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始末

(如果看完還想看更多的內容,別忘了回來點右上方關注哦)

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2年這段時期對諸子百家和儒生來說都是一段不幸的時期。

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兩件慘案,一是"焚書"即無數春秋戰國時的典籍被焚之一炬。一是"坑儒"即百名儒生被活埋坑殺。這兩件事被後世稱為“焚書坑儒”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令人髮指的事呢?接下來我們從背景、過程、影響等幾個方面來聊聊“焚書坑儒”的始末。

聊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始末

背景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在探索治國安邦之道,理民教化之法,論述著社會倫理之學,以古論今,從古論今,花樣百出,議論風華,展現出學術的自由與繁榮。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專制集權的國家。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遺風也不是因秦統一便能一下子消失的,思想多元化態勢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變為一元化,總有一些不同的政治見解困擾著始皇帝,是他感到不順暢。

在咸陽宮與群臣議定國體政體時,也王綰等人主張要實行周代的封土建國的封建制等等。這些狀況都說明,當時的多元思想在統一以後的秦國仍有影響。它影響著秦始皇帝專制政體的權威,甚至是向權威挑戰。這與當時的政治必然會發生衝突。

聊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始末

“焚書”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個博士上前敬酒祝壽。

這時有一個善於拍領導馬屁名叫周青臣的僕射發表了一通頌揚始皇帝的話:

“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史記·秦始皇本紀》

僕射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從前秦國的地域不超過一千里,依靠陛下神靈聖明,平定了天下,驅逐了蠻夷,太陽和月亮所能照到的地方,沒有不降服的。把各國諸侯的領土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爭之憂,這功業可以流傳萬世,從遠古以來沒有人能趕得上陛下的威德。”】

秦始皇聽了這話無比受用,正高興的時候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

博士齊人淳于越又上前發表了一番言論:

“臣聞殷周之王幹餘歲,封子弟功臣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史記·秦始皇本紀》

博士,秦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我聽說殷周稱王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作為自己的輔助勢力。現在陛下擁有天下,而子弟卻是平民百姓,偶然出現田常、六卿一樣的臣屬,無人輔佐,靠什麼來挽救呢?事情不效法古代而能長久不敗的,我沒有聽到過。如今青臣當面阿諛,來加深陛下的過錯,實在不是忠臣。”】

於是始皇把他們的建議交下去討論。

丞相李斯說:“五帝的制度不互相重複,三代的制度不互相因襲,各自都得到治理,不是後代一要與前代相反,這是時代變化的緣故。如今陛下開創了偉大的事業建立了萬世不朽的功勳,

本來不是愚蠢的讀書人所能理解的。

況且淳于越說的又是三代的事情,有什麼可效法的?從前諸侯竟爭用優厚的待遇招攬遊學之士。現在天下已經平定,頒佈統一的法令,百姓在家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和家庭手工業,士人則學習法律禁令。

如今這些讀書人不向現實學習,而去模仿古代,來指責現行的社會制度,感亂百姓。我丞相李斯冒著死罪說:古代天下分散混亂,不能統一,所以諸侯同時興起,人們的言論都稱道古代,損害現行的政策,文飾虛言空語,攪亂事物的本來面貌,每人都以為自己的學說是最完善的,非議君主所建立的制度。

現在皇帝兼併了天下,分辨是非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們仍在私自傳授學問,一起批評國家的法令教化,聽到法令下達,就各用自己的學說去議論,回家時在心裡非難,出來時街談巷議,在君主面前自我吹噓,以此來沽名釣譽,標新立異,認為超人一等,帶著下面的一群信徒編造誹言謗語。

這種情況不加以禁止,上則君主的權威下降,下則形成黨徒互相勾結。禁止出現這種情況才是合適的。”

同時他還提出三點建議:

  • 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燒掉。不是博士官所主管的,國內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送到郡守、郡尉那裡焚燬。
  • 有敢相互私語《詩》、《書》的,在鬧市處死示眾。以古非今的要殺死全族。官吏知情而不檢舉的,和他同罪。命令下達三十天不燒掉書籍,就在臉部刺上字,成為刑徒城旦。
  • 所不燒燬的,有醫藥、卜籃、農林方面的書籍。如果想要學法令,可以到官吏那裡學習。”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下達命令說:“可以照此辦理。”

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留下來的只有皇家圖書館內的一套藏書。

聊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始末

“坑儒”

在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和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後,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後,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

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 等等。

秦始皇聽後,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 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史記·秦始皇本紀》

對於“坑儒”還有一說法是坑殺的並非儒生,因為史記中並未提到“儒生”二字,寫的只是“諸生”。

聊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始末

實質

“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一場統一思想的運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通過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的均實現了統一。

但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

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

所以,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通過“焚書坑儒”開始了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

總結

“焚書坑儒”這件事雖然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維護國家統一,並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不利於社會發展,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並且手法殘忍,殘暴。 

試想想看,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通過怎樣的方式去維護思想的統一?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