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唐貞元二十一年,享年六十四歲的唐德宗李適駕崩,廟號德宗,是李唐王朝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之一。

唐德宗李適也曾有過先祖的理想抱負,希望在位期間可以達到李氏王朝的以盛世氣象,唐德宗的前半生為了改革而勵精圖治,採取了很多措施,不幸的是收效甚微。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唐德宗李適 像

唐貞元二十一年,享年六十四歲的唐德宗李適駕崩,廟號德宗,是李唐王朝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之一。唐德宗李適也曾有過先祖的理想抱負,希望在位期間可以達到李氏王朝的以盛世氣象,唐德宗的前半生為了改革而勵精圖治,採取了很多措施,不幸的是收效甚微。

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以後,全國都處於一種積重難返的狀態,這種社會現狀不是人力可以輕易改變的。處在這種社會現狀中的唐德宗不可能清楚的看到這一點,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縱然他明白這一點也無力改變現實。

隨著接踵而至的挫折讓這位曾經壯志雄心的皇帝變的力不從心,銳意改革之心消失殆盡。唐德宗駕崩以後,皇太子李誦繼承大統,是名唐順宗,改元“永貞”。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唐德宗李適 像

唐順宗在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後順利登上皇位,時年四十四歲,在歷朝歷代的太子中算是一個意外。史料記載,唐順宗李誦“仁而善斷,慈孝寬容”,當太子之時尤愛書法,唐德宗賜予臣下的史書都是太子李誦代筆。

難能可貴的李誦不僅精通文墨,且勇略過人、武藝出眾。建中四年,涇師之變,唐德宗倉皇逃竄至奉天,負責斷後殺敵的太子李誦功勳卓著。

李誦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中,縱使事事小心謹慎皇權寶座這個巨大的誘惑還是讓很多人來想方設法的陷害他。郜國公主是肅宗皇帝的女兒,被封為大長公主,駙馬裴徽早死,又嫁蕭升生了一個女兒,就親上加親嫁給李誦為太子妃。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唐德宗李適 像

郜國公主是當朝公主,又是太子的岳母,所有經常無所顧忌的出入東宮。後駙馬蕭升早逝,郜國公主數次喪夫,出於心情原因和太子詹事李昇等交往密切,又私通彭州司馬李萬等人,這些皇室醜聞讓一些無端小人惹是生非,牽扯到了皇太子李誦的身上。

晚年的德宗皇帝對宦官極其寵信,太子李誦對這些倚仗德宗寵信的太監從來沒有任何好感。倚仗權勢囂張跋扈的宦官久居宮中多年,深知皇室鬥爭的殘忍激烈,皇太子這麼的厭惡他們,等到德宗駕崩,他們將不會有好下場。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唐順宗李誦 像

所以為了將來的保證,這些宦官不斷的向德宗皇帝說太子李誦的壞話,意圖說服德宗皇帝另立太子。這時就發生了郜國公主“淫亂”的皇室醜聞,並說郜國公主“在宮中大行“巫蠱之術”。

在歷朝歷代的皇室只要有人沾染了“巫蠱之術”的嫌疑,都沒有好的下場。聽聞宦官的告發,德宗皇帝大驚失色,急召太子入宮問話。這件子虛烏有的事情讓父子之間產生了隔閡。

從此以後,德宗皇帝便有了廢掉李誦太子身份的想法,最後在李泌的勸說下,舉例廢太子之後所引發的禍端勸阻德宗皇帝,使德宗皇帝打消了廢太子李誦的念頭。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唐順宗李誦 像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太子李誦順利登基,著以王書文、王伾為核心對朝政加以改革。永貞革新是唐順宗永貞年間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

具體內容為:

一,取消進奉藩鎮節度使向宮中進獻錢物,每日進貢稱之為日進;每月進貢一次稱之為月進;每年宮中收到的進貢多則五十萬緡,少則三十萬緡,為此,州、府、刺史甚至幕僚也都效仿,貪官汙吏上行下效,大肆搜刮民財。革新派上臺以後,以唐順宗李誦的名義下令:除規定的常貢外,不許別有進奉。

二,嚴懲貪官汙吏道王李實為皇室成員,當初在山南效力軍中,身為判官剋扣士兵軍餉。後又任職京兆尹,時關中大旱,糧食歉收,李實竟不減百姓賦稅,反之向皇帝邀寵,繼續徵繳賦稅,一次來向皇帝進貢,唐順宗李誦根據李實的種種劣跡,將其貶職。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柳宗元 像

三,打擊宦官當權裁減宮中閒雜人員,革新派還計劃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兵權,並任用老將範希朝為京西神策諸軍節度使,韓泰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

唐德宗晚年的宦官打著德宗旗號貪汙腐化、大肆斂財,流毒甚廣,發生了當時著名的“宮市之弊”。由於皇帝對宦官的信任,讓那些御史言官敢怒不敢言,這些都是李誦非常忌諱的。

四,打擊藩鎮割據權利永貞元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遣人來到長安面見順宗皇帝,向皇帝討要劍南三川為封地。遭到王叔文嚴詞厲色的拒絕了這種無理要求。

五,罷宮市五坊使唐德宗時期,宦官經常藉由宮中採辦物品為名,在街市公開搶掠,稱為宮市。白居易《賣炭翁》詩就是對宮市的控訴。早在順宗做太子時,就想對德宗建議取消宮市,當時王叔文怕德宗懷疑太子收買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勸阻了順宗。

永貞年間,宮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貢奉鳥雀為名,對百姓進行訛詐。於是,五坊使也被取消。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劉禹錫 像

但是好景不長,改革派集團結構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改革的領導集團,有人能夠秉公辦事,反之,就能有人為了一己之爭擅權謀利,典型的例子為當時名傳天下的柳宗元及劉禹錫二人。

劉、柳二人手握大權、自視甚高,對和自己有私人恩怨的朝中大臣肆意罷免。改革核心人員能夠如此,下面官員自不必多說,這就引來政治投機者奔走相告,紛紛“投桃報李”,以依附此二人來換取政治上的抱負。

如今站在客觀的歷史角度看,這種現象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就連北宋的“王安石變法”也是存在弊端一樣,難免會出現用人不慎。

因為改革派的自身問題,那些之前被改革派打壓的大臣聯合各節度使,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和宦官一起對付內部不太團結的改革派,種種原因使得“見效甚微”的永貞革新以失敗而告終,為時僅八個月的“永貞革新”落下帷幕。

總結:唐順宗李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種種原因使得他的政治抱負沒有達成理想的局面,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日薄西山的李唐王朝困難的政治問題,甚至進一步的惡化。這場曇花一現般的歷史變革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回憶和反思。

唐順宗李誦“永貞革新”的原因和內容

唐太宗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