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晁錯一心為國,最後卻被腰斬,有些事情做不得


《漢武大帝》:晁錯一心為國,最後卻被腰斬,有些事情做不得

《漢武大帝》,一部良心製作,場面大氣恢弘,精彩無數。

只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個片中的某個早晨,天色陰沉,其後下起了密密細雨。此時的漢景帝無比的傷感,因為就在這一天,是他親自下的令,腰斬自己的老師晁錯。在依依惜別之際,漢景帝悲從中來,情不能已......



晁錯,一個有才華的人,收穫了太子這個強力粉絲



《漢武大帝》:晁錯一心為國,最後卻被腰斬,有些事情做不得

晁錯,出生年份很特別,是公元前的200年,當時漢朝剛剛建立。雖然查不到具體的家世,但可以確定的是,此人家世不賴,早先學習法家思想,這造就了晁錯非凡的分析能力和實用主義。

後來,晁錯又專門去學《尚書》了,這是儒家的經典思想著作。不過,學習《尚書》是公家派出來的,屬於公費學習。跟隨的大師也很出名,他就是“伏生”,這是當時的一個大家,年齡比劉邦都大,但學問更大。

學習儒家歸來,晁錯更加受重視。

漢文帝一看,這小子有辯才,有思路,懂分析,那就輔導太子吧!這是好事,帝師,這是個無比拉風的職業,也是個非常有前景的職業。

從成為太子老師那一天起,晁錯的人生就開始變化。因為,太子劉啟無比欣賞這個老師。

而晁錯,對於這個學生教得特別用心,還寫了文章給太子,名字叫《言太子宜知術數疏》。文中,告訴太子如何治理國家。這樣盡心盡力的老師,劉啟是喜歡的。慢慢地,學生劉啟成為了晁錯最大的粉絲了。

太子成為粉絲,這是多大的造化啊,因為將來是要登基的。如果太子登基了,晁錯的前程就會邁向無盡的輝煌。



晁錯的才華展現和政治主張,成了晁錯悲慘命運的開端



《漢武大帝》:晁錯一心為國,最後卻被腰斬,有些事情做不得

晁錯並不是一個只讀聖賢書,只教學生的老師,他有自己的抱負。

一個有抱負的人,最怕的就是虛度年華,最渴望的就是展現才華。

在文帝時期,晁錯就開始了各種建議,他希望能給帝國帶來更多的幫助。這些建議中,有提出如何抗擊匈奴的,比如《言兵事疏》,指出應該“以蠻夷制蠻夷”,提倡使用最精良的器械,採用最好的訓練,選擇最好的將士。不過,對於晁錯提出的這些建議,文帝就是點點頭,並沒有多采用,原因很簡單,執行到位不容易,最關鍵的是,這是一個書生寫出來的建議,缺乏實踐。

建議中,還有用經濟措施鼓勵移民到邊境,進行屯墾戍邊的,比如《守邊勸農疏》。對於這建議,漢文帝採納了,效果還不賴。

但晁錯最出名的主張還是“削藩”,這和另外一個大才子賈誼主張基本一樣。當年,賈誼很受文帝重視,不過每每談到“削藩”時,文帝就開始裝糊塗了,開始問神鬼之事了。於是就有了“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故事了。

晁錯,一直主張削藩,早期文帝更看重賈誼,因此晁錯的機會並不多。後期,賈誼病死,晁錯彷彿接過了賈誼的槍,繼續建議削藩,只是漢文帝繼續不採納,繼續假裝糊塗。

文帝自然有文帝的考慮,但人總歸要老。終於有一天,文帝離開了人間,那一年是公元前157年,享年46歲,年齡一點都不大,在年富力強時,走了陰間,有點可惜。

文帝死了,景帝上位,看似晁錯的機會來了,實際上是晁錯的末路到了。


晁錯建議“削藩”,看似是好事,卻惹禍上身



《漢武大帝》:晁錯一心為國,最後卻被腰斬,有些事情做不得

削藩到底對不對?看似有些道理,畢竟各諸侯王的實力越來越大,最後會出現“尾大不掉”現象,當地方實力足夠強時,中央朝廷頭就疼了,中央朝廷就要塌了。正所謂“竊國者諸侯”。

周朝的倒下,不就是諸侯的強勢崛起導致的嗎?商朝的崩塌,不就是類似諸侯的西周崛起乾的好事嗎?所以,削藩是有道理的,只是削藩之事非常難操控。

文帝不聽晁錯那一套,認為時機不成熟,但漢景帝卻很認可晁錯那一套,認為削藩事關漢朝國運。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漢景帝三年,景帝終於在晁錯的忽悠下,開始削藩了。

當時的情況是,吳國很強盛,楚國也很厲害。在聽到削藩的消息後,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兵開向都城。

這樣的結果,漢景帝想到了嗎?想到了,這是最壞的結果,漢景帝沒有躲掉。

但是,漢景帝沒有想到的是,七國聯軍非常彪悍,中央軍根本就不是對手,眼看著聯軍層層推進,該怎麼辦?危險漸漸來臨,一個搞不好,皇帝就要換人了。雖說都是劉家人,但劉濞可不是劉邦之後,而是劉邦的侄子。江山危急,風險重重。

初時,晁錯也慌了。冷靜 又冷靜,他堅持主張不低頭,繼續改革,並且希望漢景帝御駕親征,他在京城給皇帝做後勤和管理。這有點效仿劉邦和蕭何的意思。

但是,漢景帝明顯不同意晁錯的這個建議,並對晁錯有些 意見了。

無奈之下,漢景帝請教袁昂,因為老袁曾經當過吳王劉濞的丞相。老袁的意見很簡單,既然七國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來的,只要殺了提出削藩建議的晁錯,事情就結了。

殺還是不殺?漢景帝很矛盾。


晁錯是死在了自己的改革上



《漢武大帝》:晁錯一心為國,最後卻被腰斬,有些事情做不得

一個下屬的生命重要,還是江山重要?這是一道送分題,肯定是大局重要。在萬般痛苦中,漢景帝選擇了處死晁錯。

晁錯死了,真能挽回大局嗎?不見得,因為劉濞早有反心,晁錯死不死都不重要,晁錯的死只是一個發兵的藉口罷了。

但漢景帝必須殺晁錯,目的有三個,一是杜絕七國的藉口,讓七國原型畢現;二是可以讓朝廷中的各派一致對外,團結起來;三是明確形勢,讓矛盾徹底暴露,不存任何僥倖。

晁錯一定要死,最後確實也死了。有點可惜,有點遺憾。

其後的漢景帝,任用了周亞夫,吹響了反攻的號角,在上心同心下,吳楚之亂被平了,漢初最大的一場內部危機就這樣被解除了。而晁錯卻成了絕對的犧牲品。

晁錯可以不死嗎?可以。只要漢景帝夠堅定,對於改革夠堅決,再任命周亞夫等人征伐,吳楚之亂還是能平的。只是,漢景帝不夠自信,需要用晁錯的血喚起朝廷內外一致對外的決心。

晁錯還是有點急了,曾經在他建議削藩之前,他家老爺子來了,結果勸說無效。

在事情發生後,晁錯又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建議欠考慮,被人當成了把柄。晁錯的死,在他的建議“削藩”被採納後,基本就定了。

改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不容易,古代也不容易,因為會牽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晁錯的死,就是因為諸侯王的利益要收回,所以就爆發了造反運動。


《漢武大帝》:晁錯一心為國,最後卻被腰斬,有些事情做不得

漢景帝的改革,最後算是成功了,但晁錯最終還是淪為了替死鬼,也許這就是漢景帝改革的代價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晁錯應該早有這方面的思想準備,畢竟要搞這麼大的事情,又怎麼會沒有犧牲呢?晁錯的死,最後成全了漢景帝,成全了西漢後來的一百多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晁錯的死還是很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