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我們說,玉是特別的石頭,因為它特殊的物理屬性,因此,它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聲音,這些不同,古人均造出不同的漢字以表達它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玉石發出的聲音,古人都用了哪些漢字來表達它們。按字序,要解說的是這6個漢字: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今天要解說的6個漢字)

1、玲。讀作líng。《說文解字》釋作:“玉聲。從玉令聲。”就是玉石發出的聲音。甲骨文的“令”,上部是一個閉合的口,類似說完話(發完命令)閉合的嘴,下部是一個跪下聽令的人,是會意字,到了金文,則上部發展為張開的嘴,下部是一個跪著的人,或者彎腰聽令的;也有一說稱上部為大的房頂(這個更合理些),下部是一個坐著(古人坐與跪姿基本一樣)發號指令的人。羅振玉的解釋是:“集眾人而命令之。”後來加了口寫作命,分化成“命、令”二字。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令的字形發展)

《說文》稱“從玉令聲”,玲是形聲字,令只是玲的聲部。玉石發出的聲音。象聲詞在中國古漢字裡大多以形聲字形式體現,通常情況下,聲部與字義無關,玲即是其中一例。玲的小篆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玲的小篆寫法)

2、瑲。讀作qiāng或cāng。《說文解字》釋作:“玉聲也。從玉倉聲。”顯然,這又是一個形聲字,解釋“倉”並無太大價值,它只起聲部的作用。但我們不如順帶也把倉字解釋一下,倉,《說文》稱“谷藏也。蒼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倉的甲骨文上邊一個屋頂,中間是戶,即倉門,底下是一個口,象形放谷的“廩”,是盛具,專門用來放穀物的。古代的穀倉,圓倉稱囷,方的稱倉。倉字的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倉的字形)

戰國璽中也有倉字,字形相近,只是中部的門變成了類似可活動的門軸一樣的形狀。在“瑲”中,倉只是聲部,這個字只是模擬玉石互相撞擊發出地聲音。後來也用來代指樂聲。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瑲的小篆字形)

3、玎。讀作dī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玉聲也。從玉丁聲。”顯然,又是象聲詞,又是形聲字,解讀丁字意義也只是知道它的讀音即可,丁字的字形有兩個來源,均是象形,1、夏季的萬物結出果實之後,形狀像丁;2、指釘子的形狀,也是“丁”字形。它的字形在甲骨文和金文裡有橫向的點,縱向的點,圈,圓點等各種形式,到了古璽印中的字,才有了近似今天丁字的字形。這些字形都可以結合用在篆刻中。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丁的各種字形)

郭沫若說“魚枕”即魚睛,丁則為睛的古字,丁睛古音同在耕部,且現在有“目不識丁”的成語。或者也是一種說法,丁即睛,象形眼睛。但更多的還說,丁就是釘子的象形,這個我們到解說丁字時再做討論。這裡我們只用記得玎中的丁是給玎字賦音。玎的小篆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玎的小篆字形)

4、琤。讀作chēng。《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玉聲也。從玉爭聲。”顯然,這又是一個象聲字,玉石發出的聲音的象聲。爭的意義通過字形可以看出來,甲骨文的字形像是兩隻手在爭奪一個器皿,而篆書的爭,是兩隻手在爭奪一個器物。爭的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爭的字形)

在琤這個字裡,爭是聲部,玉是義部,就是玉發出的聲音。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琤的小篆字形)

5、瑣。讀作suǒ。《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玉聲也。”仍然是聲音,仍然是形聲字。瑣的右邊沒有獨立的字,但字形很簡單,就是小與貝的組合,就是細小的貝殼,瑣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玉石發出的細小如小貝殼相撞的聲音,聲音很小。瑣也用來指細碎的事情,如瑣碎。瑣的小篆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瑣的小篆字形)

6、瑝。讀作huáng。《說文解字》釋作:“玉聲也。從玉皇聲。”又是形聲字,也是玉石發出的聲音。右邊的皇,同在玉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是“大”的意思,也就是玉石相撞發出的比較大的聲音。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25課:玉石發出的聲音

(瑝的小篆字形)

瑝在《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解釋也說:“瑝,謂玉之大聲也。”

玉石發出的聲音是悅耳的,不管是大聲,小聲,因此古人結合玉部造出了各種漢字以對應玉石發出的聲音。今天這6個字其實就是6種聲音,這是玉部漢字中的一個類別,此外玉石的顏色,玉石 的器皿,治玉的動作,玉的種類等等都有對應的漢字,學習玉部漢字,初學者可以依照這些類別,分門別類記憶,以便於記憶。

(【說文解字】之25,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