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解決了幾百萬人的就業,員工福利也是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為什麼口碑總是很差呢?

小鳥馬上到


看了一些評論,感覺都沒有反映現實的情況。其實樓主問的非常客觀的,富士康就在我的家鄉,我的很多親人就在富士康上班,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富士康的情況。

新聞帶給我們的誤導,富士康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段子: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前夕,小布什對當時的國務卿鮑威爾說,我們準備殺死500萬伊拉克人和一個修自行車的。鮑威爾很奇怪,為什麼要殺死一個修自行車的呢?小布什聳聳肩說,看我就說公眾不關心那500萬人,只關心他們感覺有意思的話題吧。

這個段子形象的說明了人們對新聞的理解,富士康就是這樣,大家不會關心他的管理水平,也不會關心他到底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只會關心他具體出了什麼問題。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就是這個道理。就實際而言,富士康在我的家鄉鄭州市航空港直接僱傭了20多萬人,間接服務富士康的不下10萬人,總人口相當於一個小縣城的全部人口,他就是管理的再好也不可能不出問題,因為人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你看一次富士康下班時的人流你就會明白了,你會第一次知道什麼是人海,第一次對“人”感到害怕。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對富士康也有相當的瞭解,據我所知內部管理非常的嚴格,但也不乏人性化的成分,以我同村的一個老奶奶為例(比我的輩分高,不是血緣關係),因為在富士康後勤幹得好,50歲生平第一次被公司獎勵坐飛機去外地旅了一次遊。

富士康的口碑不好嗎?站在當地人角度和你想的可不一樣!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說血汗工廠的人恰恰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瞭解貧窮對人意味著什麼嗎?瞭解很難河南省政府包括河南人民為了富士康付出過多少努力嗎?是,富士康存在很多問題,但我認為這只是在宏觀大數據下不可避免的概率因素。以我的老家為例,在富士康來之前,當地老百姓因為沒地方賺錢,再加之自然環境是沙土地的緣故,經濟十分落後。但自從富士康到來之後,家家戶戶買了小汽車,住上了新房。當然這主要是國家整個經濟發展的貢獻,但富士康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並且因為富士康,發展出了航空港新城,完全是在沙土地上憑空空降的一個新城。

我舉一個讓人有點自卑的極端例子吧,如今在航空港拿一個磚頭隨便扔一下,都有可能砸中一個千萬富翁,當地老百姓依靠國家的拆遷政策,依靠為富士康提供各種服務,千萬富翁比比皆是,百萬富翁更是多如牛毛。你在航空港見到保安小夥,掃地的大叔、大媽千萬注意,因為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也並不罕見,他們從事這個工作只是當地為失地的農民提供的一種福利。當然這其中也導致了很多問題,但誰也不能不承認,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因為經濟是一切的基礎。

富士康是血汗工廠嗎?辛苦加班的打工妹和你想的也不一樣!

說明:雖然富士康的到來讓當地享受拆遷紅利的老百姓一夜暴富,但在更遠的周邊,當地人只能去富士康打工,我的家鄉就屬此類,但即便如此也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富士康最輝煌的前幾年,也就是在2012年前後,一個普通的打工妹只要能加班,好的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工資,一般的也能拿到5000元左右,這其中就有我的親人。你知道對於當地省會鄭州只有3000元的平均工資意味著什麼嗎?坦率的說在當時,鄭州的老闆都在罵富士康,他直接推高了整個鄭州周邊,甚至全省的工資水平。

貧窮能夠使人彎下正直的腰,低下高貴的頭,再偉大、正確的理由也會在現實中變得輕浮。正是因為之前當地也就是我的老家過於的貧窮、落後,因此很多鄉親們都是拼命的加班、賺錢,一遍又一遍幹著一成不變的重複勞動。就像我的一個本家堂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給蘋果手機擰螺絲,吃住在富士康,連自己新生的女兒都顧不上,一個月也回不了家一次。每天就是上螺絲、上螺絲,上幾千個,加班加點的上,拼命地上,常年累月的上……時間久了這會讓人瘋狂。

我的這個堂妹,只是千千萬富士康年輕生命中的一個,她們雖然很多沒有文化,但他們和你我一樣是鮮活的生命,和那些用著高檔手機並沾沾自喜的闊人們一樣,是人!她們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所愛的人,甚至比我們更有責任!

所以我認為這不是富士康的錯,只是貧窮的錯,是貫穿他們身上沉重的現實的錯。為了改善員工的心態,給員工減壓,富士康相對很多本土企業已經做的足夠好了。

我的這個本家妹妹,我最後一次見她是兩年前,他給我說因為蘋果手機這兩年賣的不好富士康裁員,再加之需要照顧家中的生病的老人,她不去富士康上班了,而是去了一家藥店,賺的錢少多了,她非常的自責。她的故事,只是千千萬萬個不精彩但很現實的故事中,最普通的一個。希望能引起你的深思。

一個專注科幻解讀的作者,並不是為某企業辯白,只是想為自己的親人,家鄉的父老鄉親寫上幾行字。當你享受高科技便利的時候,不要忘了背後有一群普通勞動者的付出,珍惜自己的生活。


深度科幻


本人富士康員工親身體驗富士康生活,感覺公司很不錯現在的打工一族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卻不願意付出,就拿上廁所一事說起~上班前(八點前)工作到十點~十點十分(上廁所時間)到中午十二點~十三點(休息)~十五點到十五點十分(上廁所時間)~十七點到十八點(休息)十八點加班到二十點下班。十二個小時時間有六個上廁所的機會,人人都夠用,除非特殊情況(尿頻尿急,拉肚子)。大部分員工上廁所就是耍滑頭。本人也是員工,站在中立的立場說話,親身體驗。現在的小時工一個小時19~21元,也就是一天200左右,可是相當一部分員工的付出不配拿這200元。不喜歡我的言論儘管來噴……


手機用戶58645105044


富士康在大家的印象中是“最大的加廠”,前些年還發生過員工“十四連跳”事件。去年上市之後的掛牌名字叫“工業富聯”。應該說,富士康解決了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員工福利也是嚴格按國家規定,是一家非常正規的加工企業,但令人奇怪的是,像富士康這樣的大型加工廠卻在民眾心目中的口碑卻總是很差。

一些曾在富士康工作過的網友表示,他們在富士康幹活多數是把他當做人生中的一箇中轉站,我幹活賺點辛苦費,你賺取我的剩餘價值,彼此清清楚楚,談不上企業文化,更沒有家的氛圍。只是在人生低谷的時候稍微歇息一下,並沒有把它當成自己事業,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對富士康有好口碑呢?

而我們認為,像富士康這樣大的一個企業,管理起來確實不容易,尤其是面對魚龍混雜的管理層,在制度上難免會出現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社會對富士康難有好口碑的根本原因。最終這些問題應該由富士康來尋求改善,而不是任由這樣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那麼,富士康的口碑為啥總是這麼差呢?

第一,在富士康打工者都是九零後,他們覺得自己應該有一份事業可以去做,甚至於很多人希望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實現財務自由。但是年輕人的夢想與現實反差很大,在工廠裡,每日在流水線上,枯燥無味。按照富士康嚴格的升級規定,就算幹上十幾年,也最多是小康,不可能有爆發性發展。九零後打工者過著簡單枯燥的生活,又無發展前途,離開後自然難以給富士康一個較好的評價。

第二,富士康的工資待遇無法吸引年輕人。儘管富士康工資按時發放,各種五險一金,福利保障也都有,在中國來說是比較正軌的。但是,富士康員工的收入實在太低,一天忙到晚,一個月沒休息,也只有四五千元月薪。年終獎也只有幾百元錢,而且要分幾次給你,為的是要你明年繼續再回廠工作,而不是選擇辭職。其實,富士康員工的收入還不如做外賣小哥收入高一些,所以很多人都轉行了。

第三,軍事化管理,把人當機器。每天的時間跟你劃分的清清楚楚,就連上個廁所這種小事,也要規定十二小時內只有六次上廁所的機會,幾點幾分之間上廁所這都有規定,還說人人都夠用。但這樣沒有人情味兒的工作,太冰冷的企業文化,是很難讓員工對在富士康的打工生活留下美好印象的。

第四,需要你來時求你來,不需要你時逼你走。富士康的訂單是有季節性的,每年八九月份時,訂單紛紛飄來,富士康四處挖人,職工一個月做下來收入也有五六千元,而一旦到了訂單淡季,就會想著辦法攆你走。那邊的職工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辭退了,絲毫沒有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

儘管富士康解決了上百萬人的就業問題,還按時發放工資和承擔各種職工福利,屬於比較正軌企業。但是富士康在社會上的口碑卻不怎麼好。這主要是在富士康工作的員工看不到提薪升職的機會,卻還要面對嚴格的軍事化管理環境。更值得一提的是,企業給職工的收入報酬也不高,而且需要你來時四處挖人,不需要人時卻輕易的攆人離開。這樣的加工企業雖然沒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企業的凝聚力是比較差的,員工也只能把富士康當作人士的中轉站了,口碑自然難以好轉。


不執著財經


我13年在成都富士康,我爺爺去世,請了喪假,回來上班還帶了死亡證明來了說喪假報不上去(我交了三次),公司二號結賬,你三號才帶過來,給我算事假,當時我弟也在富士康,不過他在另外一個部門,他五號回去上班的報上去了,當時的底薪是兩千到兩千二,我們部門就幾個是加了五十塊,我弟他們部門全部都加了,幾個五十,大部分一百,少部分兩百,每半年一次的內部抽獎活動其他部門都是弄個箱子抽一抽,我們部門就直接貼出來了誰中獎了,一看都是那幾個和組長課長關係不錯的,當時就有想法不幹了,後來有其他的事就藉口離開了。

還有工作就像機器人一樣在哪裡左動右動重複那個動作上千次,有活的時候累死你,沒得活就讓你去其他部門幫忙或者讓你耍著,一個月沒得加班拿兩千的底薪除掉生活費和五險一金到手裡的就一千多一點了,還咋生活,富士康的工資都是靠加班的,想晉升也不容易,人多了,我當時的線長現在還在,還是線長。一個普工你在裡面幹滿十五年也做不到課長去,組長都是問題,每天就重複那幾個動作就可以了,不用其他的。


斬佡


流動性太大了,,普工要是天天加班可以拿4000多,,一個加班沒有就只有1000多。。忙的時候就猛招人,拿錢招人,閒的時候一個加班沒有,普工誰扛得住,都會走,,而且裡面收入差距特別大,,一個課級的基層管理收入高的可以30多萬,普工可能就4萬多。。你想想裡面的級別,線長,組長,課長,專理,副理,經理,協理,副總,總經理,副總裁,總裁。富士康代工利潤很低,,高層分得多,誰管普工?而且中國人多,所以富士康從來不注重培訓,三個月就會換一批人。以前富士康的收入對比其他工廠還是有優勢的,那個時候要進富士康還得給招聘的人資塞錢,現在是介紹一個進來給1800,富士康的名聲也是這麼轉變過來的。。。我在成都,跟隔壁的京東方完全沒法比,,收入都差不多,隔壁的京東方夜班補貼35一天,富士康剛從4.5加到8元。。。富士康裡面基本都是35以上的,這些人比較穩定,不會走,,20左右的來了都呆不久。。。


outmanyy


我在裡面工作過半年,主要可能是管理問題吧。不同的部門都能給你交叉管理,而且管理起來莫名其妙(經常有人雞蛋裡挑骨頭那種)那肯定很多人不服氣啊,直接頂撞經常會有,然後各種在你直接領導那裡打小報告、挑事。還有就是一個制度,寫好的是5天8小時,其餘時間加班自由(單量大的話就儘量加班),但真的沒那麼自由,而且特別狠,請假基本別想,下早班偶爾(沒事了就一直給你下早班),雙休打招呼不來的話直接打曠工,上班時間不準聊天、上廁所要班長同意而且要離崗證、不能沒事就乾站著或者找凳子坐、不能蹲著,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鬼東西,反正就是你怎麼難受給你怎麼來!還有就是伙食真特麼的難吃


微風g2


我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吧,進富士康工作快14年了,出學校到現在,從小年輕到現在中年,頭髮都白了不少,說正事,富士康普工多,流動xing大,每天進出都是幾百上千,普工待遇都是那個城市的工資最下限,完全是靠加班,管理人員也是由資深普工慢慢上去的,素質高低各不同吧,經常爆粗口罵人,很常見,可能上層政策是很好的,可是一層一層傳達到基層,估計都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這個多人,確實很不好管理。到年底,發獎金,就是主管切蛋糕了,普工一般拿不到多少,一倍底薪吧,管理層比較多。據說可以拿到10倍以上,我是沒有拿到過,混的確實不好,富士康總體還是比較好的吧,相對於外面一切私營單位,工資還是定時定點發的





半夜睡不著刷手機


我在富士康也算是工作了七八年,為什麼富士康口碑這麼差?這麼說你也許就明白了,中國有幾個像富士康這樣規模的代工工廠?就好像你們班上如果只有你一個學生那麼每次考試,成績最差的是不是就是你?口碑最差的是不是也是你?所以企業不管口碑好還是壞你只會聽到富士康的新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你覺得一個新聞會寫一個企業好的一面?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同類型的企業裡面,幾千人的公司,口碑再爛,你覺得有人會報道嗎,就算有人報道也沒人記住。最後一個重點,出門在外打工,說白了就是寄人籬下,給人剝削的,尤其作為底層員工,有哪個會覺得老闆是做慈善的?如果沒辦法為了生活要出來打工,富士康在這群狼裡面還算正規,至少不會違反勞動法,鑽空子也是鑽正規空子。

總結就是:所有代工工廠不會有好口碑,而其他的新聞你是在新聞上看不到的。



EJ859


富士康是幹什麼的?代工廠。

靠什麼賺錢?靠加工費賺錢。

怎麼加工費賺錢?軍事化管理,嚴格人力核算成本。


1、大多數廠都對年齡要求35歲以下。富士康的要求是年齡18-45週歲。而實際上絕大多數打工者都是九零後,正是放飛自我,追求自我價值的年級。信奉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恨不得幾個月就實現財務自由。而在工廠裡,每日在流水線上,枯燥無味。按照富士康嚴格的升級規定,就算幹上十幾年,也最多是小康,不可能有爆發性發展。

一眼望到頭的生活是年輕人不喜歡的。幹久了,人就廢了。

2、工資待遇。富士康是一家超大型的正規公司,體量很大,整個公司的人超過120萬!它家大業大,自然要符合國家的最低工資標準,各種五險一金,福利保障也都有,在我們國家來說還是比較正規的。但是不要忘了富士康掙錢就靠代工費,工資壓低,所以他會按國家規定給,但是隻絕對只給最低點。一個很簡單的公式:

淨利潤=毛利潤-人工費用(其它不計)

打工者拿得多,老闆就拿的少。各種激勵和考評機制也沒有辦法扭轉這個根本原則。

名義上說是有年終獎,但年終獎也少的可憐,幾百塊錢,千把塊錢,年終獎只是好聽而已,真正到手的,其實很少。而且是會分幾次給你,為的就是想要明年員工繼續來工作,而不是辭職。

3、管理太嚴格。把人當機器,每天的時間跟你劃分的清清楚楚。就拿上廁所來說十二個小時時間有六個上廁所的機會,幾點幾分之間上廁所都有規定,還說人人都夠用。確實一般是夠用了,但是這樣做非常沒有人情味兒,太冰冷的企業文化。

4、不穩定的工期。忙的時候四處挖人,閒的時候攆人走。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辭退,實在是沒有歸屬感。

所以在富士康幹活的大多數人都把他當做人生當中一箇中轉站,我幹活你拿錢,彼此清清楚楚。談不上企業文化,家的氛圍。只是在人生低谷的時候稍微歇息一下,沒辦法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業,怎麼可能好口碑呢?


功夫大亨1


諸如富士康此類的勞動型密集企業,近些年一直頂著血汗工廠的名頭,實在是聲名不佳。前些年鬧得紛紛揚揚的富士康十一連跳事件更是把富士康這個公司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社會各類對其口誅筆伐,縱然已經過去了好多年,小編猶然記得當時輿論是怎麼把郭總罵個狗血淋頭的。

其實工廠這東西自打其誕生以來好似就跟剝削聯繫在了一起,扯不清理還亂,19世紀世界工人運動曾經是一波接著一波,緣由無非是工廠工作環境太過惡劣,工作時間太過漫長,搞得後來福特公司給工人雙休日的待遇就成了跨世紀的創舉。

我們讀書的時候課本上也會時長講到舊社會工廠的一些黑暗面,比如用童工,不給工人發工資,工人病了不給治,死了隨便找個坑埋了,總之工廠似乎就代表了各種陰暗面。各種潛移默化之下,社會上的人其實對工廠都沒什麼好感,有一技之長的人也都不屑於進廠工作。

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工人屬於典型的無產階級,而工廠領導就是典型的資本家,雖然在職場上,員工與老闆天然就是一種對立又合作的關係,不過在工廠裡,這種對立關係顯得尤為突出,新聞裡經常可以看到工廠的員工各種暴動的行為。

而富士康作為工廠這一實體的典型,自然是樹大招風,謂天塌了壓死個高的,社會上對工廠的厭棄與恐懼,大部分都被富士康頂著了,富士康口碑之差,也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