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卞壼

卞壼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


書法家卞壼


書法家卞壼


書法家卞壼


書法家卞壼


書法家卞壼


唐竇臬《述書賦》雲:"望之之草,聚古而老。落紙筋盤,分行羽抱。如充牛刃 多士,交連雜寶。"

《淳化閣法帖》卷三有其草書一帖,六行,五十六字。卞壼書法現存於西安碑林的還有一行書壁碑,內容是:"崔諒、史曜、陳淮可補吏部郎,詔書可爾。此三人皆眾論所稱,諒尤質止,少華可以敦教。雖大化未可倉卒,風尚所勸為益者多,臣以為宜先用諒,謹隨事以聞。晉侍中卞壼書。"此碑亦為無價之寶。

卞壼(kǔn)(281年-328年),字望之,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開發區丹陽街道辦事處劉廟社區卞莊)人。東晉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累事三朝,兩度為尚書令。以禮法自居,意圖糾正當世,並不畏強權。後在蘇峻之亂期間率兵奮力抵抗蘇峻,最終戰死。後追贈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貞"。

卞壼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卞統曾任琅邪內史,父親卞粹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壼成年時已有名譽,得司兗二州和齊王司馬冏辟命,但卞壼都不應命。後父親卞粹被長沙王司馬乂所殺,卞壼回鄉。懷帝永嘉年間,卞壼出任著作郎,並承襲父親成陽公的爵位。後來徵東將軍周馥請卞壼為從事中郎,但不應命。及後於永嘉五年(311年)發生永嘉之亂,都城洛陽被前趙所攻破,晉懷帝被擄,卞壼於是投靠時任徐州刺史的妻兄裴盾。裴盾於是讓卞壼代理廣陵相。

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司馬睿在建鄴建立基地,召卞壼為從事中郎,委以官員選拔之責,深受寵信。後出任東中郎將司馬紹(即後來的晉明帝)的長史。後因繼母死而離職服喪。及後當成為晉王世子的司馬紹的老師。東晉建立後,任太子中庶子,後轉散騎常侍,侍講東宮。後又先後擔任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等職。卞壼前後居師佐之位,盡匡輔之節,頗為王公大臣敬畏。

太寧元年(323年),明帝即位,升為吏部尚書。次年(324年),王敦意圖奪位而再次起兵,但因病重而交由兄長王含等人領軍,卞壼加中軍將軍防備王敦軍。及後叛亂平定,卞壼因功封建興縣公,不久遷任領軍將軍。

太寧三年(325年),明帝病重,卞壼與司徒王導、車騎將軍郗鑑、丹楊尹溫嶠、護軍將軍庾亮及領軍將軍陸曄一同遺詔輔助太子,任顧命大臣,並任右將軍,加給事中、尚書令。成帝登位後,他與庾亮共掌機要。

卞壼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維護朝廷綱紀不遺餘力。在成帝即位舉行登基大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導竟以病缺席。卞壼在朝廷上嚴肅地說:"王公社稷之臣邪!大行在殯,嗣皇未立,寧是人臣辭疾之時!"王導聽說後連忙帶病趕來。皇太后臨朝,卞壼與庚亮值班宮中,共參機要。朝廷下令召南陽樂漠為郡中丞,潁川庾怡為廷尉評。但二人都強調父命,拒不赴任。卞壼當即奏稟太后,其中提到:"如此則先聖之言廢,王教之訓塞,君臣之道散,上下之化替矣。樂廣(謨之父)以平夷稱,庾珉(怡之父)以忠篤顯,受寵聖世,身非已有,況及後世而可專哉!"由於卞壼的奏章很有說服力,因而朝議一致贊成。樂謨、庾怡不得已,只好走馬上任。此後,凡朝廷有命,不得以私害公,不得以任何藉口推延,遂形成了一條永久性的制度。當時,王導與庚亮不和,庚亮掌權,王導就稱疾不上朝。一次王導不上朝,卻私下為車騎將軍郗鑑送行。卞壼得知,毫不顧忌王導的權勢和情面,上奏導"虧法從私,無大臣之節";御史中丞鍾雅翫忽職守,不按王典辦事,二人應該一塊免官。雖然皇帝將奏章壓下,未予處理,但已引起朝野震肅。

卞壼兢兢業業勤於吏事,以匡風正俗為已任,不肯隨波逐流。有人說他:"卿恆無閒泰,常如含瓦石,不亦勞乎?"他說:"諸君以道德恢宏、風流相尚,執鄙吝者非壼而誰!"由此可見他為國事任勞任怨的博大胸懷。當時貴族子弟多以放浪形骸、清淡不倦的王澄、謝鯤等人為曠達,壼卻認為這些人"悖禮傷教,罪莫斯甚,中朝傾覆,實由於此。"此言大有見地,可謂入木三分。

卞壼後來面部受傷,多次要求辭職。咸和二年(327年)改拜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同時庾亮認為蘇峻屯兵歷陽,最終都會生禍亂,言:"大將蘇峻,素有狼子野心,將來一定會作亂,如果現在不削弱其權力,多年後必不可治,這是漢晁錯勸景帝早削七國兵權的原因。"建議朝廷召蘇峻任大司馬,以收籠絡之效,並藉機釋其兵權。朝廷諸官皆無異議。卞壼固爭以為不可,對庾亮說蘇峻現擁有重兵,且離京邑較近,這樣做將必定激發蘇峻提前叛亂,危及朝廷,應慢慢削其兵權。可庾亮不聽卞壼所言,最終決定要實行。卞壼知道這次此舉必定失敗,更向時任平南將軍的溫嶠表示擔心。司馬任臺亦勸卞壼準備良馬作不時之需,但卞壼笑看回答說:"真到那時,要馬何用?"不久庾亮正式徵召蘇峻,蘇峻於是聯合祖約以討庾亮為名起兵。卞壼便復任尚書令、右將軍、領右衛將軍。次年,蘇峻進軍到東陵口,卞壼再被任命為都督大桁東諸軍事、假節,加領軍將軍、給事中。卞壼後率領郭默和趙胤等在西陵與蘇峻軍大戰,為蘇峻破城而入。卞壼於是撤退,並歸遇符節謝罪。及後蘇峻攻青溪,卞壼又與諸軍抵抗,但仍戰敗,更被蘇峻火燒宮寺。在戰鬥中, 卞壼背瘡未合,但胸懷報國之心,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終因不支,壯烈殉國,時年四十八歲。其二子卞眕、卞盱,見父殉國,相隨殺入敵軍,亦力戰而死。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經朝議追贈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榮銜,諡號"忠貞",祀以太牢。贈子眕散騎侍郎,盱奉軍都尉。時人讚道:"父死於君,子死於父,忠孝之道,萃於一門。"明成祖朱棣也賦詩稱讚:"父將一死報君恩,二子臨戎忍自存。慨慷相隨同日盡,千古忠孝表清門。"

卞壼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唐竇臬《述書賦》雲:"望之之草,聚古而老。落紙筋盤,分行羽抱。如充牛刃 多士,交連雜寶。"《淳化閣法帖》卷三有其草書一帖,六行,五十六字。卞壼書法現存於西安碑林的還有一行書壁碑,內容是:"崔諒、史曜、陳淮可補吏部郎,詔書可爾。此三人皆眾論所稱,諒尤質止,少華可以敦教。雖大化未可倉卒,風尚所勸為益者多,臣以為宜先用諒,謹隨事以聞。晉侍仲卞壼書。"此碑亦為無價之寶。

卞壼堅守舊禮,如繼母死後,在她下葬後晉元帝就命他復職,但他都一直不肯,最後更上書元帝,陳說自己一定要守孝,最終令元帝讓他完成守喪期。又一次淮南小中正王式的父親死後,以父親死前同意繼母回到前夫家讓前夫家的繼子供養(王式繼母在前夫死後改嫁給王式父親)為由豁免繼母為其父守喪。但卞壼認為這不合禮,更認為王式有錯,不以禮法行事,沒資格任審核人的小中正一職。最終王式經鄉邑清議,終身不被任命為官。

卞壼除了遵從禮法,更加不畏權貴。如在王式一事,他順道亦彈劾司徒荀組和揚州大中正兼侍中陸曄和淮南大中正兼散騎侍郎胡弘不能崇正禮法,失職應被免職和削減封地,並由廷尉定罪。最終由元帝下令赦免三人。後明帝即位,王導因病而不參加登位進璽的儀式,卞壼嚴肅地說:"王公還怎是國家重臣!皇帝正在舉殯,新君又未立,難道是人臣以病推託的時間!"王導聽後便抱病趕去。及後朝廷召樂廣子樂謨和庾珉之子庾怡分別任郡中正和廷尉評,二人都以長輩有命為由推辭,但卞壼卻上書認為人臣不應以私廢公,更指二人的父親既受晉室恩寵,自己也不再是屬於自己一人,其後代也是一樣。如此二人皆逼不得已而接受任命。及后王導以病不上朝,卻私下為車騎將軍郗鑑送行,卞壼便指王導徇私枉法,無大臣的氣節;另指御史中丞鍾雅曲解王典,監察不加準繩。卞壼並上奏將王導和鍾雅免官,雖然最終都沒有執行,但都令朝中震驚。

卞壼為官實幹,以褒貶人事為己任,並且努力工作,試圖監督世間,將世道導入正軌,因而都不同意當時的風氣,因此在當時都沒什麼稱譽。而且卞壼亦廉潔節儉,生活都簡約樸素。 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有盜墓者盜卞壼墓,打開棺木搜掠陪葬品時發現卞壼面色如同活著般,雙手握拳,指甲更長得延展到背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