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王玄陵《資治通鑑》精解 第 8 篇,座標:《卷七▪秦紀二》

我們總是把“焚書坑書”相提並論,但其實這完全是兩碼事。

“焚書”:中國文化的第一次毀滅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北擊匈奴、南並南越,大秦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擴張。

所以,在第二年秦始皇生日的那天,咸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慶祝會。秦國的“博士團”就來給皇帝拜壽,少不了就是各種歌功頌德的諛詞,他們把秦始皇撩得興致勃勃、非常開心。

古代的“博士”跟現在不一樣,那是標準的國家公務員,早在戰國時期各國就設置“博士”這個官職,他們的職責就是“通古今”,也就是研究《經》《詩》《諸子百家》等學問,相當於國家級的“文化研究所”。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從各國精心選拔了七十名博士,幾乎都是各國最有學問的人。在咸陽宮大會上,當這些人正在歌頌偉大的秦始皇時,突然跳出來一個不怕死的齊國籍博士淳于越

淳于越認為他的這些同事們都不負責任,因為秦以前治理國家都是遵古制,淳于越瞭解古代歷史,所以他認為商周之所以能存續上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分封皇室成員為諸侯,一旦天下有變可以有人來相救。

淳于越就是典型沒眼力見的人,秦國從很早就開始推行郡縣制,顯然就是想以集權專制為既定國策。秦始皇是個有極度權力慾望的人,所以聽了淳于越的話以後他就很不開心,當眾駁回了淳于越的建議。

但這件事情並沒有結束,瞭解秦始皇心意的李斯就趁機建議,他說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東周正是因分封而亡,而現在您要建立前所未有的萬世基業,不是那些只知道讀古書的儒生所能懂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現在天下已定,只要讀書人認真的學習秦國法律,而老百姓盡心盡力的種地,所有的政令都由中央出,就能夠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而這些食古不化的儒生,一頭扎進故紙堆裡,不懂得當今的形勢,反而還處處借古諷今,動搖老百姓的內心,這樣對國家的穩定是有很大危害的,

所以為今之計,就要禁止“私學”,把天底下所有的雜書都給燒掉,當時主要就是《經》《詩》《諸子百家》等,這些能夠開啟百姓心智的文字內容。

燒書的活動是全國性的,而且執行的非常嚴格,發現有私自藏書而不繳的殺頭,發現有談論詩書等內容的殺頭棄市,嚴苛程度不下於滿清政府推行剃髮政策之時,留書不留頭,留頭不留書。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書都燒了,凡是無關政治的都留下了,比如醫藥、卜筮、種樹類書籍,當然那個時候這類書籍確實也很少。還有一些書留下了,那就是關於秦國的史籍,以及秦朝博士所執掌的《經》《詩》《諸子百家》等書籍,這部分書相當於國家檔案,只能放在國家存檔。

這其實就是老子“虛其心,實其腹”的那一套理論,老百姓只要安安分分的種地,當官的只學習國家法律和那些忠君愛國的思想,自然就不會再有什麼動亂因素。以當時的政治制度來說,這似乎就是最先進的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所以“焚書”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事件,他對於秦朝的政治來說是有益的,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社會變得單調一些,從而提高統治的效率和國家的穩定性。

當時沒有所謂的“文化保護”這個概念,所以從秦始皇的時代來考慮這個焚書問題,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卻不能坦然接受,因為他畢竟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毀滅。

當然在不久之後又發生了第二次,項羽攻入咸陽以後,一把火點燃了咸陽宮和阿房宮,把秦始皇收集的天下書籍都付之一炬,這一次毀的才叫徹底。

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來說,對於秦始皇和項羽真是恨得透徹,因此這兩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也很臭,這跟他們得罪了讀書人不無關係。

漢朝建立以後,天底下的讀書人簡直無書可讀,因為書都被這哥倆兒給燒光了。想要獲取秦以前的知識,只能是靠那些讀過書的人,比如秦國的博士叔孫通,他帶了一百多個弟子歸漢。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漢文帝時,國家要置《詩》《書》這二經博士,但是這兩本書早就找不到了,幸好有魯國的申公、燕國的韓嬰,這兩個人一直都在講《詩》,所以他倆就成了《詩》博士。而對於《尚書》,只有一個濟南九十多歲的老儒生,在秦國當過《尚書》博士的伏生,文帝就派晁錯到他家傳了二十多篇《尚書》。

後來又有一些古籍殘卷被陸陸續續的找到,但是出於各種原因,在整理的時候都被大肆的篡改過,所以古代研究古書的讀書人都很不容易,因為一手資料實在是太匱乏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古籍都是後來從墳墓裡挖出來的。

這是關於“焚書”,我多說了這麼一點,下面我來說“坑儒”。


“坑儒”:年年都入方士的坑

坑儒完全是另一回事,他跟文化無關,不能算作秦始皇破壞文化的證據。

在戰國時期,地處海邊的燕國和齊國素來就有“求仙”的說法,齊威王、宣王、燕昭王都曾經派人到海上去尋找過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仙山,所以求仙訪道的方士最先活躍在這兩個國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遊封泰山、登琅琊,與齊魯兩地的方士、儒生有了長時間的接觸。所以徐福等人就趁機來忽悠秦始皇,以長生不老來誘惑他,秦始皇對此非常上心,花費了很多錢來資助徐福去尋仙。但是徐福反覆幾次連根毛都沒帶回來,最後乾脆就一去不復返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焚書”事件的前一年,秦始皇北臨燕國的碣石,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秦皇島境內,在這裡又遇到了一個大忽悠方士盧生,盧生又成了秦始皇的求仙指導員。同年,派方士韓終、侯公、石生去求“仙人不死之藥”,結果同樣是一無所獲,這三個傢伙後來在史書上就失去蹤跡了,很有可能是跑路了。

到了公元前212年,盧生這群傢伙求了三年藥還是一無所獲,這個時候秦始皇已經對他們很不爽了,盧生害怕被秦始皇擰下腦袋來,只好是進一步的忽悠。

他跟秦始皇說,我們之所以這麼久沒有遇到神仙和仙藥,是因為皇帝您遇到髒東西了。所以,你以後必須神出鬼沒,不能讓大臣們知道你的蹤跡,這樣髒東西就找不到你,神仙才會下來找你玩耍。

因為這句鬼話,秦始皇在咸陽搞了一項大工程,他下令

把咸陽宮附近方圓二百里內的270所宮殿,全部用甬道連接起來,也就是把所有的路全部建成封閉走廊的,這樣外面的人就看不到裡面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除此之外,秦始皇下令除了宮女以外任何人不能進入甬道,而且任何人不能洩露他的去處。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宮,從山上看到丞相的車馬停在山下,秦始皇認為有人洩露了他的行蹤就開始追究,身邊的人就解釋說因為丞相的車壞了才停在車下的,他們並不知道皇帝在這裡。但是秦始皇一概不論,把身邊的人全部殺掉。

盧生這些傢伙也許本來就是為了讓秦始皇知難而退,因為作為一個皇帝,讓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在哪裡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秦始皇玩的這麼絕,這一下子如果還是求不到藥,禍可真的就闖大了。

但是盧生還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無能,這就像有些算命先生,在給人算命的時候一旦算的不準被找上門,他們會找一堆的藉口來推脫責任,不說是自己算的不準,反而說被算命的人某個細節沒有做好,或者是某某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

盧生這個傢伙也是這樣,他為了找回自己的面子,就和一個叫侯生的方士四處造謠,說不是我們求不到神仙和仙藥,而是秦始皇這個傢伙太壞了,是個超級變態的暴君,所以我們才不會給這種暴君求藥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謠言散播完了以後,他們的面子找回來了,這兩個傢伙就一起翹脫了。秦始皇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雷霆大怒,辛辛苦苦求了七年的仙藥,到頭來才發現是被忽悠了。

想想這些年入過方士的坑,他真的是被這些傢伙被坑苦了,所以乾脆我把你們也給“坑”了吧。所以,秦始皇就下令在城外挖了個大坑,想把這倆傢伙給活埋了,但是這倆人跑的很快,最終也沒有追上。但是坑已經挖好了,所以秦始皇只能找別人扔進去了。

埋誰呢?秦始皇派人查探到底誰在散播謠言,誰私下談論過盧生說的這些話,然後就把這些人給抓起來扔坑裡,總共抓了四百六十個倒黴的儒生,這群可憐人受了盧生和侯生之害。


憤怒而不失理性的秦始皇

所以這裡我們糾正兩個誤區,一個是“坑儒”並沒有把儒生全殺了,二是“坑儒”並不是一種政治手段。

顧頡剛前輩認為:

“焚書是一種有計劃的政治手段,也是他們的時代使命,坑儒則不過始皇個人的發脾氣而已。”

這句話我只認同前半句,因為“坑儒”雖然不是政治手段,但是不代表他沒有政治目的。

秦始皇坑儒固然是出於受騙的憤怒,但是他的憤怒卻是有針對性的,他所坑殺的是那些傳播謠言的儒生,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他理性的一面。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兩年前的“焚書”就是為了杜絕謠言,就是為了穩定民心,但是儒生們傳播謠言恰恰是觸及了這一點。秦法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這條法律的出發點就是“禁民聚語,畏其謗己”,而這些儒生們實實在在的是在誹謗天子,雖然他們僅僅是傳播謠言,但是這種謠言被傳播出去本身就是對國家穩定的一種破壞。

因此,不管是出於憤怒還是出於政治,秦始皇都是要“坑”他們的,一是為了洩憤,二是為了絕天下悠悠之口,三是為了警示其他人,所以他僅僅殺了四百六十人而已。這裡面有一部分是方士,大部分是儒生,但是殺他們對於文化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就是在說明“焚書”和“坑儒”完全是兩碼事,兩者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焚書是一種政治手段,而“坑儒”則是秦始皇發洩和處理謠言的一種方式。前者雖然可以理解,但是不可以原諒,因為他是對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的毀滅;後者同樣可以理解,因為畢竟秦始皇是先被別人坑了,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不會“坑”他們?不過儒生死的確實有點冤枉,真正的罪魁禍首跑掉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罪莫大焉,“坑儒”卻不坑不行

而“焚書坑儒”同樣給人留下一種秦始皇很殘暴的印象,那麼他到底殘不殘暴呢?當然殘暴,但是他的殘暴被過度渲染了,如果站在當時秦始皇的角度上來看,有些事情他不得不那麼做。一是因為處於時代政治的考慮,必須採取嚴苛的措施;二是出於時代侷限性的原因,很多現在我們知道的一些先進政治手段,在當時並沒有被創造出來。


【三家注史記】:《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李斯列傳》

【資治通鑑】:《卷七·秦紀二》

《漢代學術史略》(顧頡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