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文学批评理论具体指什么?有何价值意义?

历史哆唻咪


有何意思?这个可以从历史背景中找到答案。郁达夫生在了一个国家动荡,社会黑暗,国破山河不在,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碰撞。

从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潮人,对旧时代的批判,这个可以从早起的作品《沉沦》、《银灰色等死》等等中可以发现,郁达夫从日本留学回时,学有所成,满怀希望的从日本回国后,见到因战争导致国家满目疮痍,前途无法预测的悲观思想,但对革命慷慨激昂,迫切革命成功的那种疾声呐喊的激进理论。

中期的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因为当时统治者,国名党的白色恐怖,残害革命人士,深深的刺痛了这位具有革命思想的作家,使他走上了消极避开世的思想,追求一种落后的名仕风度,流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有充分的暴露了当时他以及很多人作为从封建旧时代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又憎恶现实,不同流合污的矛盾心里,逃避现实的心理。

在统一抗战时期,从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文人所承担的责任,不断的写下政论文章,用自己的热情,鼓舞人们,积极的参加抗战。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有“自传色彩”的影子,一种文学上的自我表现,从而行程了一种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在多数的作品中,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在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述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展现出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蓝天上的海洋1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是一位作家之外,同时还是一位文学理论批评的实践者。针对“人的文学”这个命题的提出,郁达夫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人性”和“天才”论就是他回应这一命题的理论实践。对文学中“自我”的推崇和重视,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浸染的根源,同时也与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分不开。这种基本的文学观支撑着他在文学理论批评实践活动中一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立场,成为一条较为连贯的线索。但他并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独自者,在坚持自己的文学观核心的基础上,他对无产阶级文学、大众文艺等现象做出了肯定的评判。 郁达夫一直有着自觉的批评意识。他对文学批评地位的认识经历了由“第二义文艺”向“第一义的要事”的转变,经历了由认为文学批评是“天才的赞词”到认为批评家与创作家并重的转变。转变过程显示出他与时代、文学潮流展开对话的姿态。郁达夫的批评态度重率真、宽容和同情。其中,以“真”为核心,以宽容为原则,以同情为方式。三者连贯一体,不可分割。 郁达夫的文学理论批评文章大多不拘一格,篇幅上有长有短以显示他对某个文学问题的思考深度不一;主题上有就文学创作问题展开的,也有就社会政治现象而发的,还有对文学史的阶段性成果做总体梳理的。这些显示出他在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中对活的文学现象的关注与自觉思考。


水沧浪99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他首创了自传体小说形式,进而丰富了文学创作体裁。他敢于在文学作品中对传统封建礼教的观念提出挑战,批判了腐朽堕落的封建文化他的文学作品中,善于用悲凉消极的意象,来反映世事的黑暗腐朽,进而表现出社会底层人民的辛苦生活。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天才论,情调说,对自我个性的关注。关注。

他文学方面的特点是有社会政治现象而发,对文学史的阶段性成果做总体梳理。

要讲全面很费劲的


翰墨荣华


指的是郁达夫所写的关于文学理论的论述著作,主要阐述了他对于文学的看法,比如“人性”和“天才”的论述。文学批评和文学是相辅相成的,有很多好的作家作品,都是通过文学批评推介出来的,而且批评评论大家可以归纳总结当下文坛的主要潮流,让作家自身也了解自己作品,让读者可以多方面的解读作品,可以说文学作品包含三个要素:作者写出来的书籍,读者,文学批评,三者兼得也可以理解是完整的作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