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功甫帖》是真跡還是摹品?


蘇軾的《功甫帖》是真跡還是摹品?

王珣《伯遠帖》


蘇軾的《功甫帖》是真跡還是摹品?

《功甫帖》

王珣《伯遠帖》清逸古淡,天機縱肆。字象如仙鸞飄渺雲間,如遊女戲於花林,如星漢羅列宇空,如珠璣散於玉盤,行筆瀟灑,楷行草變幻自然,如行雲流水,如出水芙蓉,一派天然的氣象,晉人那種風流瀟散的風致展露無遺。伯遠帖從單幅來看似勝二王現存之跡或摹品,更能展示晉人本來面目。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以上是微博的一段文字,今天想說的是真跡、仿品、刻本的問題,蘇軾的《功甫帖》真偽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本人並沒親見原件,只能從網絡的圖片中看一下所有的資料,現在就認定《功甫帖》為真跡。本人不是專家,這裡要聲明一下,本人是草根畫家,又是草根藝評家,所作此結論是:真跡的認定以觀其氣象這主,雖然是網絡的圖片,二等的現實,但其散發的氣象是一樣的。以前在長沙天心閣簡牘博物館觀真跡與仿品時(隔著玻璃),真跡由於時代的作用,火氣淡化,古意悠然,仿品往往有今人的火燥氣,此一觀便知。另外網絡提供的印章對比也是認定的一個原因。對於鑑定來說,知識固然重要,但感覺同樣重要,好比炒股,分析重要,但有時一個婦人的感覺比專家更準確,贏面大得多。確實很多專家在股市輸得一敗塗地,一些大媽卻滿載而歸,就是很好的例子,專家看走眼是尋常的事。如果沒有印章,紙的氣象同樣會告訴你真偽,九百年的與三百年的紙張所散發的氣象是不一樣的,我們畫畫寫字的,用幾年前的紙與今年的紙區別就在於火氣的濃與淡,愈舊愈淡,此無需專門知識,觀多了便知。也就是那怕少至一字,同樣讓你分辨真偽來,何況有九字之多,字字珠璣,並無俗態,神氣充滿。其中別字末筆的意味更像蘇子無意於佳,行雲流水的作派,有點活潑潑的充滿生機,雙勾本最失的是神采,得的是形骸,故顯示此帖當為真品。

上圖的伯遠帖是僅存少有的晉代真跡,那裡面全是晉代風流的凝固,法度並不嚴謹,放浪形骸之外的作派明顯,疏朗優遊,隨意生髮,高雅絕俗的名士風度。氣象決定作品的真偽,是後世無法仿摹得出的,由此想到《蘭亭》真跡下黃泉,世上的摹本雖多,吾從馮承素,因其重形骸,學其形骸,然後用自己的神采出之,古人之神采只屬於古人,我之神采屬於我,故雖非真跡,並不影響後人繼續在踏著古人的屍體前進,以自己的時代風采為之。實際上對於大多數非土豪來說,好的真跡和拓本難得,象在今天的人多用影印本,這樣就夠了,只要深入進去,同樣會有難得的收穫。

蘇軾的《功甫帖》是真跡還是摹品?

蘇軾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