥儀作此自傳,大篇幅的自我認罪,自我懺悔都夾雜太多的政治背景和被迫的政治立場,不過關於兩次吃飯的描述,倒是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兩個尖銳差異的時代給他最根本的改變。

人一生的長短,不能用時間來衡量,真正讓我們的生命軌跡更長更寬的是我們的經歷,而溥儀一生的經歷在中國歷史上可能都是最傳奇的。他一生的身份在不停的改變,從一個乳臭未乾的王府少爺到大清皇帝,再到偽滿洲國皇帝,階下囚再到最有一名故宮普通工作人員,他見證了大辮子到寸頭,見證了中國被列國剝削到完全的勝利,他見證了歷史上最黑暗的二戰時期每個列強國家的齷蹉行徑。他因為身份的特殊被列國假敬為座上賓的而有機會窺見了當時歷史行進的軌跡和拐點,他就像一臺攝影機,記錄著這些齷蹉的勾當。他的存在好像是被安排好的,一個名存實亡的皇帝,在不需要任何作用下,清朝陪著他長大,他陪著清朝變老離去,然後被捲入整個世界的政治漩渦。因為他成長階段的營養缺失,導致他長成了一個近乎於精神和肉體都萎縮了的皇帝,而這樣的皇帝,註定在歷史的舞臺上只能充當提線木偶的角色。在中國被列強剝削壓迫的時間裡,溥儀沒少充當劊子手裡首席砍頭官的角色。他的確是加速中國被殘害的催化劑,不過也可能是他的存在,讓中國的反醒和崛起更加來勢洶洶。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在讀期間,也看了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一起主演的電影《末代皇帝》,電影是主要根據溥儀當時的英文老師但是也同時具備多重其他身份的莊士敦著作的《紫禁城的黃昏》及溥儀自傳而拍攝的,電影裡印象最深刻的是溥儀登基時一大臣送他的蛐蛐,被他置入一個小竹筒裡,和他刑滿釋放後再一次到自己曾經坐過的皇位下拿出來並打開小竹筒裡的蛐蛐的鏡頭對比。他被命運丟入這個看似堂皇的皇宮的同時,他也將這隻蛐蛐放進這個兩指寬大的竹筒裡,在他經歷了幾十年的悲劇生活,真正獲得重生的日子,這隻蛐蛐也被他放逐了。 每一個人的無辜背後,也都暗藏著對別人或別物的壓迫。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還有太多的部分讓我難忘,還是自己懷揣心裡,自我感受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紫禁城,它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人,是一個夢,是一份工作,我們貪婪他之舒適,之美麗,之富足,之安穩,但願我們不要像溥儀,像遺臣,像太監一般深陷其中,兩耳不聞牆外事,掩耳痴為甕中物。

溥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