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导读: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先提出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

法西斯在当代还会发生吗?

不要急着回答,不妨把这个问题留在大脑里盘旋一会儿。

先与我一同来看看这部名为《浪潮》的电影,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内容掠影——纳粹的五日速成法

电影《浪潮》中的故事,发生在德国的一所高中里。

正值学校在办“国家体制活动周”,体育老师莱纳·文格尔被安排到一个班级教授独裁政府的概念。

面对班级上同学们自由散漫、嬉笑打闹的场景,文格尔老师别出心裁,想了一个办法来开展他的课程——不是传授纯理论知识,而是让大家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的实质。

他在课上向大家提出了我开篇的问题: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当时同学们的反应自然是觉得这太扯了,根本不可能。

于是文格尔老师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他首先把原本自由散漫的教室布局改变为规整的横竖排,接着他设立了几条规矩:

  1. 上课发言必须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需要起身才能发言;
  2. 来上课的同学必须穿着统一的服装——白衬衫、牛仔裤;
  3. 上课前大家必须集体起立,向老师问好。

规矩设立之后,大家原本抱着玩乐的心态在看待,但到了第三天,全班都穿上了白色衬衫,也都已经习惯这种和常规截然不同的上课模式,并且真的相信文格尔老师所说的:起立发言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得发言更加清晰有条理。

同学们对此抱有热情,开始为这个新的集体取名“浪潮”,并为它设计标志,创立网站,还统一了一种问候礼。

甚至有外班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兴趣,加入了他们的集体。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浪潮”开始前与“浪潮”开始后对比

到目前为止,似乎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浪潮”的失控,其实在慢慢发酵。

在第三天的晚上,几名同学打印了几千份浪潮的标志,在城市里大肆张贴,甚至有一名同学爬到一座在建的高楼上喷涂浪潮的标志。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这位同学名叫蒂姆,在参与浪潮之前,他平时寡言少语、性格孤僻,常常被同学欺负。但在加入浪潮之后,他变得乐观亢奋,非常积极地参与浪潮的相关事务。

他的这种转变,也是这场运动的一个缩影。

陷入这种积极亢奋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在校门口,有浪潮成员把关,强制进校人员要行浪潮的问候礼才能入内;在一次水球的校内运动比赛中,浪潮的成员在比赛现场发放白衬衫。若不穿着,则不允许其进入场馆。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这种强迫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最终发展成了一场群体斗殴事件。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此时已来到了了“国家体制活动周”的最后一天,文格尔老师把所有参与浪潮的同学们召集起来,朗读了大家对这次体验的感想。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浪潮使他们获得了集体认同感,提高了做事的积极性,是集体让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文格尔老师接着说,他认为“浪潮”不应该就此结束。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同学们纷纷鼓掌支持。

此时,马尔科站起来反对老师,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围攻,并将他抬到了讲台上。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就在现场群情激奋要审判马尔科的时候,文格尔老师厉声问道: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这些话语可谓当头一棒,把陷入集体主义狂欢的众人惊醒,一时间现场鸦雀无声。

接着,文格尔老师

指出,这种排除异己的思维模式便是法西斯主义。并通知大家,“浪潮”已经结束了。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可仍有人不愿意从这种迷梦中醒来,比如之前提到的蒂姆。

他在浪潮当中不再受到他人欺负,这个集体也给他了仿佛家庭般的温暖。在浪潮当中他的行为第一次得到了旁人的认可,可以说,浪潮是他实现自我的途径。

他无法忍受自己的人生好不容易迎来转机,现在却要被打回原形。

于是他拿着枪站上冲上讲台,试图通过用威胁的方式让文格尔老师收回之前的话,让浪潮继续下去。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在得到文格尔老师否定的答复之后,

蒂姆开枪打伤一名同学之后,饮弹自尽了。

为什么一次体验活动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场?为何身在其中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之处?而这场闹剧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的?

接下来,我将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与大家一起分析。

概念秒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把参与浪潮运动的所有人看作一个整体,他们身在其中的所作所为便可通过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一步步拆析。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迫于从众的压力而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无法得出客观的评价。也是指高内聚力的群体认为他们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很明显,参与浪潮运动的同学们正是陷入了群体思维的陷阱,才一步步走向狂热的。

步步拆解——群体思维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群体思维有四个主要表现,分别是:

  • 表现一:群体成员把他们所做出假设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无论实施与假设冲突有多强烈,成员都加以强化这种假设;
  • 表现二:对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施加压力;
  • 表现三:怀有共同观点或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往往保持沉默,尽力避免与群体的观点不一致;
  • 表现四:沉默和缺席会被看作是赞成者。

我们可以轻易地在电影中找到与这些表现对应的情节。

表现一:卡罗意识到浪潮运动的严重性后,印制了大量提醒众人警惕的传单,但她的男友马尔科却认为卡罗的行为造成了比赛的失败。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表现二:卡罗认为浪潮已经向极端发展时,文格尔老师并没有听取她的建议,而认为她说的是无稽之谈。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表现三:当所有人都赞同制定统一服装和统一标志时,卡罗保持沉默。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表现四:卡罗在讨论中保持沉默。而在群体中,保持沉默者通常被理解为赞同。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从以上种种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群体思维产生的背景有以下几点:

  • 群体凝聚力很高;
  • 群体不接触外部的观点;
  • 群体有权威的领导;
  • 群体缺乏系统评估其他方案的程序;
  • 群体感到高压力和外部威胁。

这些因素相叠加,最终大家都会追求群体的一致性,对一致性的强烈愿望,促成了群体思维的产生。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思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大特征:

  • 特征一:群体认为自己是无懈可击的,假定自己的立场合乎道德;
  • 特征二:忽视不一致意见,合理化自己的立场,对异议者刻板印象,不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 特征三:给不同群体成员施加压力,迫使服从,从而产生全数通过决策的错觉。
群体思维的陷阱——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浪潮》

从影片的结尾我们也能看出,正是这样的群体思维,才导致了众人将马尔科抬上讲台接受审判,而台下竟无人反对的狂热场面。

而蒂姆,正是这场运动的缩影:他很少体会到家庭温暖,也不曾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因此,这场运动给他赋予了一个虚假的人生意义,所以在文格尔老师宣布浪潮结束之时,蒂姆彻底崩溃了。

观影后——我们能学到什么?

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

法西斯在当代还会发生吗?

影片已经通过一场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很有可能会。

群体思维就像一个漩涡,所有身在其中的人都身不由己,不自觉地就被席卷其中。

而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是极其恶劣的。

它会导致决策失误,并失去能够纠错的机会;它还会陷入单一取向的陷阱,使考虑问题变得极端化;同时,它会让参与其中的人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变得狂热。

群体思维带来的后果因每一个参与的人导致,也由每一个参与的人承受。

避免群体思维的陷阱,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警惕,深入群体狂热的现象的本质,避免法西斯主义卷土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