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7課,講《說文解字》“止”部漢字的三個漢字:、、歸。這三個字,前兩個字是生僻字,甚至GBK字庫已經不再收錄,我們不得不描述字形,這兩個字瞭解即可,第三個字“歸”卻是古漢語常用字,所以,

今天的重點漢字是“歸”。一個一個來:

1、(GBK字庫無此字,字形描述為)。讀ch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至也。從止,叔聲。”形聲字。本義是至;到。桂馥的《說文義證》:“至也者,錢君大昭曰:《方言》:‘摵,到也。’通作,字異音義同。馥案:《集韻》:‘摵,至也。’”(按:這裡的錢君大昭應指錢大昭,錢大昕之弟,曾參加校錄《四庫全書》,錢大昭跟桂馥是同時代人,年歲又相仿,所以這樣稱呼。)未見其他典籍有應用實例,故暫不舉例。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錢大昭像)

“”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的小篆寫法)

2、(GBK字庫無此字,字形描述為)。讀b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人不能行也。從止,闢聲。”形聲字。本義是兩腿瘸而不能行走。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制》:‘瘖、聾、跛、躃’。按:躃,《說文》作,有足而不能行者。”這個字也不見其他典籍有應用實例,故例子也暫缺。

“”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的小篆寫法)

3、歸。讀音有三個:

(一)gu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歸,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聲。㱕,籒文,省。”形聲字。籀文的“歸”寫作“㱕”。

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釋》按語:(金文)大抵從婦,聲,與契文同……或從辵從彳,無單從止者,辵、彳、止本通用無別。“即在金文裡,“歸”大抵就寫作“婦”與契文相同,或者從辵旁或者從彳旁,沒有單獨如籀文一樣只有止旁的。這幾個寫法通用,沒有差別。所以,至少在金文裡,歸與婦是通用的。歸的字形演變如下圖: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字源》裡的歸字字形演變圖)

但在現代漢語簡化字裡,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裡“歸”字簡化為“歸”,“婦”字簡化為“婦”,雖然字形上仍有聯繫,但基本切斷了這兩個字的姻親關係。

歸的本義是女子出嫁。《易·漸》:“女歸,吉。”孔穎達疏:“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這或者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早期理論,女人生來就有與外人合成之義,以夫家為家,所以,出嫁稱為歸。比如:《國語·晉語四》:“秦伯歸女五人。”韋昭注稱:“歸,嫁也。”辛棄疾《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東家娶婦,西家歸女。”一邊是娶媳婦,一邊是嫁女兒。同一件事兩家各自的立場上,說法不同,一家是娶婦,一家是歸女,所以,“婦”和“歸”兩字,字義自古相連,難怪它們字形那麼相似了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舊時的嫁女場面)

本義之外,歸從本義引申、生髮出來很多用法,比如:

(1)返回。如:歸家;歸國。視死如歸。《廣雅·釋言》:“歸,返也。”比如《詩經·小雅·出車》:“執訊獲醜,薄言還歸。”捉來間諜殺敵寇,獲勝急迫返家鄉。又比如毛主席《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又指人死。《爾雅·釋訓》:“歸,鬼之為言歸也。”郝義行《爾雅義疏》:“生,寄也;死,歸也。故《列子·天瑞篇》雲:’鬼,歸也。‘又云:’古者謂死人為歸人。’”你看,中國的古人們,他們所生視為暫時的寄託,把死視為永恆的歸宿。所以鬼,其實是歸的諧音,死人也稱為歸人。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2)歸還。比如:完璧歸趙。《集韻·微韻》:“歸,還也。”《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安知其非有也。”趙歧注稱:“譬如假物久而不歸,惡知其不真有也。”借久了不歸還,哪知道他不是真有呢?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完璧歸趙)

(3)嚮往;歸附;歸依。《廣雅·釋詁一》:“歸,往也。”又《釋詁三》:“歸,就也。”《詩經·曹風·蜉蝣》:“心之憂矣,於我歸處。”鄭玄箋註:“歸,依歸。”心中憂慮啊,我們的歸宿是一樣的。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蜉蝣的樣子)

又比如《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再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均用此義。

(4)投案自首。比如《史記·張丞相列傳》:“(晁)錯恐,夜入宮上謁,自歸景帝。”張守節《史記正義》:“自歸帝首露。”晁錯非常害怕,連夜跑到宮中,拜見皇上,向景帝自首。

(5)歸屬,專任。如責有攸歸。《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劉邦說:“我聽說李斯輔佐秦始皇時,有了成績歸於主上,出了差錯自己承擔。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李斯像)

(6)由(誰負責),屬於,歸屬。比如:總結歸他寫;計劃歸我制訂。《清史稿·怡良傳》:“大西洋自前明寄居澳門,相沿已久,均歸中國同知、縣丞管轄。”

(7)結局;歸宿。比如:歸根結底。《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世說新語·仇隙》:“潘(嶽)《金谷集詩》雲:‘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潘岳和石崇一樣,都被孫秀殺死,是真正的白首同所歸了。

(8)藏。《易·說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孔穎達疏:“萬物閉藏。”

(9)旨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韓非愛好刑名法術學問。他學說的理論基礎來源於黃帝和老子。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韓非子像)

(10)稱讚。比如曹植《名都篇》:“觀者鹹稱善,眾工歸我妍。”又比如《抱朴子·外篇·審舉》:“親族稱其孝友,幫閭歸其信義。”都是用的這個意義。

(11)珠算中稱一位除數中的除法。如:九歸口訣。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佛像)皆以高之尺寸,照行七坐五涅槃三歸之,歸後以自乘。”引申為計算;結算。比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到晚,牛浦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一個清賬。”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珠算)

(12)用在相同的動詞之間,表示動作並未引起相應的結果。比如:表揚歸表揚,可就是突擊任務沒分配給我們。又比如:說歸說,做歸做。

此外,還用作姓氏,《通志》有載。

(二)kuì。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有兩個用法:(1)通“饋”。贈送,給予。《廣雅·釋詁三》:“歸,遺也。”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歸,假借為饋。”比如《左傳·閔公二年》:“歸歸乘馬。”杜預注稱:“歸,遺也。”贈送給戴公駕車的馬匹。

(2)通“愧”。慚愧。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歸,假借為媿(愧)。”《戰國策·秦策一》:“面目黧黑,狀有歸色。”高誘注稱:“歸,當作愧。愧,慚也。”

(三)kuí。用作古人名、國名也作“夔”。《水經注·江水二》“(秭歸)縣故歸鄉。《地理志》曰:‘歸,子國也。’”夔州在古時也叫“歸”,歸讀夔音。這也是它為什麼又叫秭歸的原因。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現在的夔州)

“歸”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17課:細說“歸(歸)”字

(“歸”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1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