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唐朝皇帝,爲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爲養子

這位唐朝皇帝,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為養子

唐德宗李適繼位的當年,長子李誦就被立為太子。可是,令李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個太子一當就是整整25年。做儲君沒有想象中那麼風光,做得太好,讓皇帝不安心,做得太差,讓皇帝不放心。因此,李誦當太子謹小慎微,基本不發表對於朝政的看法。

他深居簡出,低調為人,雖然也經歷過廢立風波,但好歹還是平平安安穩定住了位置。只不過,令他更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二個兒子李謜,竟然被自己的父親收為養子。也就是說,李謜本應該喊他做父親,卻莫名其妙喊他做哥哥。

這位唐朝皇帝,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為養子

按理來說,皇朝進入了後期,氣運走了下坡路,皇家子嗣會逐漸稀薄,明、清都有這個問題,導致皇室經常因為無子而向藩王過繼兒子來繼承皇位。然而唐朝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即使安史之亂急劇衰落之後,唐代宗、唐憲宗也有20個兒子。李誦更是高產的皇帝,《新唐書》說他有27個兒子,《舊唐書》說他有23個兒子,僅僅比唐玄宗的30個兒子少一點。

長子叫做李淳,後來改名為李純,他既是長子,又是王皇后所生的嫡子。在漢族人的觀念中,嫡長子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和特殊,如果沒有大錯,那是一定要繼承皇位的。所以,他的爺爺沒有“下手”。

這位唐朝皇帝,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為養子

然而,當李誦的第二個兒子李謜出生後,唐德宗就毫不客氣了。他非常喜歡自己的這個孫子,竟然過繼當了兒子。唐德宗其實自己的兒子也不少,一共有九個親生兒子,並將收養了一個侄子做養子。為了表現出對第二個養子、實際上的孫子的喜愛和尊重,唐德宗還將李謜排在自己的兒子中的第六位。

不光如此,唐德宗對於這個李謜還非常疼愛,很早就開始培養他。早在李謜十歲的時候,就讓他掛名為義武軍節度大使、易定觀察等使。等到李謜十三歲的時候,又讓他擔任昭義節度大使、澤潞邢洺名磁觀察等使。

這位唐朝皇帝,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為養子

只不過這個孩子命薄,長到十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唐德宗非常傷心,宣佈輟朝三日,並追贈李謜為文敬太子。出葬的當日異常寒冷,好些年都沒有那麼淒冷了,唐德宗依然讓文武百官為李謜送葬,深深悼念這位他所喜愛的孫子兼養子。

那有一個問題就來了,唐德宗到底是出於什麼心理,非要弄得人倫顛倒呢?其實,這種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當時可能也不算什麼大事。

這位唐朝皇帝,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為養子

李唐王朝發源於胡風盛行的塞北的武川鎮,與少數民族鮮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第一,鮮卑民族本來就父親、兄長分不清,甚至都稱為“阿幹”。第二,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有收繼婚的習俗,父親去世,兒子可以繼承除親生母親外所有的女人,這也在倫理上糾纏難清。

更為重要的第三個原因,是鮮卑族有“養子還父”的習俗,就是兒子結婚後生出的孩子,可以還給父親做養子。這種風俗,恰恰一直影響了李唐王室。

這位唐朝皇帝,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為養子

像唐德宗這樣將自己孫子收為養子的情況,在唐朝皇帝之中並不是孤案,目前發現第一個“以孫為子”的唐朝皇帝就是“天可汗”李世民。當時他的第四子濮王李泰生了長子李欣,四歲的時候來到宮中,因為聰慧過人,深受祖母長孫皇后喜愛。長孫皇后親自為他取名,唐太宗則“以為己子常陪隨”。

這件事情在正史上沒有記錄,卻在李欣墓誌中有明確記載,應該是確定無疑的。只不過,因為李欣是李泰的長子,李世民還是讓他承襲濮王位。

這位唐朝皇帝,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親孫子收為養子

後來,唐肅宗也將唐代宗的嫡長子李偲收為養子,只不過這個說法在《新唐書》中還是有前後矛盾之處。但不管怎麼說,看起來比較混亂的親屬關係,實際上也代表了唐朝博大開放的胸襟。到了南宋程朱理學興起後,這種行為基本就在中原王朝中消失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大唐故使持節穎州諸軍事穎州刺史贈使持節都督夔州諸軍事夔州刺史嗣濮王墓誌並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