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旅行,跨越几千公里,从你厌倦的城市飞到别人厌倦的城市,过几天他们“新鲜”的生活。而味觉,就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和最丰富的方式,很多时候,一道菜远比那些博物馆和地标建筑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特质。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道菜,肉骨茶!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没吃过肉骨茶的朋友,一定会觉得这名字很怪,肉?骨?茶?是三种东西?不是说吃饭不宜饮茶吗?只怪我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总有一些骗人的菜名,比如没有鱼的鱼香肉丝,没有蚂蚁的蚂蚁上树,和没有老婆的老婆饼,当然,肉骨茶里也没有茶。

作家林清玄也曾被这道暗藏玄机的菜名弄得理不清头绪:久闻“肉骨茶”之名,一直感到疑惑,“肉骨”如何与“茶”同煮呢?或者有一种茶的名字和“乌龙”、“普洱”、“铁观音”一样,名称就叫做“肉骨”?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中国人大概长着世界上最“固执”的胃,走遍世界各地依然倔强地眷恋着中餐。美食家蔡澜说:“最好吃的那道菜,藏在你自己的心里。”那应该就是乡味吧,它质朴简单,不及高级美食料理的千分之一,却是每个人心中独一无二的温暖来源。肉骨茶,这道东南亚如今大名鼎鼎的美食,就是一个起源于乡味的故事。

1922年,福建人阿强,只身一人登上了南下的轮船,上船前,他最后回望了一眼这个战火不断、动荡不安的国家:反正已经是妻离子散,自己一个人在哪不是生活?有人说南洋做工能赚大钱,那就去试试吧。当时,像阿强这样南下做苦力,被叫做“卖猪仔”,有超过500万的“猪仔”被卖到东南亚各个国家,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和福建,后来人们提到这次当年的人口大迁徙,称它为——下南洋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下南洋的日子,远没有阿强想象的那么好,他没什么文化,只能做苦力勉强糊口。和很多劳工一样,他选择去工资最高的锡矿里做矿工。但由于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高、再加上不适应东南亚湿热的气候,阿强和很多华人劳工一样,患上了风湿,十分痛苦。

陌生的环境、远离的故土、再加上难熬的病痛,成为了这群华人内心最大的哀愁。一位下南洋的中医,看到同胞疾苦,也深知他们舍不得买昂贵的中药治病,便结合大部分劳工都是潮汕人和闽南人喜爱饮茶的特点,用当归、枸杞、甘草、川芎、肉桂等常见药材做成茶包,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饮用去热除湿。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当时,劳工穷苦,可没有钱吃肉,只能买些剔掉肉的骨头炖点荤味,算作油水。一天,阿强正想用烧开的水冲泡药包,一失手药包掉入炖骨头的大锅,没想到,加了草药的骨汤竟然十分香浓美味,别有风味,也十分符合闽南和潮汕地区药膳同源的饮食习惯,迅速流传开来。

就这样,一次意外创造了一种传承至今的美食,也是数百万南洋华人身体和精神上的良药。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加料,这种最初的“穷人食物”逐渐变成了今天东南亚大名鼎鼎的国民美食——肉骨茶。或许那就是家乡的味道吧,每个异地漂泊人心中的那味乡愁。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海水到处,就有华人”。如今下南洋的华人后人已经超过了2000万,深植在东南亚的各个地区。马来西亚有四分之一人口是华人,新加坡更是达到七成以上。

华人美食肉骨茶也逐渐分成两大派系,新加坡派和马来西亚派。新加坡派也叫潮汕派,以白胡椒入汤调味,讲究汤清色白、辣而不麻;而马来西亚派则是闽南人的招牌,汤色深,强调进补,入口中药和酱油味比较浓郁,先苦后鲜。

近百年延续下来,每一家肉骨茶食档都保留了自家的食材配方,味道自然各有千秋。烹饪过程倒是依然如初,就像当年阿强掉入大锅中的药包一样,店家将自家配比好的中药香料包与猪肋骨一同炖煮,有的还会加入猪肚、猪腰、猪肠、猪尾、肉丸、香菇等物,快出锅时再加入腐竹、金针菇等。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新加坡派最出名的莫过于黄亚细肉骨茶

无论是潮汕人还是闽南人,对吃都是十分讲究的。所以,标准的肉骨茶吃法也是有仪式感的。鸡公碗盛着煮好的肉骨端上桌。喝一口汤,药材味与肉骨味达到平衡,谁也抢不了谁的风头,清中带香,回味悠长。老食客一定还会配上一碟炸得酥脆的油条段,泡在汁中,吸足肉骨汤的油条饱胀起来,咬下去鲜美喷溢,还略带韧劲。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这时候夹起一块肉骨,点些朝天椒碎、蒜米和黑酱油调好的蘸料,配上一碗油饭,入口醇厚不腻,口感浓郁饱满,香味“绕梁三日而不绝”,再好吃也不过如此了吧。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吃饱喝足,店家都会奉送一壶功夫茶,小茶包内是几种茶叶拼成的乌龙茶,慢慢啜,品茗一番,便丝毫没有了酷热天气里大块吃肉的油腻感。

这么看,或许肉骨茶名字中的肉和茶就是如此得来?可当时劳工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闲情逸致饮茶品茗?

肉骨茶名字的来历如今众说纷纭无从考证,但终归与一个人和一个地方密不可分。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美食界就像小说中的武林,藏着各门高手,最登峰造极的境界,是对于一种武艺心法的掌握,信手拈来。对美食的坚持,几十年来做同一种东西,这是一种精神态度。

在东南亚有上千间经营肉骨茶的大小食店,但发烧友和食客们提起根正苗红的朝圣发源地,还是要去马来西亚的巴生,各地也常见打着巴生肉骨茶招牌以彰显自家血统正宗的食肆。

巴生离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很近,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大海港,也是昔日世界第一大锡矿所在地。100年前,下南洋的华人们大多从这里登陆,开始自己的异乡旅途,所以当地华人很多,闽南语在当地使用非常普及。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药包炖肉骨的吃法在华工中流行开来之后,一位叫做李文地的福建华人,开始在自家排档经营这种食物,由于他用料厚道,价格低廉,又对中药颇有研究,他做的炖肉骨风味独特,十分滋补,很快就成了苦力劳工们最爱光顾的食档。

当时食档都没有招牌和名字,全靠口口相传,大家都唤李文地的食档为——肉骨地。后来炖肉骨这道菜的名气越来越大,肉骨地的名字便流传开来,逐渐便演化成今天的肉骨茶。(Bak Kut Teh)李文地也被人唤作是肉骨茶之父。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如果整个东南亚的肉骨茶都源自巴生,那么巴生的肉骨茶就源自李文地的大排档了?那么,昔日肉骨茶之开山鼻祖如今还在吗?

巴生并无什么特别景致,特意前往那里的游客十之八九是冲着一家店去的——盛发肉骨茶。如果你问当地老巴生,他也许不知道盛发这个名字,但是你说桥底肉骨茶,几乎整个巴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是巴生火车站天桥下的一间小餐室,桌子不多,每天挤满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食客们,只为尝一口最正宗血统的李文地肉骨茶。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盛发肉骨茶如今的掌门人就是肉骨茶之父李文地的孙子李傅德,他从小吃着爷爷煮制的肉骨茶长大,如今掌握着最原始味道的秘方,还坚守着传承下来的文化。

早晨开门,最早劳工们就靠早晨这一碗元气满满的肉骨茶坚持一天的能量。所以最正宗的肉骨茶其实做的是这些年流行的“Brunch”;每天炖煮固定份量,卖完收摊(一般到下午2点就关门了);不添汤,不提供蒜碎(会影响肉骨茶的味道)。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巴生可以说是肉骨茶之乡,二百多家各式肉骨茶食肆林立,花样繁多,能够屹立不倒,李文地的老店,靠的是货真价实,坚守如初,没有一点诀窍。蔡澜也曾慕名而来,食后写下:

"南洋的肉骨茶起源于马来西亚巴生, 那里有一档肉骨茶大排档, 每天用肉骨塞满一个大钢锅, 然后用慢火去煮,它的汤水之味道浓,可是汤色却很清, 吃过之后回味无穷。"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钱钟书说:“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合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跟醋、烤鸭跟甜酱,或如西莱里烤猪肉跟苹果泥、渗鳖鱼跟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


肉骨茶亦是这样巧妙的美食,常人怎能想到中药、猪肉和茶会产生如此美味的情缘呢?这是华人随遇而安的饮食文化使然,也是肉骨茶精烹细熬古早如初的文化传承。虽然很多东西我们已经丢了,但是在老一辈华人身上依然找得到,就像他们骄傲于自己的肉骨茶是第四代第五代传承而来。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吉隆坡最出名的新峰肉骨茶,已经有45年历史,周杰伦等很多明星都曾来过


或许,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异国美食,很多人却偏偏只钟爱肉骨茶,不论是相隔万里还是相距百年,对食物的忠诚永远都流淌在我们的记忆和基因里。

那逗留在唇齿间,绽放在舌尖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宗祠,家庙,舞狮,会馆,时光的回忆,前世今生,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来过。


千里之外的中国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