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文圖丨孫詩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圖1︱馬王堆漢墓《城邑圖》摹繪本(來源:曹婉如等. 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元).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人居環境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它因人而生,由人而創造,是人在自然天地之中所創造的聚居環境整體。中國古代沒有“人居”的專門詞彙,但人居的觀念廣泛存在。人們重視在自然中的營居活動,追求營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那麼,中國古代對人居環境究竟有著怎樣的追求與想象?古代文獻中其實蘊藏著不少古人對這一問題原汁原味的回答。


1 邊疆城邑:晁錯的人居理想

第一位敘述者是西漢時期的政治家晁錯。他是漢文帝的智囊,面對當時國之北境屢遭匈奴侵襲的困擾,曾多次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對策。並借古人之言對邊地城邑的人居環境提出具體構想:“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裡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內,門戶之閉,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長,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1”。

晁錯從規劃者、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強調了一座邊疆城邑人居環境的規劃建設應包括五方面內容:首先,選擇水土豐饒、生態健康、適宜居住的自然環境。第二,建設堅固、實用的居住環境。包括建立城池以保障安全,合理規劃以細分宅地,營建住宅以滿足家庭需求等。第三,營造公平、高效的生產環境。包括劃分農田,興修道路,使人們從事農牧業勞作,以滿足生存需求。第四,提供完善、便利的公共服務及設施。包括醫療救護、精神信仰、社會保障、殯葬紀念等,以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階段的生活需求。第五,形成有序、融洽的社會秩序。包括以制度及法律手段保障人們的居住權益、財產安全,形成倫理有序、仁愛互助的社會風氣等。這些內容既包括物質環境建設,也包括精神環境營造。其根本目標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城邑長久發展,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 ”。


2 桃花源:陶淵明的人居理想

第二位敘述者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歸隱田園十餘載後,陶淵明創作了《桃花源記》,以一個“虛構”的桃花源表達“真實”的人居理想2。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像是一個功能簡單、生活安逸的普通村落。就人居環境而言,具有四方面特徵:首先,自然環境安全而美好。村落外部有群山環抱、溪流過境;內部則土地寬闊、水土豐盈,有子孫後代持續發展的空間。有“良田美池桑竹”,說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植被豐茂,生態環境良好宜居。其二,規劃建設整齊而有序。“屋舍儼然”說明村落規劃合理,房屋建設整齊。“阡陌交通” 說明土地劃分得宜,道路四通八達。其三,社會和諧,生活安逸。“黃髮垂髫,怡然自樂”說明老有所養、少有所依,人們身體健康,生活安逸。其四,聚居時久,持續發展。源中人避亂秦世,不知魏晉,說明桃源人居已存在六百餘年,人居環境持久而穩定。

【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圖2︱[明]周臣《桃花源圖》(局部,蘇州博物館藏)

轉引自:袁行霈. 陶淵 明影像:文學史與繪畫史之交叉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9.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既是普通村落的真實縮影,又是經過藝術加工、滿懷人居理想的文學作品。或許正因為這種理想與現實的交融,“桃花源”成為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經典意象。一代代文學家、藝術家不斷借用“桃 花源”,表達屬於他們的時代、地域中的人居理想。

【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圖3︱[明]文徵明《桃源別境圖》(局部,臺北鴻禧美術館藏)

轉引自:袁行霈. 陶淵明影像:文學史與繪畫史之交叉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9.

【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圖4︱[[清]吳偉業《桃源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轉引自:袁行霈. 陶淵明影像:文學史與繪畫史之交叉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9.


3 八愚宅園:柳宗元的人居理想

第三位敘述者是唐代貶官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年少成名,但仕途坎坷,唐元和年間被貶至湖南永州的窮鄉僻壤間。貶永十載,他反倒與奇山異水為伴,在瀟水溪畔安家,並對自己的人居小環境開展了一番頗具巧思、寓意深刻的規劃設計。

在《愚溪詩序》中,柳宗元詳細敘述了他對八愚宅園的構思和營建過程3 。他選取了溪、丘、泉、溝、池、堂、 亭、島八種要素,來建構他的理想人居。設計中頗多意涵與層次:首先,八個要素各具象徵意義。丘、島象徵山,溪、溝象徵水,堂、亭象徵宅,泉、池象徵園。山、水、宅、 園是柳宗元完整人居環境的四個基本範疇,既要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求,也要承託高層次的精神訴求。其二,八個要素中強調人工與自然的互補關係。溪、丘、溝、泉屬於自然環境,是柳宗元擇地的結果。堂、亭、池、島是人工環境,是柳宗元因形就勢、人為創造的結果。自然與人工要素的均衡構成,是柳宗元對人居環境的理解,也是他規劃設計的追求。第三,八個要素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溪、丘代表大尺度的生存環境;池、島代表中尺度的活動環境;堂、亭則代表小尺度的居住環境。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既分別作用,又構成整體。

【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圖5︱柳宗元“八愚”要素及空間層次 示意 圖|孫詩萌 繪

八愚宅園可謂柳宗元在永州山水間開展的一場理想人居實驗,規模雖小,卻能以小而見大,這次實驗也對永州地區後世文人的山水營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4。

【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圖6︱永州愚溪 圖|文藝琳 攝

轉引自:蔣旭軍等. 永州最美100: “錦繡瀟湘·永州發現”攝影活動 優秀作品選.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

4 共同的人居理想

由於敘述者的身份、時代不同,敘述對象的空間尺度各異,這三個人居理想各有其代表性。但它們也表現出六方面的突出共性,勾勒出中國古代共同的人居理想。首先,自然豐美。三個文本都從對自然環境的相度與評價開始,三者的選擇標準也類似,都強調氣候和宜、形勢安全、水木豐美、適宜建設。第二,功能綜合。晁錯提出的邊疆城邑包括居住、田作、 交通、醫療、祭祀等基本功能;桃花源中有居住、生產、 交往、休憩;八愚宅園則簡化為居、園、遊。滿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是人居的核心。第三,道德和諧。對社會和諧的追求,突出體現在人居文本中。“男女有昏,生死相恤”“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是古代理想道德社會的真實寫照。第五,審美追求。對西漢時代的邊疆城邑而言,自然之和、宜、饒,人居之恤、完、安是最樸實的美。在東晉時代的桃花源,“良田、美池、桑竹”開始透露出具有審美意識的自然之美。再到唐代中期的八愚宅園,除了山水之奇、溪丘之絕的物質美,又增加了居者以山水為友、心靈相通的精神美。人居環境不能脫離審美追求,而人工與自然關係是傳統人居審美的永恆主題。第四,家園歸屬。晁錯邊疆人居的終極目標是 “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桃源中人因有家園庇護而“怡然自樂”,柳宗元“家”愚溪而“甘為永州人”,都說明人居環境不僅是生存的空間、居住的場所,更是充滿依戀的心靈家園。最後,人為創造。城邑建設有賴人的“相、嘗、審、觀、 營、立、制、割、通、正、築、置”;桃花源看似天然,仍離不開源中人的發現與營建;八愚宅園更是柳宗元發掘、 構思、實踐的結果。人居環境因人而生,由人創造。“人居”正是人實現 “參贊天地之化育”的重要方式。

【人居雜談】淺談中國古代的人居理想

圖7︱永州柳子廟 圖|郭志強 攝

轉引自:蔣旭軍等. 永州最美100: “錦繡瀟湘·永州發現”攝影活動 優秀作品選.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

5 結語

三個文本跨越近千年,雖然時代變遷,但一脈相承的共同人居理想仍然清晰。正是這些共同的人居理念,在歷史上廣泛的人居實踐中形成了中國傳統人居文化的基因。 今天來看,仍歷久彌新。

重溫古典文本中關於人居理想的表述,不僅讓我們看到先輩們對他們所處時代人居問題的多樣思考,也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中對人居環境的本質追求並未隨時間而改變。中國古代共同的人居理想,有豐美富饒的自然,有和諧有序的社會,更有人工與自然的交融互促、參贊化育。這是幾千年來傳承的人居文化遺產,也是指引未來人居建設前行的方向。美好的人居環境,不只是規劃設計者的職業理想,更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整個社會的共同理想。追求和創造美好的人居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力,也是責任。

注 釋

1《漢書》卷 49 爰盎晁錯傳第 19

2 [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並 詩. 陶淵明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165

3 [唐]柳宗元. 愚溪詩序. 柳宗 元集. 北京: 中華書局.1979: 642

4 詳見:孫詩萌. 唐宋士人在 永州的“山水營居”實踐及對當 地人居環境開發的作用. 建築史 .第 33 輯 .2014:95-108

本文刊載於《人類居住》雜誌 2019年 第 3 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