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逆勢而為親征東吳,卻落得個無功而返

曹丕逆勢而為親征東吳,卻落得個無功而返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場戰爭,是曹魏對東吳主動發起,有幾個疑問。第一,為什麼曹丕選擇在東吳孫權向他稱臣並已取得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大勝後出兵攻打東吳?第二,曹魏與東吳交戰,蜀漢為何不對東吳趁火打劫再雪前恥?第三,曹魏為何無功而返?我們就從戰爭的經過中解答這三個問題。

曹丕逆勢而為親征東吳,卻落得個無功而返

一、曹丕向東吳宣戰


此前,孫權派于禁的護軍浩周等覲見魏文帝曹丕,以示忠誠。曹丕問浩周,孫權是否可信,浩周認為孫權一定會臣服。曹丕很喜歡浩周的話,認為浩周真正瞭解孫權,所以決定封孫權為吳王,並派浩周返回吳國。浩周對孫權說,曹丕不相信您會送公子去做人質,我以全族百口人的性命擔保孫公子一定會去。孫權便拿出他的影帝氣質,感動得熱淚沾衣,還對天發誓。可浩南迴到曹魏後,孫權並沒有把兒子送去,只是以美言推脫。曹丕又派一波使臣前往東吳盟誓,並催促其送兒子做人質,但孫權再一次禮貌地回絕。


曹丕因此惱羞成怒,要派大軍討伐,劉曄說:“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不可倉卒制也。”但曹丕不聽勸。

曹丕逆勢而為親征東吳,卻落得個無功而返

東吳其實對曹魏還是有所忌憚的,而且其周邊揚越一帶的蠻夷還有很多沒有歸附,西邊蜀漢瞋目而視,所以孫權還是竭力想避免與曹魏鬧僵,又一次謙卑上書請求改過,還想為兒子孫登向曹魏求婚,曹丕說:“聯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若登身朝到,夕召兵還耳。”說孫登到,大軍就撤。但對這個有野心的孫權而言,其他都好說,交出兒子萬萬不能。


黃初三年,即公元222年,正是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贏得夷陵之戰的當年,九月,曹丕命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仁攻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包圍南郡,這一共是八路大軍。而東吳則讓呂範指揮五路大軍拒敵,同時命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守濡須。


十一月,曹丕親征。曹休請求渡江,曹丕唯恐曹休迫不及待渡江,立即傳令禁止,董昭就對曹丕說:“竊見陛下有憂色,獨以休濟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難,就休有此志,勢不獨行,當須諸將。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分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猶必沈吟,未便從命也。

”意思是曹休渡江困難重重,必須得到其他大軍的支持,但臧霸等人已有富貴,無心再戰,就算你下令渡江,他們也未必執行。正巧當時出現暴風天氣,呂範的船隊所有纜繩被吹斷,船一直漂到曹休的營壘之下,魏軍斬殺俘獲吳軍數千人,吳軍潰散。這時,曹丕命乘勢迅速渡江,但正如董昭所言,魏軍速度遲緩,還未進兵,東吳的援軍已到,全軍退回江南。


二、蜀漢不乘火打劫


當時劉備聽說曹魏大舉攻打東吳,就寫信問陸遜:“賊今已在江、漢,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否?”說曹軍來攻東吳,我再度率軍東下,你覺得行不?陸遜說:“但恐軍新破,創夷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推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蜀漢新敗,元氣還沒恢復,所以和我東吳恢復聯盟關係,當務之急是補氣,沒工夫對外用兵,如果你們一意孤行,還會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曹丕逆勢而為親征東吳,卻落得個無功而返

陸遜說到了點子上,別說蜀漢大軍,就連劉備也是元氣大傷,從關羽的死大動肝火,再到受火燒連營七百里的羞辱,劉備幾乎一病不起。所以,蜀漢只能修養,以觀天下之變。


三、曹丕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正月,曹真攻佔江陵的中洲,曹仁領數萬軍隊聲東擊西,揚言攻打羨溪,實則攻打濡須,而吳軍濡須守將朱桓中計,分派部隊增援羨溪,剛出發,便聽說曹仁大軍直撲濡須而來,不得不緊急回援。但當時,朱桓的守軍僅有五千人,全軍都恐慌,朱桓當務之急便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說:“

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隍之守,又謂士卒勇怯齊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座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君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意思是曹仁用兵比起我朱桓差遠了,曹仁智勇不足,而且士兵膽怯,又千里跋涉,我們佔守險要,以逸待勞,就算曹丕親自來都不怕,何況曹仁呢?結果如何呢,朱桓命令偃旗息鼓,以虛弱之勢引誘曹仁,曹仁派兒子曹泰攻濡須,又派常雕、王雙等人乘牛皮油船襲擊濡須附近的中洲,他自己親率一萬留駐橐皋,作為曹泰的後援。朱桓命人攻打常雕,自己攻打曹泰,斬殺常雕,生擒王雙,小勝。


曹真等人包圍江陵長達六個月,東吳派去的諸葛瑾等人前去解圍,也被夏侯尚擊退,當時的江陵成為一座孤城,城中許多士兵浮腫患病,能戰之兵只有五千。曹真命士兵堆土山、挖地道、架高臺,向城中放箭,箭如雨下,守城將士都大驚失色,而鎮守江陵的交朱然,只有他泰然自若,絲毫沒有恐懼,冷靜尋找敵軍弱點,率軍攻破魏軍兩座營壘。


當時長江水淺,江面狹窄,夏侯尚就想讓大軍乘船進入江陵中洲駐紮,所以在江面架浮橋,大家都信心十足。董昭對此感到驚訝,立即上書曹丕說:“武皇帝智勇過人,而用兵畏敵,不敢輕之若此也。夫兵好進惡退,常然之數。平地無險,猶尚艱難,就當深入,還道宜利,兵有進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賊頻,攻橋,誤有漏失,渚中精銳非魏之有,將轉化為吳矣。臣私之,忘寢與食,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豈不惑哉!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就不破賊,尚當自完,柰何乘危,不以為懼!惟陛下察之。”說當年曹操智勇過人尚且十分謹慎,從不敢向今天這樣輕視敵人,打仗時,進兵容易退兵難,多麼淺顯的道理,這是用兵大忌,如果敵人集中兵力攻打浮橋,我軍必然戰敗。而且長江水位正在上升,一旦暴漲,後果不堪設想。曹丕聽了也是冒一身冷汗,下令立即退出中洲。東吳兩面並進,魏軍大量人馬只能從一條浮橋上撤退,勉強撤回北岸。沒想到十天過後,江水果然暴漲,曹丕才感嘆董昭料事如神。當時又趕上鬧瘟疫,曹丕命令全軍撤退,此次東征無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