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中國上下五千年》

《中國上下五千年》作者是李津。該書講述了帝王霸業的豐功偉績、血雨腥風的殘酷烙印、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創造的輝煌成果。讓我們帶你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穿越時空,一起去重溫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

李津

李津,1958年出生於天津,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是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有:《浩大能量·就在身旁》、《李津》、《飲食男女·李津墨書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目錄:

63 周亞夫的細柳營

64 晁錯削地

65 馬邑誘敵戰

66 飛將軍李廣

67 衛青和霍去病

68 張騫通西域

69 蘇武牧羊

70 司馬遷寫《史記》

71 霍光輔政

72 王昭君出塞

73 王莽復古改制

74 綠林赤眉起義

75 昆陽大戰

76 劉秀重建漢王朝

77 硬脖子的洛陽令

78 老當益壯的將軍

79 取經求佛像

80 班超投筆從軍

81 張衡和地動儀

82 跋扈將軍梁冀

83 “黨錮”事件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63 周亞夫的細柳營

漢文帝即位之後,跟匈奴貴族繼續採取和親的政策,雙方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後來匈奴的單于聽信了漢奸的挑撥,跟漢朝絕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軍臣單于起兵六萬,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東南)和雲中(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殺了不少老百姓,搶掠了不少財物。邊境的烽火臺都放起烽火來報警,遠遠近近的火光,連長安也望得見。

漢文帝連忙派三位將軍帶領三路人馬去抵抗;為了保衛長安,另外派了三位將軍帶兵駐紮在長安附近:將軍劉禮駐紮在灞上,徐厲駐紮在棘門(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周亞夫駐紮在細柳(今咸陽市西南)。

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到這些地方去慰勞軍隊,順便也去視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劉禮和他部下將士一見皇帝駕到,都紛紛騎著馬來迎接。漢文帝的車駕闖進軍營,一點沒有受到什麼阻攔。

漢文帝慰勞了一陣走了,將士們忙不迭歡送。

接著,他又來到棘門,受到的迎送儀式也是一樣隆重。

最後,漢文帝來到細柳。周亞夫軍營的前哨一見遠遠有一彪人馬過來,立刻報告周亞夫。將士們披藍帶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準備戰鬥的樣子。

漢文帝的先遣隊到達了營門。守營的崗哨立刻攔住,不讓進去。

先遣的官員威嚴地吆喝了一聲,說:“皇上馬上駕到!”

營門的守將毫不慌張地回答說:“軍中只聽將軍的軍令。

將軍沒有下令,不能放你們進去。”

官員正要同守將爭執,文帝的車駕已經到了。守營的將士照樣擋住。

漢文帝只好命令侍從拿出皇帝的符節,派人給周亞夫傳話說:“我要進營來勞軍。”

周亞夫下命令打開營門,讓漢文帝的車駕進來。

護送文帝的人馬一進營門,守營的官員又鄭重地告訴他們:“軍中有規定:軍營內不許車馬奔馳。”

侍從的官員都很生氣。漢文帝卻吩咐大家放鬆韁繩,緩緩地前進。

到了中營,只見周亞夫披戴著全身盔甲,拿著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拱手作個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按照軍禮朝見。”

漢文帝聽了,大為震動,也扶著車前的橫木欠了欠身,向周亞夫表示答禮。接著,又派人向全軍將士傳達他的慰問。

慰問結束後,漢文帝離開細柳,在回長安的路上,漢文帝的侍從人員都憤憤不平,認為周亞夫對皇帝太無禮了。

但是,漢文帝卻讚不絕口,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灞上和棘門兩個地方的軍隊,鬆鬆垮垮,就跟孩子們鬧著玩兒一樣。如果敵人來偷襲,不做俘虜才怪呢。像周亞夫這樣治軍,敵人怎敢侵犯他啊!”

過了一個多月,前鋒漢軍開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衛長安的三路軍隊也撤了。

漢文帝在這一次視察中,認定周亞夫是個軍事人才,就把他提升為中尉(負責京城治安的軍事長官)。

第二年,漢文帝害了重病。臨死的時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囑咐說:“如果將來國家發生動亂,叫周亞夫統率軍隊,準錯不了。”

漢文帝死了後,太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64 晁錯削地

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景帝當太子的時候,有個管家的官員叫晁錯(音cháoAcuò),才能挺不錯,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漢景帝即位以後,把他提升為御史大夫。

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就是所謂同姓王。到了漢景帝那時候,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齊國有七十多座城,吳國有五十多座城,楚國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王劉濞(音bì),更是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自己煮鹽採銅,跟漢皇帝一樣富有。他自己從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簡直使吳國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就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辦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時對他很寬大,他反倒越來越狂妄自大。他還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產鹽,招兵買馬,準備叛亂。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

漢景帝還有點猶豫,說:“好是好,只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

晁錯說:“諸侯存心造反的話,削地要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將來他們勢力雄厚了,再反起來,禍患就更大了。”

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就是橫行不法,要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為削減封地的理由,還不容易!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從家鄉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了出來。他對晁錯說:“你當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的了。怎麼不安分守己,硬管閒事?你想想,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親,你管得著?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怨你,恨你,你這樣做究竟是為的什麼?”

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國家也一定要亂起來。”

他父親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做,劉家的天下安定,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不願意看到大禍臨頭。”

晁錯又勸了他父親一陣。可是老人不體貼晁錯的心意,回到潁川老家,服毒自殺了。

晁錯正跟漢景帝商議要削吳王濞的封地,吳王濞先造起反來了。他打著“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甾川(甾音zī)、濟南等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點嚇了。他想起漢文帝臨終的囑咐,拜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為太尉,統率三十六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那時候,朝廷上有個妒忌晁錯的人就說七國發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他勸漢景帝說:“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候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接著,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腰斬。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著良心,批准了這個奏章。

一天,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矇在鼓裡,立刻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中尉宣佈了漢景帝的命令,後面一群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濞已經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他聽說要他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說:“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為什麼要下拜?”

漢軍營裡有個官員名叫鄧公,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裡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

吳楚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準備了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的因頭髮兵,哪裡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虧得周亞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吳、楚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卻派一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周亞夫才發動精兵出擊,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國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漢軍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後代繼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後,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國裡徵收租稅,不許干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

65 馬邑誘敵戰

漢文帝、漢景帝兩代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內,除了短時期的七國叛亂,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因此,社會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據說,到了景帝的後期,國家倉庫裡的錢不知道積了多少萬,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裡的糧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積上去,都滿到露天的地上來了,有的甚至黴腐了。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但是,強盛的漢朝卻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從漢高祖在白登受包圍以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這種“和親”,實際上是一種妥協,不但要把漢朝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還得送給匈奴許多財物。即使這樣做,匈奴貴族還是經常侵犯中原,殺害百姓,掠奪糧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區不得安寧。

漢景帝死後,即位的漢武帝劉徹是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軍臣單于又派使者來要求和親,漢武帝要大臣們議論一下。有個將軍王恢說:“過去朝廷同匈奴和親,匈奴老是不守盟約,侵犯邊界,我們應該發兵打擊他們一下才好。”

許多大臣都反對王恢的建議,漢武帝自己覺得沒有把握,只好暫時答應匈奴和親。

過了兩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聶音niè)來找王恢,說:“匈奴在邊界經常侵犯,總是一個禍根。現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準能打個大勝仗。”

王恢問他:“你有什麼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

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單于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于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于。”

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告訴漢武帝。漢武帝決心採用聶壹的計策,派王恢、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等將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埋伏在馬邑旁邊的山谷裡。

聶壹故意逃到匈奴,跟軍臣單于說:“我有辦法混進馬邑,殺死那裡的官吏,這樣可以穩穩當當拿下馬邑。”

軍臣單于聽了很高興,但是到底有點懷疑,先派幾個心腹跟聶壹一起到馬邑去,只等聶壹真的把官吏殺了,再發兵進去。

聶壹回到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辦法,殺了幾個已經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們的頭掛在城頭上,騙匈奴使者去看,說這就是馬邑縣官的腦袋。

匈奴使者見了人頭,信以為真,立刻回去報告軍臣單于。

軍臣單于親自帶領十萬騎兵去接管馬邑,到了離馬邑大約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今山西左雲縣),只見草原上放著許多牲口,卻沒放牲口的人。軍臣單于一邊走,一邊犯了疑。這時候,他見到前面有一座亭堡(亭堡是9332望敵人,傳遞消息用的),就決心打下這座亭堡,問個明白。

他們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裡的亭尉。軍臣單于威脅他說:“你把情況老實告訴我!要是說半句謊話,我馬上把你的頭砍了。”

那亭尉嚇得要命,就把漢兵佈置的埋伏全都告訴了軍臣單于。

軍臣單于一聽,大吃一驚,趕快命令全軍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氣說:“幸虧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險哪。”

埋伏在馬邑的漢軍,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趕快帶大軍追上去,可哪兒再追得上?只好空手回來。

漢武帝的誘擊戰沒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後,漢朝和匈奴的和親關係破裂,接連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66 飛將軍李廣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進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名將軍帶領人馬分頭出擊。

在四名將軍中,要數李廣年紀最大,資格最老。李廣在漢文帝時候就做了將軍;漢景帝的時候,他跟周亞夫一起平定七國之亂,立過大功;後來,漢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治所在今陝西榆林東南)太守。

有一次,匈奴進了上郡,李廣帶著一百個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射手,追了幾十裡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兩個,把第三個活捉了,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趕了上來。

李廣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那麼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李廣對他們說:“我們離開大營還有幾十裡地。如果現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來,我們就完了。不如干脆停下來,匈奴兵以為咱們是來引誘他們的,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

接著,李廣下令前進,在離開匈奴陣地僅僅兩裡的地方停了下來,命令兵士一齊下馬,把馬鞍全卸下來,就地休息。

兵士們都發急了,說:“匈奴兵馬這麼多,又這麼近,要是他們打過來,怎麼辦?”

李廣說:“我們這樣做,表示不走,使敵人相信我們是誘騙他們的。”

匈奴的將領看到李廣這樣佈置,真的有點害怕。他們遠遠地觀察漢軍動靜,不敢上來。

這時候,匈奴陣地上有一個騎白馬的將軍,走出來巡視隊伍。李廣突然帶著十幾名騎兵翻身上馬,飛馳過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後再回到自己隊伍,下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懷疑。天黑下來,他們認定漢軍一定有埋伏,怕漢軍半夜襲擊他們,就連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廣一瞧,山上已沒匈奴兵,才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安然回到大營。

這一回,漢武帝派了四路人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軍臣單于探明瞭漢兵的情況,知道四名將軍中最難對付的是李廣,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門,沿路佈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廣。匈奴兵多勢盛,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李廣的人馬被打散,李廣自己也受了傷,被匈奴兵俘虜。

匈奴兵看李廣受了重傷,把他放在用繩子絡成的吊床裡,用兩匹馬馱著,送到單于的大營去。

李廣躺在那張吊床上動也不動,真的像死了似的。大約走了十幾裡地,他偷偷地瞅準旁邊一個匈奴兵騎的一匹好馬,使勁一掙扎,猛地跳上馬,奪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馬去,調過馬頭拼命往南飛奔。

匈奴派了幾百名騎兵追趕。李廣一面使勁夾住馬肚子,催馬快跑,一面迴轉身來,拈弓搭箭,一連射死了幾個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趕不上李廣,只好瞪著白眼讓他跑了。

李廣雖然脫了險。但是因為他損兵折將,被判了死罪。漢朝有一條規矩,罪人可以拿錢贖罪。李廣繳了一筆錢,總算贖了罪,回家做了平民。

過了不久,匈奴又在邊境騷擾,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擔任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太守。

多少年來,李廣一直在北方防守。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叫人摸不準他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給他起一個外號叫“飛將軍”。李廣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飛將軍,不敢進犯。

右北平一帶沒有匈奴兵進犯,可是常有老虎出來傷害人。李廣只要聽說哪兒有老虎,總親自去射殺。老虎碰見他,沒有不給射死的。

據說,有一次,李廣回來晚了,天色朦朧,他和隨從一面走,一面提防著老虎,忽然瞧見前面山腳下草叢裡蹲著一隻斑斕猛虎。他連忙拿起弓箭,使盡全力射了過去。憑他百發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見他射中老虎,拿著刀槍跑上去捉虎。他們走近一瞧,全楞了,原來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塊大石頭,而且這支箭陷得很深,幾個人想去拔也拔不出來。大夥兒真是又驚奇,又佩服。

李廣過去一看,自己也納悶起來,石頭怎麼能射得進去呢?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對準那塊石頭又射了幾箭,箭碰到石頭,只迸出火星兒,卻再也射不進去了。但就是憑這一箭,人們都傳說飛將軍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

李廣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擊匈奴的事業。他身經大小七十幾次戰鬥,由於他英勇善戰,成為匈奴貴族心目中可怕的勁敵。但是李廣在他一生的戰鬥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倒是兩個新提拔起來的青年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了出色的戰功。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67 衛青和霍去病

衛青出身低微,他的父親是平陽侯曹壽家裡當差的。衛青長大以後,在平陽侯家當了一名騎奴。後來,因為衛青的姐姐衛子夫進宮,受到漢武帝的寵幸,衛青的地位才漸漸顯貴起來。

就在李廣在戰鬥中被匈奴兵俘虜後又逃回的那年,漢軍四路人馬,三路都失敗了,只有衛青打了個勝仗,被封為關內侯;以後,又接二連三地打敗匈奴兵,立了戰功。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領騎兵三萬,追到長城外。匈奴右賢王以為漢軍還離開很遠,一點也沒防備,在兵營裡喝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

衛青在夜色的掩護下,急行軍六七百里,包圍了右賢王。漢兵從四面八方衝進匈奴營地,打得匈奴部隊四面逃竄,亂成一團。右賢王的酒剛剛驚醒,要抵抗已來不及了,只好帶著他的幾百個親信脫身逃走。

這一仗,衛青的人馬一共俘獲了一萬五千多個俘虜,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賢王,只比單于低一級。這次戰爭,右賢王全軍覆沒,對匈奴單于是一個很大打擊。

漢武帝得到捷報,立刻派使者拿著大將軍印,送到軍營,宣佈衛青為大將軍,連他的三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也封為侯。

衛青推辭說:“我幾次打勝仗,都是部下將士的功勞。我那三個孩子還都是娃娃,什麼事都沒幹過。要是皇上封他們為侯,怎麼能夠勉勵戰士立功呢!”

漢武帝經他一提醒,就封了衛青部下的七名將軍為侯。

第二年,匈奴又來進攻。漢武帝又派衛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大隊人馬去對付匈奴。

衛青有一個外甥,叫霍去病,那時候才十八歲,非常勇敢,又會騎馬射箭,這次也跟著衛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聽到漢軍大批人馬來進攻,立即往後逃走。衛青派四路人馬分頭去追趕匈奴部隊,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敗。衛青自己坐鎮大營,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馬都回來了,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殺了幾百個兵士,有的連一個敵人也沒有找到,空著手回來了。

霍去病還是第一次出來打仗的小夥子,才做了個校尉。他帶領了八百名壯士,組成一個小隊,去找匈奴部隊。他們向北跑了一陣,一路上沒瞧見匈奴兵士,一直趕了幾百里路,才遠遠望見匈奴兵的營帳。

他們偷偷地繞道抄過去,瞅準一個最大的帳篷,猛然衝了進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貴族。他手下的壯士又活捉了一個。

匈奴兵沒有了頭兒,四處奔逃,八百個壯士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趕回大營。

衛青在大營正等得著急,只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後面的兵士還押了兩個俘虜。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于的叔叔,一個是單于的相國,那個被霍去病殺了的還是單于爺爺一輩的王。

十八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作戰,就逮住了匈奴的兩個將官,這功勞可真不小。戰鬥結束,被封為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馬跟匈奴接連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擋不住,向後敗退。霍去病和他的騎兵越過了燕支山(在今甘肅永昌縣西),追擊了一千多里地。那邊還有不少是匈奴的屬國,像渾邪(在今甘肅省境)、休屠(在今甘肅武威縣北,屠音tú)。漢兵到了那裡,俘虜了渾邪王的王子和相國,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種銅像)也拿來了。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替他蓋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辭了。他說:“匈奴還沒消滅,哪兒顧得上安家呢!”(文言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再次派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

衛青從定襄郡出塞,穿過大沙漠,行軍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單于親自率領精兵嚴陣對抗。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會戰。激戰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沙漠上突然颳起一陣狂風,夾著砂礫,吹得天昏地黑。衛青頂著狂風,冒著撲面的砂礫,命令騎兵分左右兩翼夾攻。伊穉邪單于招架不了,帶了幾百騎兵向北突圍逃去。衛青一直追到寘顏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趙信城,匈奴兵已經逃空,城裡貯存了不少糧草。衛青讓兵士們飽餐了一頓,把多餘的積糧燒了,才勝利回師。

另一路,霍去病也橫越大沙漠,前進兩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西北黃河北岸;一說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在那裡立了一塊石碑留作紀念。

這是漢朝規模最大、進軍最遠的一次追擊。打那以後,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68 張騫通西域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徵。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裡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繫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69 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黴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裡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甦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衝衝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裡,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裡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0 司馬遷寫《史記》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眾,後面又沒救兵,最後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應該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裡。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

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1 霍光輔政

漢武帝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歡講排場,還迷信神仙,連年大興土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許多年來,把文帝、景帝時候積累起來的錢財、糧食花得差不多了。

為了弄錢,他重用殘酷的官吏,加稅加捐,甚至讓有錢的人可以出錢買爵位,賣官職。這些人做了官,當然要拼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災旱災,逼得百姓難過日子,各地方就有大批農民起來反抗官府。

到了他在位的最後幾年,他才決心停止用兵,並且提倡改良農具,改進耕種技術。他還親自下地,做個耕種的樣子,吩咐全國官吏鼓勵農民增加生產。這樣,國內才逐漸穩定下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漢昭帝年紀才八歲。按照漢武帝死前的囑咐,由大將軍霍光來輔助他。

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權,幫助漢昭帝繼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但是朝廷中有幾個大臣卻把霍光看作眼中釘,非把他除去不可。

左將軍上官桀想把他六歲的孫女,嫁給漢昭帝做皇后,霍光沒有同意。後來,上官桀靠漢昭帝的姐姐蓋長公主的幫助,讓孫女當上了皇后。上官桀和他的兒子上官安想封蓋長公主的一個身邊人做侯,霍光無論如何不依。

上官桀父子、蓋長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釘,他們勾結了燕王劉旦,想方設法要陷害霍光。

漢昭帝十四歲那年,有一次,霍光檢閱羽林軍(皇帝的禁衛軍),還把一名校尉調到他的大將軍府裡。上官桀他們就抓住這兩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個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給漢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說:大將軍霍光檢閱羽林軍的時候,坐的車馬跟皇上坐的一樣。他還自作主張,調用校尉。這裡面一定有陰謀。我願意離開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來保衛皇上,免得壞人作亂。

漢昭帝接到那份奏章,看了又看,把它擱在一邊。

第二天霍光要進宮朝見,聽到燕王劉旦上書告發他的消息,嚇得他不敢進宮。

漢昭帝吩咐內侍召霍光進來。霍光一進去,就脫下帽子,伏在地上請罪。

漢昭帝說:“大將軍儘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陷害你。”

霍光磕了個頭說:“陛下是怎麼知道的?”

漢昭帝說:“這不是很清楚嗎?大將軍檢閱羽林軍是在長安附近,調用校尉還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遠在北方,怎麼能知道這些事?就算知道了,馬上寫奏章送來,還來不及趕到這兒。再說,大將軍如果真的要叛亂,也用不著靠調一個校尉。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將軍,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

霍光和別的大臣聽了,沒有一個不佩服少年的漢昭帝的聰明。

漢昭帝把臉一沉,對大臣們說:“你們得把那個送假奏章的人抓來查問。”

上官桀怕昭帝追查得緊,他們的陰謀要露餡,對漢昭帝說:“這種小事情,陛下就不必再追究了。”

打這兒起,漢昭帝就懷疑起上官桀這一夥人來。

上官桀等並不就此罷休,他們偷偷地商量好,由蓋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喝酒。他們佈置好埋伏,準備在霍光赴宴的時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劉旦,叫他到京師來。

上官桀還打算在殺了霍光之後再廢去昭帝,由他自己來做皇帝。沒想到有人早把這個秘密洩露了出去,讓霍光知道了。

霍光連忙報告漢昭帝。漢昭帝命令丞相田千秋火速發兵,把上官桀一夥統統逮起來處死。

漢昭帝才二十一歲就得病死去,沒有孩子。霍光聽了別人的意見,把漢武帝的一個孫子、昌邑王劉賀立為皇帝。劉賀原是個浪蕩子,他從昌邑(今山東鉅野東南)帶來了二百多個親信,天天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該做的事,把皇宮鬧得烏煙瘴氣。

霍光和大臣們一商量,聯名上書,請皇太后下詔,把劉賀廢了,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就是漢宣帝。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2 王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鬥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裡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3 王莽復古改制

漢成帝是個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後,朝廷的大權逐漸落在外戚(太后或者皇后的親屬叫外戚)手裡。成帝的母親、皇太后王政君有八個兄弟,除了一個早死去外,其他七個都被封為侯。其中最大的王鳳還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

王鳳掌了大權,他的幾個兄弟、侄兒都十分驕橫奢侈。只有一個侄兒王莽,因為他父親死得早,沒有那種驕奢的習氣。他像平常的讀書人一樣,做事謹慎小心,生活也比較節儉。人們都說王家子弟數王莽最好。

王鳳死後,他的兩個兄弟前後接替他做了大司馬,後來又讓王莽做了大司馬。王莽很注意招攬人才,有些讀書人慕他的名氣來投奔,他都收留了。

漢成帝死了後,不出十年,換了兩個皇帝——哀帝和平帝。漢平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九歲,國家大事都由大司馬王莽作主。有些吹捧王莽的人都說王莽是安定漢朝的大功臣,請太皇太后王政君封王莽為安漢公。王莽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封號和封地。後來,經大臣們一再勸說,他只接受了封號,把封地退了。

公元2年,中原發生了旱災和蝗災。由於多少年來,貴族、豪強不斷兼併土地,剝削農民,逢到災荒,老百姓沒法活下去,都騷動起來。

為了緩和老百姓對朝廷和官吏的憤恨,王莽建議公家節約糧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一百萬錢,三十頃地,當作救濟災民的費用。他這樣一起頭,有些貴族、大臣也只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錢來。

太皇太后把新野(今河南新野)的二萬多頃地賞給王莽,王莽又推辭了。

王莽還派八個心腹大臣分頭到各地方去觀察風土人情。他們把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封地這件事到處宣揚,說王莽怎麼虛心,怎樣謙讓。當時,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併土地的豪強,一聽王莽連封給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好人。

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據說,朝廷裡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書請求加封王莽的人共有四十八萬多人。有人還收集了各種各樣歌頌王莽的文字,一共有三萬多字。王莽的威望就越來越高。

別人越是吹捧王莽,漢平帝可越覺得王莽可怕,可恨。因為王莽不準平帝的母親留在身邊,還把他舅家的人殺光。漢平帝漸漸大了,免不得背地說了些抱怨的話。

有一天,大臣們給漢平帝上壽。王莽親自獻上一杯毒酒。

漢平帝沒有懷疑,接過來喝了。

第二天,宮裡傳出話來,漢平帝得了重病,沒有幾天就死了。王莽還假惺惺哭了一場。漢平帝死的時候才十四歲,當然沒有兒子。王莽從劉家的宗室裡找了一個兩歲的幼孩為皇太子,叫做孺子嬰。王莽自稱“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有些文武官員想做開國元勳,勸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覺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於是,有一批吹捧的人紛紛製造出許多迷信的東西來騙人。什麼“王莽是真命天子”的圖書也發現啦,什麼在漢高祖廟裡還發現“漢高祖讓位給王莽”的銅匣子啦。

一直以推讓出名的王莽這會兒不再推讓了。王莽向太皇太后去討漢朝皇帝的玉璽。王政君這才大吃一驚,不肯把玉璽交出來。後來被逼得沒法子,只好氣憤地把玉璽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稱皇帝。改國號叫新,都城仍在長安。從漢高祖稱帝開始的西漢王朝,統治了二百十年,到這時候就結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打著復古改制的幌子,下令變法。第一,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準買賣;第二,把奴婢稱為“私屬”,不準買賣;第三,評定物價,改革幣制。

這些改革,聽起來都是好事情。可是沒有一件不是辦得挺糟糕的。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屬,在貴族、豪強的反對下,一開始就沒法實行;評定物價的權掌握在貴族官僚手裡,他們正好利用職權投機倒把、貪汙勒索,反倒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幣制改了好幾次,錢越改越小,價越作越大,無形之中又颳了老百姓的一筆錢。

這種復古改制,不但受到農民反對,許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持他。三年以後,王莽又下了命令,王田、奴婢又可以買賣了。

王莽還想借對外戰爭來緩和國內的矛眉,這一來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對。王莽又徵用民伕,加重捐稅,縱容殘酷的官吏,對老百姓加重刑罰。這樣,就逼得農民不得不起來反抗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4 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飢。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佔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佔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裡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

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隻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佔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裡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佔領了泰山。呂母死了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義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紮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別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裡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就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沒有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

綠林軍裡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

打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5 昆陽大戰

更始帝劉玄即位後,派王鳳、王常、劉秀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他們很快地打下昆陽,接著又打下了臨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縣)和定陵(今河南郾城縣西北)。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已經坐立不安,如今連失了幾座城池,更是著急,立即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兵馬四十三萬人,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

為了虛張聲勢,王莽軍不知從哪兒去物色了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長得個子特別高,身子又像牛那樣粗大。他還有一個本領,就是能夠馴養一批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為校尉,讓他帶了一批猛獸上陣助威。

駐守在昆陽的漢軍只有八九千人。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

劉秀對大家說:“現有我們兵馬和糧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如果大家散夥,昆陽一失守,漢軍各部也馬上被消滅,那就什麼都完了。”

大家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是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也不是個辦法。商量的結果,就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守昆陽,派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救兵。

當天晚上,劉秀帶著十二個勇士,騎著快馬,趁黑夜衝殺出昆陽城南門。王莽軍沒有防備,就給他們衝出了重圍。

昆陽城雖然不大,但是挺堅固。王莽軍憑著人多武器精,認為攻下昆陽不在話下。他們製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樓車,在樓車上不斷地向城裡射箭,箭像雨點一樣向城裡射來。城裡的人到井邊打水,也不得不揹著門板擋箭。王莽軍又用穜(chōng)車撞城,還挖掘地道想打進城裡去。但是昆陽城裡的漢軍,防守得也很嚴密,城始終沒被王莽軍攻破。

劉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馬全部調到昆陽去。但是有些漢軍將領貪圖財產,不願意離開這兩座城。劉秀勸他們說:“現在咱們到昆陽去,把所有的人馬集中起來。打敗了敵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這裡,敵人打來了,咱們打了敗仗,連性命都保不住,還談得上財物嗎?”

將領們被劉秀說服了,才帶著所有人馬跟著劉秀上昆陽來。

劉秀親自帶著步兵、騎兵一千多人組織一支先鋒部隊,趕到昆陽,他們在離王莽軍四五里的地方擺開了陣勢。王尋、王邑一瞧漢軍人少,只派了幾千兵士對付。劉秀趁敵軍還沒有站穩陣腳,先發制人,親自指揮先鋒部隊衝殺過去,一連殺了幾十個敵人。

漢軍前來救援的大隊人馬趕到,見劉秀的先鋒部隊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氣,幾路人馬一齊趕殺過去,王尋、王邑被迫後退。漢兵乘勝猛擊,越戰越勇,一個人抵得上敵人一百個。

劉秀帶著三千名敢死隊,向王莽軍的中堅部隊衝殺過去。王尋一看漢軍人少,不放在眼裡。他親自帶著一萬人馬跟劉秀交戰。但是一萬人還真打不過劉秀的敢死隊。打了一陣,王尋的軍隊開始亂了起來。漢兵越打越有勁兒,大家看準王尋,圍上去亂砍亂殺,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裡的漢軍王鳳、王常,一見外面的援軍打了勝仗,就打開城門衝了出去,兩下夾攻,喊殺的聲音震天動地。王莽軍一聽主將被殺,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自相踐踏,沿路一百多里,丟下大批王莽軍的屍首。

這時候,天空突然暗了下來,響起了一聲大霹靂,接著狂風呼嘯,大雨像傾盆一樣的直倒下來。巨毋霸帶來助威的猛獸,也嚇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衝,反而往後面亂竄。漢軍一股勁兒往前追殺,王莽軍好像決了口子的大水一樣直往滍水(在今河南魯山,現名沙河,滍音zhì)那邊逃奔,兵士掉在水裡淹死的成千上萬,把滍水也堵塞了。

當王莽軍大將王邑逃回洛陽的時候,四十三萬大軍只剩下幾千人。

漢軍打掃戰場,戰場上到處都是王莽軍丟下的兵器、軍車、糧草。漢軍搬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搬完,最後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燒了。

昆陽大戰消滅了王莽的主力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漢軍。有不少人殺了當地的官員,自稱將軍,等待漢軍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將申屠建、李松率領漢軍乘勝進攻長安。王莽驚慌失措,把關在監獄裡的囚犯都放出來,拼湊一支軍隊,抵抗漢軍。但是這樣的軍隊怎麼肯替王莽打仗,還沒有接觸,就陸續逃散了。

不久,漢軍攻進長安城,城裡的居民紛紛響應,放火燒掉未央宮的大門。大夥兒高聲吆喝,要王莽出來投降。王莽走投無路,帶了少數將士逃進了宮裡的一座漸臺。那座漸臺,四面是水,火燒不到那裡。

漢軍把漸臺一層層圍起來,一直圍上幾百層,等漸臺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漢兵衝上臺去,結果了王莽的性命。

王莽新朝維持了十五年,結果土崩瓦解。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6 劉秀重建漢王朝

昆陽大戰以後,劉縯和劉秀名聲越來越大。有人勸更始帝把劉縯除掉。更始帝藉口劉縯違抗命令,把劉縯殺了。

劉秀一聽到他哥哥被殺,自己知道力量敵不過更始帝,就立刻趕到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向更始帝賠不是。有人問起他昆陽大戰的情形,他也一點不居功,說全是將士們的功勞。他也不敢給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飯喝酒,有說有笑,一點也不流露出他憂傷的心情。

更始帝以為劉秀不記他的仇,反倒有點過意不去,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但是畢竟不敢重用。後來,長安攻下來了,王莽也給殺了。更始帝到了洛陽,才給劉秀少數兵馬,讓他到河北去招撫河北郡縣。

這時候,各地的豪強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稱將軍,有的自稱為王,也有自稱皇帝的,各據一方。更始帝派劉秀到河北去,正好讓劉秀得到一個擴大勢力的機會。他廢除王莽時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釋放一些囚犯,一面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一面鎮壓河北各路農民起義軍。整個河北差不多全給劉秀佔領了。

公元25年,劉秀和他的隨從官員認為時機成熟,在鄗(音hào今河北柏鄉縣北)自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陽,後來又遷到長安。他到了長安以後,認為自己的江山已經坐定,開始腐敗起來。他濫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宮裡喝酒作樂,還縱容他手下的兵士搶劫。原來一些綠林軍將領,對他十分不滿。

赤眉軍的首領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領二十萬人進攻長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連打了幾個敗仗,急得他不知怎樣才好。綠林軍中有些將領勸更始帝離開長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殺害;還有一些起義將領投奔了赤眉軍。更始帝內部一亂,赤眉軍就順利地打進了函谷關。

赤眉軍決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們不能擺脫漢朝舊貴族正統觀念的影響,定要找個姓劉的做皇帝。當時赤眉軍姓劉的一共有七十多個,其中有個十五歲的放牛娃劉盆子,據說跟西漢皇族的血統最近,就硬把劉盆子立為皇帝。

赤眉軍打進長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內投降。更始帝沒法,只好帶著玉璽向赤眉投降。

赤眉軍進了長安,聲勢浩大。可是幾十萬將士的口糧發生了困難。富商和地主趁機屯積糧食,長安天天有人餓死。這樣一來,長安的混亂局面就沒法收拾了。

樊崇帶著軍隊離開長安向西流亡。但是別的地方的糧食也一樣困難;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肅)一帶,又遭到那裡的地主豪強的攔擊。樊崇只好又帶著大軍往東邊來。

漢光武帝趁著赤眉軍進長安的時候,佔領了洛陽。他們一聽到赤眉軍向東轉移,就帶領二十萬大軍分兩路埋伏在那裡。

漢光武帝派大將馮異到華陰,把赤眉兵引向東邊來。馮異用計把一隊赤眉軍包圍在崤山下。他下了戰書,跟赤眉軍約定時間和地點決戰。老實的樊崇不知道敵人的計策,派了一萬多赤眉軍發動進攻。馮異先派出少數兵士對敵。赤眉軍看見漢兵人少,就全軍出擊。沒想到馮異的伏兵上來了,打扮得和赤眉軍一模一樣,雙方混戰在一起,分不出誰是赤眉兵,誰是漢兵。

赤眉軍正在為難的時候,打扮成赤眉軍的漢兵高聲叫嚷著“投降!”“投降!”赤眉軍兵士一看有那麼多人喊投降,沒了主意。軍心一亂,這一支赤眉軍就被繳了武器。

公元27年1月,樊崇帶著剩下的赤眉軍向宜陽(今河南宜陽縣)方向轉移。馮異火速派人報告漢光武帝。漢光武帝親自率領預先佈置好的兩路人馬截擊,把赤眉軍圍困起來。到了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漢光武帝求和。

漢光武帝把劉盆子他們帶回洛陽,給他們田地房屋,讓他們留在洛陽。但是不到幾個月,就加上謀反的罪名,把樊崇殺害。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63—83卷) 西漢 新朝 玄漢 東漢

77 硬脖子的洛陽令

漢光武帝在鎖壓了綠林、赤眉兩支最大的起義軍之後,接著又消滅割據隴右和蜀地的兩個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漢光武帝把洛陽作為都城。為了和劉邦建立的漢朝相區別,歷史上把這個王朝稱為“東漢”,或者叫“後漢”。

漢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以後,他知道老百姓對各地豪強爭奪地盤的戰爭早已恨透了,決心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減輕一些捐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還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漢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還得注意法令。不過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就難了。比方說,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驕橫非凡,不但她愛怎麼著就怎麼著,連她的奴僕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裡。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硬漢子。他認為皇親國戚犯了法,應該同樣辦罪。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兇手躲在公主府裡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那個兇手出來。

有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著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兇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觸犯了她的尊嚴,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

董宣可沒有被嚇倒,他拔出寶劍往地下一劃,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就把他處決了。

這一下,差點兒把湖陽公主氣昏過去。她趕到宮裡,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打我,讓我說完了話,我情願死。”

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說:“你還有什麼話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箇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僕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

說罷,他挺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面了。

漢光武帝知道董宣說得有理,也覺得不該責打他。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給公主磕個頭賠個禮。

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怎麼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讓把他的頭摁下去。

內侍知道漢光武帝並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下個臺階,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漢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裡很氣,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麼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

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候那麼幹了。”

結果,漢光武帝不但沒辦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董宣回到官府,把這筆錢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員。

以後,董宣繼續打擊不法的豪門貴族。洛陽的土豪聽到他的名聲都嚇得發抖。人們都稱他是“臥虎”(意思是“躺著的老虎”)。

當時,敢於執法的官員除了董宣以外,還有一個管洛陽城門的小官,名叫郅惲(惲音yùn)。

有一次,漢光武帝帶了一批人,到洛陽郊外去打了一天獵,回城的時候,已經是晚上。皇帝的車駕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

隨從打獵的侍從叫管城門的開門,郅惲拒絕了。

漢光武帝親自來到城下,吩咐郅惲開門。不料郅惲說:

“夜裡看不清楚,不能隨便開門。”

漢光武帝碰了個釘子,只好繞道到東中門進城。

第二天,漢光武帝正想找郅惲責問,不想郅惲的奏章已經送上來了。奏章上說:“陛下跑到遙遠的山林裡去打獵,白天還不夠,直到深夜才回來。這樣下去,國家大事怎麼辦?”

漢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賞給郅惲一百匹布,還把那個管東中門的官員降了職。

78 老當益壯的將軍

漢光武帝靠武力奪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強地主的大將謀臣,都是幫光武帝打天下立過功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有二十八個。漢光武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畫在南宮的雲臺上,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但是在二十八將之外,還有一名大將,他的名字雖然沒有留在雲臺上,在歷史上卻很有名氣。他就是老當益壯的馬援。

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做過扶風郡(治所在今陝西興平東南)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傷心,就把他們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來。後來在那邊搞起畜牧業和農業來。

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有了牛羊幾千頭,還積蓄了幾萬斛糧食。

但是他並不想一直留在那裡過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積貯的財產牛羊,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出息了。”

他還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有遠大志向。越窮越堅強,越老越健壯。”(文言叫做“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王莽失敗後,馬援投奔漢光武帝,立了很多戰功。

公元44年秋天,馬援從外面打仗回來,有人勸他說:

“您已經夠辛苦的了。還是在家裡休養休養吧。”

馬援豪邁地說:“不行,現在匈奴和烏桓還在騷亂,我正要向皇上請求保衛北方。男子漢大丈夫,死應該死在邊疆上,讓別人用馬革裹著屍首送回來埋葬。怎麼能老呆在家裡跟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烏桓果然接連侵犯北方。漢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匈奴和烏桓跟漢兵接觸了一下,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來不久,南邊五溪(在今湖南、貴州交界的地方)有一個部族,打到了臨沅縣,漢光武帝兩次派兵征討,都被五溪部族打敗。

漢光武帝為了這件事很擔憂。那時候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但還是請求讓他帶兵去打仗。

漢光武帝瞧了瞧馬援,見他的鬍子都白了,說:“將軍老了,還是別去吧!”

可是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鎧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轉。

漢光武帝不禁讚歎說:“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帶領馬武、耿舒兩名將軍和四萬人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的軍隊到了五溪,因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漢光武帝挑撥是非,說是馬援指揮錯誤。漢光武帝就派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並且去監督馬援的軍隊。

梁松是漢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驕橫自大。梁松的父親原來是馬援的朋友。馬援看不慣梁松那股驕橫勁兒,曾經批評過他,梁松從此記下了恨。

梁松到了五溪,馬援已經害病死了。但是梁松還不肯罷休,向漢光武帝告了一狀,說馬援不但指揮作戰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私下裡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馬援一起的馬武也跟著一起誣陷,說馬援回家時確實裝了整整一車珍珠。

這一下,漢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馬援的爵位(馬援本來封新息侯),還要追查馬援的罪。

趕到馬援的棺材運到家裡,他妻子馬伕人不敢報喪,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連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也不敢上馬家弔喪。

馬伕人親自到宮裡向漢光武帝去請罪,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把梁松的奏章扔給她。馬伕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

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害了風溼症。有人告訴他,當地出產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風溼。馬援吃了一點,果然見效,回家的時候,叫人買了一批顆粒大的薏苡,用車裝了帶回來。

梁松、馬武偷眼看到過這些東西,就捕風捉影,把薏苡說成珍珠,告了馬援一狀,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

馬伕人一連六次向漢光武帝上奏章申訴。還有一個名叫朱勃的人,聽到馬援的冤屈,也大膽地上了奏章替馬援申冤。

漢光武帝看了馬伕人和朱勃的奏章,才准許馬家把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馬援的罪。

79 取經求佛像

漢光武帝到了六十三歲,害病死去。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

有一次,漢明帝做了個夢,夢裡看見有個金人,頭頂上有一道白光,繞著殿飛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他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

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他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他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他“佛陀”。他死了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

蔡愔和秦景經過千山萬水,終於到達了天竺國。天竺人聽到中國派使者來求佛經,表示歡迎。天竺有兩個沙門(就是高級僧人),一個名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幫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就邀請他們到中國來。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帶著兩個沙門,用白馬馱著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經,經過西域,回到了洛陽。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對送經前來的兩位沙門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陽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樣,造一座佛寺,把送經的白馬也供養在那兒,這座寺就叫白馬寺(在今洛陽市東)。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王公大臣也不相信佛教,到白馬寺裡去燒香的人不多。只有楚王劉英倒十分重視,專門派使者到洛陽,向兩位沙門請教。兩個沙門就畫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經交給使者。

使者回到楚王的封國,楚王劉英真的在宮裡供起佛像來,早晚禮拜。

楚王劉英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藉著信佛的名義,結交一批方士,還用各種迷信的手法欺騙人。

公元70年,有人向漢明帝告發,說楚王劉英糾集黨徒,自己設置官員,想造反。漢明帝派人一調查,認為劉英確實有謀反的情節,就把楚王的王位革了,把他送到丹陽。劉英到了那兒,自己覺得罪行嚴重,就自殺了。

漢明帝還派人專門查辦跟劉英有往來的人。楚王劉英曾經把全國有名的人編在一本名冊裡。這個名冊被搜查出來後,官府就按照名冊一個個逮了來,受到牽連的人很多。這樣搞了一年多,逼死了不少人。

後來,有個大臣勸說漢明帝,認為被逮的大多是受冤屈的人。漢明帝親自查問一下,果然發現洛陽監獄關著一千多無辜受累的人。他才下了一道詔書,把他們赦免。

漢明帝雖然派人求經取佛像,但他其實並不相信佛教,倒是提倡儒家學說的。他還親自到太學(我國古代的大學)去講過經(這裡指儒家的經典書)。據說去聽講的和觀看的,竟有十萬人之多。

80 班超投筆從軍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後,請了一個大學問家班彪整理西漢的歷史。班彪有兩個兒子名叫班固、班超,一個女兒叫班昭,從小都跟父親學習文學和歷史。

班彪死了以後,漢明帝叫班固做蘭臺令史,繼續完成他父親所編寫的歷史書籍,就是《漢書》(一部記載西漢歷史的書)。班超跟著他哥哥做抄寫工作。哥兒倆都很有學問,可是性情不一樣,班固喜歡研究百家學說,專心致志寫他的《漢書》。班超可不願意老伏在案頭寫東西。他聽到匈奴不斷地侵擾邊疆,掠奪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筆,氣憤地說:“大丈夫應當像張騫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麼能老死在書房裡呢。”

就這樣,他決心拋棄他的案頭工作去從軍(文言叫做“投筆從戎”)。

公元73年,大將軍竇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擔任個代理司馬,立了戰功。

竇固為了抵抗匈奴,想採用漢武帝的辦法,派人聯絡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他賞識班超的才幹,派班超擔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帶著隨從人員三十六個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內鄯音shàn)。鄯善原來是歸附匈奴的,因為匈奴逼他們納稅進貢,勒索財物,鄯善王很不滿意。但是這幾十年來,漢朝顧不到西域那一邊,他只好勉強聽匈奴的命令,這次看到漢朝派了使者來,他就挺殷勤地招待著他們。

過了幾天,班超發現鄯善王對待他們忽然冷淡起來。他起了疑心,跟隨從的人員說:“你們看得出來嗎?鄯善王對待咱們跟前幾天不一樣,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這兒。”

話雖這樣說,畢竟只是一種猜想。剛巧鄯善王的僕人送酒食來。班超裝得早就知道的樣子說:“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住在什麼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來是瞞著班超的。那個僕人給班超一嚇,以為班超已知道這件事,只好老實回答說:

“來了三天了,他們住的地方離這兒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個僕人扣留起來,立刻召集三十六個隨從人員,對他們說:“大家跟我一起來到西域,無非是想立功報國。現在匈奴使者才到幾天,鄯善王的態度就變了。要是他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我們的屍骨也不能回鄉了。你們看怎麼辦?”

大家都說:“現在情況危急,死活全憑你啦!”

班超說:“大丈夫不進老虎洞,怎能掏得到小老虎(文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只有一個辦法,趁著黑夜,到匈奴的帳篷周圍,一面放火,一面進攻。他們不知道咱們有多少人馬,一定著慌。只要殺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辦了。”

大家說:“好,就這樣拼一拼吧!”

到了半夜裡,班超率領著三十六個壯士偷襲匈奴的帳篷。那天晚上,正趕著颳大風。班超吩咐十個壯士拿著鼓躲在匈奴的帳篷後面,二十個壯士埋伏在帳篷前面,自己跟其餘六個人順風放火。火一燒起來,十個人同時擂鼓、吶喊,其餘二十個人大喊大叫地殺進帳篷。

匈奴人從夢裡驚醒,到處亂竄。班超打頭衝進帳篷,其餘的壯士跟著班超殺進去,殺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個隨從,把所有帳篷都燒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營房裡,天剛發白。班超請鄯善王過來。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殺了,就對班超表示願意服從漢朝的命令。

班超回到漢朝,漢明帝提拔班超做軍司馬,又派他到于闐去。明帝叫他多帶點人馬,班超說:“于闐國家大,路程又遠,就是多帶幾百人去,也不頂事。如果遇到什麼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煩。”

結果,班超還是帶了原來的三十六個人到于闐去。

于闐王見班超帶的人少,接見的時候,並不怎麼熱情。班超勸他脫離匈奴,跟漢朝交好。他決定不下,找巫師向神請示。

那個巫師本來反對於闐王跟漢朝友好,他裝神弄鬼,對於闐王說:“你為什麼要結交漢朝?漢朝使者那匹淺黑色的馬還不錯,可以拿來給我。”

于闐王派國相向班超去討馬。班超說:“可以,叫巫師自己來拿吧。”

那巫師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兒取馬。班超也不跟他多說,立刻拔出刀把他斬了。接著,他提了巫師的頭去見於闐王,責備說:“你要是再勾結匈奴,這巫師就是你的榜樣。”

于闐王早就聽說班超的威名,看到這個場面,也嚇得軟了,說:“願意跟漢朝和好。”

鄯善、于闐是西域的主要國家,他們結交了漢朝,別的西域國像龜茲(音Qiǖcí,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爾一帶)等也都跟著跟漢朝和好了。

西域各國從王莽執政時期起,跟漢朝不相往來已經有六十五年。到了這時候,才恢復張騫通西域時期的那個局面,雙方又經常有使者和商人交往。

過了兩年,漢明帝死去,他的兒子劉炟(音dá)即位,這就是漢章帝。

81 張衡和地動儀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后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裡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覆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裡做官,先是在宮裡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罈,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製的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82 跋扈將軍梁冀

東漢王朝從漢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最小的是隻生下一百多天的嬰孩。皇帝年幼,照例由太后臨朝執政,太后又把政權交給她的孃家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外戚專權的局面。有的皇帝死後沒兒子,太后、外戚就從皇族裡找一個孩子接替皇帝,以便他們控制政權。

但是,到了皇帝長大,漸漸懂事,就不甘心長期當個傀儡。他要想擺脫外戚的控制,可是裡裡外外都是外戚的親信,跟誰去商量呢?只有一些宦官,每天在皇帝身邊伺候。結果皇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撲滅外戚的勢力。這樣,外戚的權力就轉到宦官手裡。

無論是外戚也好,宦官也好,都是豪強地主最腐朽勢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互相爭奪,輪流把持著朝政,東漢的政治就越來越腐敗了。

公元125年,東漢第七個皇帝漢順帝即位,外戚梁家掌了權。梁皇后的父親梁商、兄弟梁冀先後做了大將軍。

梁冀是一個十分驕橫的傢伙,他胡作非為,公開勒索,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漢順帝死去的時候,接替他的衝帝是個兩歲的娃娃,過了半年也死了。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個八歲的孩子接替,就是漢質帝。

漢質帝雖然年紀小,還真伶俐。他對梁冀的蠻橫勁兒看不慣。有一次,他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朝著梁冀說:

“真是個跋扈將軍!”(跋扈就是強橫的意思。)

梁冀聽了,氣得要命,當面不好發作。背後一想,這孩子這麼小小年紀就那麼厲害,長大了還了得,就暗暗把毒藥放在煎餅裡,送給質帝吃。

漢質帝哪兒知道餅裡有毒,吃了餅,馬上覺得肚子不舒服。

他叫內侍把太尉李固叫進來。李固看見他十分難受的樣子,問他是怎麼回事。

質帝說:“剛剛吃了餅,只覺得肚子難過,嘴裡發乾,想喝點水。”

梁冀在旁邊連忙說:“不,不能喝,喝了水就要嘔吐。”

梁冀的話還沒說完,這個八歲的孩子已經倒在地上,滾了幾滾,斷了氣。

梁冀害死了質帝,又從皇族裡挑了一個十五歲的劉志接替皇帝,就是漢桓帝。

漢桓帝即位後,梁皇后成了梁太后,朝政全落在梁冀手裡,梁冀更加飛揚跋扈。他為了自己享受,蓋了不少高樓大廈,把洛陽近郊的民田都霸佔下來,作為梁家的私人花園。裡面亭臺樓閣,應有盡有。他愛養兔子,在河南城西造了一個兔苑,命令各地交納兔子。他還在兔子身上烙上記號,誰要是傷害梁家兔苑裡兔子的,就犯死罪。有個西域到洛陽來的商人不知道這個禁令,打死了一隻兔子。為了這件案子,竟株連了十多個人,丟了性命。

梁冀把幾千個良家子女抓來作為奴婢,把這種奴婢稱做“自賣人”。意思就是說,他們都是“自願”賣給梁家的。他還派人去調查有錢的人家,把富人抓來,隨便給他一個罪名,叫他拿出錢來贖罪,出錢少的就辦死罪。有個叫孫奮的人很有錢財。梁冀送給他一匹馬,向他借錢五千萬。孫奮被他逼得沒辦法,給了他三千萬。梁冀冒了火啦,他吩咐官府把孫奮抓去,誣說孫奮的母親是他們家逃出來的奴婢,偷去大量珍珠、金子,都要追還。孫奮不肯承認,就被官府活活打死,財產全給沒收了。

梁冀這樣無法無天地掌了將近二十年大權,最後跟漢桓帝也鬧起矛盾來。梁冀派人暗殺桓帝寵愛的梁貴人的母親。漢桓帝忍受不了,就秘密聯絡了單超等五個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趁梁冀不防備,發動羽林軍一千多人,突然包圍了梁冀的住宅。

梁冀慌里慌張直髮抖,等他弄清楚是怎麼回事的時候,知道活不了啦,只好吃毒藥自殺。

梁家和梁冀妻子孫家的親戚全都完了蛋,有的被處死刑,有的撤了職。朝廷上下,梁冀的爪牙心腹三百多人全撤了職。

朝廷上的官員差不多一下子全空了。

梁家倒臺,老百姓不用提有多高興了。漢桓帝沒收了梁冀家的家產,一共值錢三十多億,這筆錢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租稅的半數。被梁家佔用作花園、兔苑的民田,仍舊給農民耕種。

漢桓帝論功行賞,把單超等五個宦官都封為侯,稱做“五侯”。打那時候起,東漢政權又從外戚手裡轉到宦官手裡了。

83 “黨錮”事件

宦官五侯掌權以後,跟梁冀一樣胡作非為。他們把持朝政,賣官賣爵,從朝廷到全國郡縣,都有他們的親信,搞得社會黑暗不堪。

當時有一批士族地主出身的官員,不滿宦官掌權,主張改革朝政,罷斥宦官;還有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學生,因為社會腐敗,找不到出路,也要求改革。他們批評朝政,對掌權的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惡痛絕。

公元165年,陳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隸校尉,這兩個人都是不滿宦官的。太學生都擁護他們,把他們看作是模範人物。

李膺當了司隸校尉後,有人告發宦官張讓的兄弟、野王(今河南沁陽縣)縣令張朔貪汙勒索。李膺要查辦張朔。張朔逃到洛陽,躲進他哥哥家裡。李膺親自帶領公差到張讓家搜查,在張家的夾牆裡搜出張朔,把他逮走。張讓趕快託人去求情,李膺已經把案子審理清楚,把張朔殺了。

張讓氣得什麼似的,馬上向漢桓帝哭訴。桓帝知道張朔確實有罪,也沒有難為李膺。

這一來,李膺的名氣就更大了。一些讀書人都希望能見見李膺,要是受到李膺的接見,就被看作很光彩的事,稱做“登龍門”。

第二年,有一個和宦官來往密切的方士(搞迷信活動的人)張成,從宦官侯覽那裡得知朝廷馬上要頒佈大赦令,就縱容他的兒子殺人。李膺馬上把殺人兇手逮捕起來,準備法辦。

第二天,大赦令下來,張成得意地對眾人說:“詔書下來了,不怕司隸校尉不把我兒子放出來。”

這話傳到李膺耳朵裡,李膺更加冒火。他說:“張成預先知道大赦,故意教兒子殺人,大赦就不該輪到他兒子身上。”

說完,就下令把張成的兒子砍了頭。

張成哪兒肯罷休,他要宦官侯覽、張讓替他報仇。他們商量了一個鬼主意,叫張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一狀,誣告李膺和太學生、名士結成一黨,誹謗朝廷,敗壞風俗。

漢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就下命令逮捕黨人。除了李膺之外,還有杜密、陳寔和範滂等二百多人,都被他們寫進黨人的黑名單。朝廷出了賞格,通令各地,非要把這些人抓到不可。

杜密像李膺一樣,也是敢於跟掌權的宦官作對的官員。兩個人的名望差不多,人們把他們聯在一起,稱為“李、杜”。

李膺下了監獄,杜密當然也逃不了。

陳寔本來是個太學生,因為有名望,也被劃到黨人名單裡去。有人勸他逃走。陳寔並不害怕,說:“我逃了,別人怎麼辦?我進了獄,也可以壯壯別人的膽。”他說著,就上京城,自己投案,進了監獄。

範滂也跟陳寔一樣,挺著腰板進了監獄。

捉拿黨人的詔書到了各郡,各郡的官員都把跟黨人有牽連的人報上去,多的有幾百個。只有青州平原相(相,相當於郡的太守)史弼沒報。

朝廷的詔書接連下來催逼他,青州還派了一個官員親自到平原去查問。

那個官員把史弼找去,責問他為什麼不報黨人的名單。史弼說:“我們這裡沒有黨人,叫我報什麼?”

那官員把臉一沉說:“青州下面有六個郡,五個郡都有黨人,怎麼平原偏偏會沒有?”

史弼回答說:“各地的水土風俗不一樣。別的地方有黨人,為什麼平原就一定也有黨人呢?”

那官員被他反駁得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史弼又說:“你一定要冤枉好人,那麼,平原家家戶戶都有黨人。我情願死,要我報黨人,我可一個也說不上來。”

那官員拿他沒有辦法,就胡亂把平原的官員收在監獄裡,回報朝廷。

被捕的黨人在監獄裡,宦官對他們進行殘酷的折磨。他們的頭頸、手、腳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後被矇住頭一個挨一個地拷打,就這樣關了一年多。

第二年,有一個潁川人賈彪,自告奮勇到洛陽替黨人申冤。漢桓帝的皇后竇氏的父親竇武也上書要求釋放黨人。

李膺在獄中採取以攻為守的辦法,他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說他們也是黨人。宦官這才害怕了,對漢桓帝說:

“現在天時不正常,應當大赦天下了。”

漢桓帝對宦官是唯命是聽的,就宣佈大赦,把兩百多名黨人全部釋放。

這批黨人雖然釋放,但是宦官不許他們留在京城,打發他們一律回老家,並且把他們的名字通報各地,罰他們一輩子不得做官。歷史上叫做“黨錮”(“錮”就是禁錮的意思)事件。

不久,漢桓帝死了。竇皇后和父親竇武商量,從皇族中找了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劉宏繼承皇位,就是後來腐敗出了名的漢靈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