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很多国家都曾招揽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周王室却招不到?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国家为了能够成为天下霸主而不停的广纳贤士,只有人才济济的国家,才能发展更多的更完备的社会体系。这个道理在当时可谓是人尽皆知,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几个响当当的谋士名号,而作为曾经一朝天子的周天子手下,却是资源干涸。

周朝作为黄帝的后代,在讨伐了商之后便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以分封制、宗法制来管束天下,册立了诸个诸侯国来分掌江山。但是后期的诸侯国国力强盛,从而让身为主国的周国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中,有着三十代传承的周国,最后竟是毫无体面了。

春秋战国很多国家都曾招揽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周王室却招不到?

一个国家想要强盛,少不了在对自己过去不够先进的社会思想进行改革,用新的方法来更正秩序。周天子其实也有过很多次的改革,只是没有想“商鞅变法”一样成功。早在一开始,周国国库充裕,兵马强盛,有将士十余万,是普通诸侯国远远比不上的。

毕竟,分散权力对于任何一个皇帝而言都是需要辖制和注意的,所以一开始诸侯国对于周国毫无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国故步自封,为了维护和继承下去老旧律法,而导致发展速度比不上周围的诸侯国了,再加上,周国皇位之争动荡根基,让国家军事受到了创伤。

春秋战国很多国家都曾招揽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周王室却招不到?

用国土来平息战乱成为了周国的惯用手法,一次次分割,更是使得国力降低。周厉王继位的时候,同样想用改革来整改国内局势,可是这个时候的周国已经是不堪重负,人心不睦,阶级斗阵严重,为了维护利益的自私贵族毫不在意整个国家的形势。

在周宣王在位的时候,父业子承,但是他选择了一条以民众为中心的改革手段,这让西周在百姓的支持下,有了最后的回光返照,可是由于蛮夷国的多次挑衅和挑起战乱,西周大败,国家摇摇欲坠。

到了周幽王这一代,亦是更加不争气,西周败给了王位争夺战,周平王倚靠着其他诸侯国的援助才勉强恢复了国家的运营,但是迁都洛阳此举,实在是将整个周国置于了战争的中心点,在晋国、楚国、秦国和郑国之中,周国显得尤为卑微。

春秋战国很多国家都曾招揽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周王室却招不到?

周王室的势力日渐削弱,人口、经济、兵力都远不如其他的诸侯国,甚至于,面对郑国这种小国家都要卑躬屈膝,西周成为了大国征兵他国的筹码,只有表面上的天子之称,再无手中滔天权势。

当然国力孱弱的周国无权插手其他国家之间的纷争,再加上周国对于传统的执拗和其本身贵族体系的复杂,让它是没办法改革更没办法壮大,在三家分晋国和田氏伐齐国的时候,身为周天子却不敢发出质疑,还违背族制册封了这些国家。

春秋战国很多国家都曾招揽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周王室却招不到?

当然,人才的选择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国家求贤若渴,国家的首领大力招揽人才来,第二种就是,聪明的人审时度势,选择跟着那些未来前途无限的大国来一展宏图。而早就在诸侯国中颜面全无毫无权威的周国,甚至不配去邀请人才。

纵然是有商鞅、吕不韦这样的才贤去给周国效力,但是处在包围之中、国力薄弱到连皇帝的葬礼都付不起的周国,又有什么样的吸引力和契机?纵然是商鞅这样的人才,也是在离开魏国之后去了秦国,从而使得秦国在变法之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很多国家都曾招揽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周王室却招不到?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分级制度,让天子根本无力去邀请士者来助力国家。周国本就在广纳贤士这一方面远远比不过其他的国家,他们对宗室的依赖程度让他们无法去信任和使用有才智的士者。

因此,一个主观意念不情不愿,客观情况国力衰微的国家,本就不受人才的青睐,在那个时代,人才是一个值得国家去争取的资源,比不上秦孝公、赵武灵王、魏文侯这样的贤主,又比不过国土广阔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周国早就是强弩之末了。

春秋战国很多国家都曾招揽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周王室却招不到?

所以在秦国准备统一天下的时候,他们最先拿下的就是周国,博得了曾经的权威,对于他们称霸天下便是拿下了一大信念上的优先权。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实在精彩,又实在惋惜,掉落谷底的周国,其实也是自己一步步纵跳下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