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嚴重,唐朝爲何沒有採取行動消除呢?

安史之亂開始,藩鎮割據就一直是唐朝政治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也有“元和中興”時討伐藩鎮的記錄,但是其影響與規模與漢景漢武削藩,以及康熙削藩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那麼藩鎮割據如此嚴重,唐朝為何沒有采取大規模行動呢?

藩鎮割據嚴重,唐朝為何沒有采取行動消除呢?

實際上,在唐朝中後期,設立藩鎮的目的和作用並沒有結束,所以即使壓服了藩鎮,也不會根本上取締藩鎮制度。 牙兵在藩鎮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要,到後來驕兵悍將們直接左右了藩鎮的走向,藩帥更謀求與朝廷合作以穩統治,最終瓦解唐帝國。

從唐肅宗到唐憲宗,中間隔著唐代宗、唐德宗跟唐順宗,除去只在位十個月而且中風不能說話的唐順宗,代、德兩個皇帝都跟藩鎮做過艱苦的鬥爭,不過都以失敗告終了,其中唐代宗時因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國力大損,外患吐蕃又太強大,幾乎沒有餘力跟藩鎮開戰,只是在藩鎮太囂張的時候才被迫應戰,但儘可能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讓他們暫時消停,然後積蓄力量留給兒子唐德宗去跟藩鎮全面開戰。然後唐德宗的削藩戰打的那不可謂不轟轟烈烈,結果最後也不了了之了,唐朝自此實力大減。

藩鎮割據嚴重,唐朝為何沒有采取行動消除呢?

唐朝的藩鎮從制度上來說本身就存在極大的隱患,讓手頭握有數萬大軍的將領(即節度使)同時兼有了多項權力,這些權力概括起來就是: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軍政財大權集於一身,這就意味著,只要藩鎮存在一天,就都存在隨時轉化為割據勢力的可能。

唐朝中央政府當然不允許割據型藩鎮存在,但由於種種原因又沒能力擺平他們,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割據下去。而割據型藩鎮如同其他歷史時期的軍閥一般,其實也想通過相互兼併擴張勢力甚至有爭奪天下的野心,但一則遭到中央政府打壓,二則藩鎮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誰也打服不了誰,於是他們也長期共存下去,直到五代時期才有徹底的格局變化。

而要想解決藩鎮割據問題,從制度上廢除這種不合理設置是最好的選擇了,但是很遺憾唐朝政府一直都辦不到,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從762年安史之亂結束割據型藩鎮開始出現,到藩鎮制度被徹底廢除,用了兩百餘年,唐王朝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藩鎮割據嚴重,唐朝為何沒有采取行動消除呢?

唐憲宗時期就是將至少兩個藩鎮徹底打服了,一個是淮西鎮,一個是割據了幾乎整個山東地區的平盧淄青鎮。軍事打擊就是最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這個過程就是皇帝與節度使之間的軍事指揮才能與軍隊的作戰能力,唐德宗的勝利卻並沒有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末藩鎮割據已成慣例,朝廷已無力取消天下藩鎮。由於唐朝平叛太過操切好大喜功,唐代宗急於收復長安而不是消滅叛軍有生力量,導致香積寺一戰雖然收復長安但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收復叛軍老巢河北山西,只能和叛軍講和,封安史舊部降將繼續統治河北,設成德,魏博,幽州三鎮節度使,這三鎮驕兵強將,不從長安天子,節度之位世襲罔替,稱為“河北故事”。

天下其他幾個藩鎮如平盧,昭義,淮西等藩鎮也期望效法河北。這些藩鎮動挪聯合起來威脅唐廷,唐廷收到強番嚴重威脅,稍微一有削番措施他們就全面叛亂,如德宗朝的四王二帝之亂,連調去平叛的藩鎮涇原軍都打進大明宮洗劫天子的私庫。唐廷為了應對安史之亂後的一系列軍事威脅,只能在中央建立精銳直屬宦官的神策軍,在地方設制跟多節度使以求維持相互制衡。

藩鎮割據嚴重,唐朝為何沒有采取行動消除呢?

唐末由於大勢所趨朝廷已不可能取消藩鎮,只能保持地方相互制衡,這就需要強大的政治軍事手腕,很不幸唐朝中央又有宦官誤國把持朝政,所以幾個強番只在元和會昌兩朝宦官勢力被打擊並且皇帝較有作為的時代才對長安俯首。而且長安還有依靠和利用藩鎮來維持自身統治和抵抗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入侵。總之藩鎮的存在有利有弊,總體來說是弊大於利,但是唐王朝沒有采取行動,不是不做,而且做不到。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