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唐贞元二十一年,享年六十四岁的唐德宗李适驾崩,庙号德宗,是李唐王朝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之一。

唐德宗李适也曾有过先祖的理想抱负,希望在位期间可以达到李氏王朝的以盛世气象,唐德宗的前半生为了改革而励精图治,采取了很多措施,不幸的是收效甚微。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唐德宗李适 像

唐贞元二十一年,享年六十四岁的唐德宗李适驾崩,庙号德宗,是李唐王朝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之一。唐德宗李适也曾有过先祖的理想抱负,希望在位期间可以达到李氏王朝的以盛世气象,唐德宗的前半生为了改革而励精图治,采取了很多措施,不幸的是收效甚微。

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以后,全国都处于一种积重难返的状态,这种社会现状不是人力可以轻易改变的。处在这种社会现状中的唐德宗不可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纵然他明白这一点也无力改变现实。

随着接踵而至的挫折让这位曾经壮志雄心的皇帝变的力不从心,锐意改革之心消失殆尽。唐德宗驾崩以后,皇太子李诵继承大统,是名唐顺宗,改元“永贞”。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唐德宗李适 像

唐顺宗在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后顺利登上皇位,时年四十四岁,在历朝历代的太子中算是一个意外。史料记载,唐顺宗李诵“仁而善断,慈孝宽容”,当太子之时尤爱书法,唐德宗赐予臣下的史书都是太子李诵代笔。

难能可贵的李诵不仅精通文墨,且勇略过人、武艺出众。建中四年,泾师之变,唐德宗仓皇逃窜至奉天,负责断后杀敌的太子李诵功勋卓著。

李诵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中,纵使事事小心谨慎皇权宝座这个巨大的诱惑还是让很多人来想方设法的陷害他。郜国公主是肃宗皇帝的女儿,被封为大长公主,驸马裴徽早死,又嫁萧升生了一个女儿,就亲上加亲嫁给李诵为太子妃。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唐德宗李适 像

郜国公主是当朝公主,又是太子的岳母,所有经常无所顾忌的出入东宫。后驸马萧升早逝,郜国公主数次丧夫,出于心情原因和太子詹事李昇等交往密切,又私通彭州司马李万等人,这些皇室丑闻让一些无端小人惹是生非,牵扯到了皇太子李诵的身上。

晚年的德宗皇帝对宦官极其宠信,太子李诵对这些倚仗德宗宠信的太监从来没有任何好感。倚仗权势嚣张跋扈的宦官久居宫中多年,深知皇室斗争的残忍激烈,皇太子这么的厌恶他们,等到德宗驾崩,他们将不会有好下场。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唐顺宗李诵 像

所以为了将来的保证,这些宦官不断的向德宗皇帝说太子李诵的坏话,意图说服德宗皇帝另立太子。这时就发生了郜国公主“淫乱”的皇室丑闻,并说郜国公主“在宫中大行“巫蛊之术”。

在历朝历代的皇室只要有人沾染了“巫蛊之术”的嫌疑,都没有好的下场。听闻宦官的告发,德宗皇帝大惊失色,急召太子入宫问话。这件子虚乌有的事情让父子之间产生了隔阂。

从此以后,德宗皇帝便有了废掉李诵太子身份的想法,最后在李泌的劝说下,举例废太子之后所引发的祸端劝阻德宗皇帝,使德宗皇帝打消了废太子李诵的念头。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唐顺宗李诵 像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太子李诵顺利登基,着以王书文、王伾为核心对朝政加以改革。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具体内容为:

一,取消进奉藩镇节度使向宫中进献钱物,每日进贡称之为日进;每月进贡一次称之为月进;每年宫中收到的进贡多则五十万缗,少则三十万缗,为此,州、府、刺史甚至幕僚也都效仿,贪官污吏上行下效,大肆搜刮民财。革新派上台以后,以唐顺宗李诵的名义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

二,严惩贪官污吏道王李实为皇室成员,当初在山南效力军中,身为判官克扣士兵军饷。后又任职京兆尹,时关中大旱,粮食歉收,李实竟不减百姓赋税,反之向皇帝邀宠,继续征缴赋税,一次来向皇帝进贡,唐顺宗李诵根据李实的种种劣迹,将其贬职。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柳宗元 像

三,打击宦官当权裁减宫中闲杂人员,革新派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并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

唐德宗晚年的宦官打着德宗旗号贪污腐化、大肆敛财,流毒甚广,发生了当时著名的“宫市之弊”。由于皇帝对宦官的信任,让那些御史言官敢怒不敢言,这些都是李诵非常忌讳的。

四,打击藩镇割据权利永贞元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遣人来到长安面见顺宗皇帝,向皇帝讨要剑南三川为封地。遭到王叔文严词厉色的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

五,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时期,宦官经常借由宫中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早在顺宗做太子时,就想对德宗建议取消宫市,当时王叔文怕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顺宗。

永贞年间,宫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于是,五坊使也被取消。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刘禹锡 像

但是好景不长,改革派集团结构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的领导集团,有人能够秉公办事,反之,就能有人为了一己之争擅权谋利,典型的例子为当时名传天下的柳宗元及刘禹锡二人。

刘、柳二人手握大权、自视甚高,对和自己有私人恩怨的朝中大臣肆意罢免。改革核心人员能够如此,下面官员自不必多说,这就引来政治投机者奔走相告,纷纷“投桃报李”,以依附此二人来换取政治上的抱负。

如今站在客观的历史角度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就连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存在弊端一样,难免会出现用人不慎。

因为改革派的自身问题,那些之前被改革派打压的大臣联合各节度使,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和宦官一起对付内部不太团结的改革派,种种原因使得“见效甚微”的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为时仅八个月的“永贞革新”落下帷幕。

总结:唐顺宗李诵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种种原因使得他的政治抱负没有达成理想的局面,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日薄西山的李唐王朝困难的政治问题,甚至进一步的恶化。这场昙花一现般的历史变革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回忆和反思。

唐顺宗李诵“永贞革新”的原因和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