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導讀: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先提出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法西斯在當代還會發生嗎?

不要急著回答,不妨把這個問題留在大腦裡盤旋一會兒。

先與我一同來看看這部名為《浪潮》的電影,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內容掠影——納粹的五日速成法

電影《浪潮》中的故事,發生在德國的一所高中裡。

正值學校在辦“國家體制活動周”,體育老師萊納·文格爾被安排到一個班級教授獨裁政府的概念。

面對班級上同學們自由散漫、嬉笑打鬧的場景,文格爾老師別出心裁,想了一個辦法來開展他的課程——不是傳授純理論知識,而是讓大家親身體會法西斯主義的實質。

他在課上向大家提出了我開篇的問題: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當時同學們的反應自然是覺得這太扯了,根本不可能。

於是文格爾老師開始了自己的實驗。

他首先把原本自由散漫的教室佈局改變為規整的橫豎排,接著他設立了幾條規矩:

  1. 上課發言必須舉手,得到老師同意後需要起身才能發言;
  2. 來上課的同學必須穿著統一的服裝——白襯衫、牛仔褲;
  3. 上課前大家必須集體起立,向老師問好。

規矩設立之後,大家原本抱著玩樂的心態在看待,但到了第三天,全班都穿上了白色襯衫,也都已經習慣這種和常規截然不同的上課模式,並且真的相信文格爾老師所說的:起立發言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使得發言更加清晰有條理。

同學們對此抱有熱情,開始為這個新的集體取名“浪潮”,併為它設計標誌,創立網站,還統一了一種問候禮。

甚至有外班的同學對這種教學模式感興趣,加入了他們的集體。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浪潮”開始前與“浪潮”開始後對比

到目前為止,似乎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但“浪潮”的失控,其實在慢慢發酵。

在第三天的晚上,幾名同學打印了幾千份浪潮的標誌,在城市裡大肆張貼,甚至有一名同學爬到一座在建的高樓上噴塗浪潮的標誌。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這位同學名叫蒂姆,在參與浪潮之前,他平時寡言少語、性格孤僻,常常被同學欺負。但在加入浪潮之後,他變得樂觀亢奮,非常積極地參與浪潮的相關事務。

他的這種轉變,也是這場運動的一個縮影。

陷入這種積極亢奮狀態的人越來越多。

在校門口,有浪潮成員把關,強制進校人員要行浪潮的問候禮才能入內;在一次水球的校內運動比賽中,浪潮的成員在比賽現場發放白襯衫。若不穿著,則不允許其進入場館。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這種強迫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最終發展成了一場群體鬥毆事件。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此時已來到了了“國家體制活動周”的最後一天,文格爾老師把所有參與浪潮的同學們召集起來,朗讀了大家對這次體驗的感想。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浪潮使他們獲得了集體認同感,提高了做事的積極性,是集體讓他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

文格爾老師接著說,他認為“浪潮”不應該就此結束。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同學們紛紛鼓掌支持。

此時,馬爾科站起來反對老師,卻遭到了同學們的圍攻,並將他抬到了講臺上。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就在現場群情激奮要審判馬爾科的時候,文格爾老師厲聲問道: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這些話語可謂當頭一棒,把陷入集體主義狂歡的眾人驚醒,一時間現場鴉雀無聲。

接著,文格爾老師

指出,這種排除異己的思維模式便是法西斯主義。並通知大家,“浪潮”已經結束了。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可仍有人不願意從這種迷夢中醒來,比如之前提到的蒂姆。

他在浪潮當中不再受到他人欺負,這個集體也給他了彷彿家庭般的溫暖。在浪潮當中他的行為第一次得到了旁人的認可,可以說,浪潮是他實現自我的途徑。

他無法忍受自己的人生好不容易迎來轉機,現在卻要被打回原形。

於是他拿著槍站上衝上講臺,試圖通過用威脅的方式讓文格爾老師收回之前的話,讓浪潮繼續下去。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在得到文格爾老師否定的答覆之後,

蒂姆開槍打傷一名同學之後,飲彈自盡了。

為什麼一次體驗活動會以這樣的結局收場?為何身在其中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的錯誤之處?而這場鬧劇又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此的?

接下來,我將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與大家一起分析。

概念秒懂——什麼是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是系統地研究人在組織中所表現的行為和態度的學科。它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以行為學為基礎,與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

而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把參與浪潮運動的所有人看作一個整體,他們身在其中的所作所為便可通過組織行為學的理論一步步拆析。

在組織行為學中,有一個概念叫——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是指群體迫於從眾的壓力而對不尋常的、少數人的或不受歡迎的觀點無法得出客觀的評價。也是指高內聚力的群體認為他們的決策一定沒有錯誤,為了維持群體表面上的一致,所有成員都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群體的決定,與此不一致的信息則被忽視,即群體決策時的傾向性思維方式。

很明顯,參與浪潮運動的同學們正是陷入了群體思維的陷阱,才一步步走向狂熱的。

步步拆解——群體思維具體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群體思維有四個主要表現,分別是:

  • 表現一:群體成員把他們所做出假設的任何反對意見合理化,無論實施與假設衝突有多強烈,成員都加以強化這種假設;
  • 表現二:對懷疑群體共同觀點的人施加壓力;
  • 表現三:懷有共同觀點或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往往保持沉默,盡力避免與群體的觀點不一致;
  • 表現四:沉默和缺席會被看作是贊成者。

我們可以輕易地在電影中找到與這些表現對應的情節。

表現一:卡羅意識到浪潮運動的嚴重性後,印製了大量提醒眾人警惕的傳單,但她的男友馬爾科卻認為卡羅的行為造成了比賽的失敗。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表現二:卡羅認為浪潮已經向極端發展時,文格爾老師並沒有聽取她的建議,而認為她說的是無稽之談。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表現三:當所有人都贊同制定統一服裝和統一標誌時,卡羅保持沉默。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表現四:卡羅在討論中保持沉默。而在群體中,保持沉默者通常被理解為贊同。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從以上種種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出,群體思維產生的背景有以下幾點:

  • 群體凝聚力很高;
  • 群體不接觸外部的觀點;
  • 群體有權威的領導;
  • 群體缺乏系統評估其他方案的程序;
  • 群體感到高壓力和外部威脅。

這些因素相疊加,最終大家都會追求群體的一致性,對一致性的強烈願望,促成了群體思維的產生。

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看,群體思維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大特徵:

  • 特徵一:群體認為自己是無懈可擊的,假定自己的立場合乎道德;
  • 特徵二:忽視不一致意見,合理化自己的立場,對異議者刻板印象,不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
  • 特徵三:給不同群體成員施加壓力,迫使服從,從而產生全數通過決策的錯覺。
群體思維的陷阱——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解讀電影《浪潮》

從影片的結尾我們也能看出,正是這樣的群體思維,才導致了眾人將馬爾科抬上講臺接受審判,而臺下竟無人反對的狂熱場面。

而蒂姆,正是這場運動的縮影:他很少體會到家庭溫暖,也不曾建立起良好的同學關係,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因此,這場運動給他賦予了一個虛假的人生意義,所以在文格爾老師宣佈浪潮結束之時,蒂姆徹底崩潰了。

觀影后——我們能學到什麼?

回到開篇提到的問題:

法西斯在當代還會發生嗎?

影片已經通過一場模擬實驗告訴我們:很有可能會。

群體思維就像一個漩渦,所有身在其中的人都身不由己,不自覺地就被席捲其中。

而它所帶來的後果卻是極其惡劣的。

它會導致決策失誤,並失去能夠糾錯的機會;它還會陷入單一取向的陷阱,使考慮問題變得極端化;同時,它會讓參與其中的人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變得狂熱。

群體思維帶來的後果因每一個參與的人導致,也由每一個參與的人承受。

避免群體思維的陷阱,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我們需要時刻保持獨立思考,保持警惕,深入群體狂熱的現象的本質,避免法西斯主義捲土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