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從事收藏的朋友大多都有這樣的經驗,不管是陶瓷、書畫,還是其他類別的收藏品,對於普通東西(普品),大家的鑑別能力基本是一樣的,鑑定結論也一致。

因為這樣的東西較常見,價格相對較低,買到的機會多,只要具備基本的鑑定常識,一般都不會看錯。

而對於檔次稍高,市場價值較高的藏品,人們大多抱以小心謹慎的態度。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對於官窯、元青花、汝窯、琺琅彩、張大千、傅抱石、宋畫等這些“大名頭”的藏品,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哪裡有這麼好的運氣,自己就碰到了?即使碰到了,也大都以為是不可能的事!

持這樣的謹慎態度是很正常的,畢竟收藏圈裡到處是陷阱。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然而,收藏界幾乎遍地都是黃金,能否抓住機遇,關鍵還是看眼力、看魄力。在收藏中有眼不識寶貝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當人們在小心謹慎捂緊錢袋的時候,很可能由於眼力和膽識的欠缺,讓機會從自己眼前溜走。


有許多從事收藏多年的人,對於看普通東西可以說是行家、高手,然而對於檔次高點的東西,就不那麼自信了,在多數情況下,寧願相信“大名頭”的東西都是贗品,而不是實事求是地客觀看待它們。這樣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然而錯失的卻是機會,並且自己永遠停留於玩普品的階段。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其實大名頭的東西,與普通東西在鑑定方法上是一樣的,都是在熟悉真品特徵面貌的基本上,對鑑定對象進行整體和細節特徵的分析和把握。

對陶瓷而言,不外乎造型、紋飾、胎、釉、款識、使用磨損痕跡、保存環境、開片、氣泡等細節特徵;

對書畫而言也無非是風格、用筆、用墨、款識、線條、具體物象的畫法、紙張、裝裱、印章、印泥等內容。

這些原本是很基本的方法,很多從事收藏多年的人在遇到大名頭東西時,反而不會用了。


大名頭的東西在他們眼裡被神化了,他們相信傳言“某類東西,某位大師的畫作,現在仿得已經亂真了,連故宮博物院等國家級專家都要走眼,科學儀器也檢驗不出來”。

於是在他們心裡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凡是大名頭的東西多不可靠,不碰為妙。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這裡所說的大名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什麼樣的藏品名頭算是“大名頭”,通常是按其經濟價值來衡量的。

對於那些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藏品,人們通常只是以平常心待之,在鑑定時也不覺得有何高難之處,在多數情況下敢說敢言,並能達成統一意見。

但對於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名頭藏品,人們的警惕性總是很高,也免不了有各種質疑的聲音,至於一些民間流散的大名頭東西能得到認可的機會則更加渺茫。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由於大名頭的藏品往往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是作偽造假者們竭力仿製的重點對象,市場上流傳的贗品較多,贗品的仿製水平時常被誇大,因而在鑑定時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干擾。


鑑定專家在面對自己沒有確切把握的大名頭藏品時,專家會含蓄的給出“有疑問”、“不開門”、“待研究”這樣的結論,而自負的專家則直接說是“假貨”。

就目前古玩鑑定界普遍的榮辱觀來看,把真東西或沒有把握的東西說成假貨,似乎顯得專家的水平高、不丟臉,一旦把假東西說成真東西,反而會顯得專家沒水平、真偽不分。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目前收藏界還有這樣一種普遍情況,同樣的大名頭藏品,出現不同人的手中,出現在不同的場合,人們對其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馬未都論汝瓷》中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馬未都在民間碰上一件汝窯瓷器,但人家不賣,只是拿來讓他看看。


看完後馬未都說:“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拿出去人家都說它是假的。”

持寶人說:“對,誰都說它是假的,但我堅信這東西是真的。”

馬未都說:“我可以告訴你,它確實是真的,可問題是它在你手裡就沒人認。”

試想,那件汝窯瓷器如果出現在馬未都的手中,也許得到認可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普通收藏者手中的大名頭藏品,除非這件藏品本身實在太典型、大開門或有傳承、來源上的鐵證,否則在多數情況下都是得不到認可的。

人們的最習慣的心理反應是:“你手上怎們可能有這樣的東西?”

但這樣的藏品如果出現在資深大藏家、著名鑑定專家或社會名流的手中時,人們的眼光就變得相對寬容了,只要藏品本身無明顯的破綻或屬於低劣贗品,即使有的東西存在疑點,人們也傾向將其歸入真品一類。


這時人們的心理反應是:“以某人的財力、學識、眼力或社會地位,擁有這樣的重量級藏品,不足為怪。”

同理,一件大名頭的藏品,如果出現在古玩地攤上,人們會認為它是贗品、臆造品,頂多說它是“高仿品”,算是對它的最高讚譽;

如果出現在著名拍賣公司,這時它就是難得的精品、重器,這時可能也會出現少許質疑的聲音,但多數人對其真實性還是認可的;

如果出現在著名博物館的陳列上,這時它就是國寶級文物,幾乎無人會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


馬未都: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

既然大名頭的藏品容易引起這樣或那樣的質疑之聲,那麼還有誰願意來玩大名頭的藏品呢?

古玩藝術品的流通曆來通行買家認可的原則。

一件藏品不管其真偽、年代和價值如何,只要買家認可,那麼誰也管不著,買家認為是真的就是真的,買家說是什麼年代就是什麼年代,買家認為價值多少就是多少。


正如2009春拍宋徽宗《寫生珍禽圖》的買家劉益謙先生所言:“對於這樣一件作品,有些人一輩子連宋畫都沒見過幾幅,自認為鑑定水平很高,就說不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是因為幾個不懂行的人說三道四,我就不買了,那我以後還怎麼混?”


打算玩大名頭藏品的收藏家們,你準備好了嗎??包括眼力、財力、心理承受力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