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一)四世三公

今天開始我們講袁紹。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

要說汝南袁氏,在東漢的歷史上可謂是舉足輕重的存在。那麼,這個家族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所謂的四世三公又是指的什麼呢?

在正式講袁紹以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袁氏家族的發展歷史,捋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或許會對我們瞭解袁紹以及袁紹所代表的汝南袁氏家族有所幫助。

據《典略》記載“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

這裡的舜,自然就是遠古時期堯舜禹中的舜帝。也就是說汝南袁氏的祖先,乃是舜帝的後代。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據《史記陳杞世家》記載:“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這裡的“”讀作(guī),就是指的媯水,“”讀作(ruì),就是河流的水灣。

也就是說,舜和他的家人曾經居住在媯水的水灣處,而他在這一期間所生的後代就以其居住地為氏姓,是為媯姓。

夏朝的時候,夏王封舜帝的後代虞思和虞遂,到了商代其後代基本失去延續。在周武王伐紂克商之後,決定大封五帝時名君、名臣的後代,於是就將舜帝的後代媯滿,封之於陳地。媯滿就是陳國的開國之君,因其死後諡號為胡公,所以又叫做胡公滿,或者是陳胡公滿。《逸周書·諡法解》記載:“保民耆艾曰胡,彌民壽考曰胡”可見胡字在古代是有長壽的含義。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仲牛甫生聖伯順,聖伯順生伯他父,伯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鄭叔,鄭叔生仲爾金父,仲爾金父生莊伯,莊伯生諸”。

諸,字伯爰,他的孫子就是春秋時期的陳國大夫陳濤塗。一般認為陳濤塗在被封於陽夏(今河南太康),成為卿士以後,就以其祖父的字為氏(另有說法是其父親字轅),形成了爰姓。又由於上古時候爰、袁、轅等字,同音通用,所以爰濤塗又被寫作轅濤塗或者是袁濤塗,是為這幾個姓氏的共祖。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袁濤塗生性耿直,據記載齊桓公率諸侯攻打蔡國,侵略楚國後回軍的時候,打算從陳國經過。可是袁濤塗由於厭惡齊桓公的這種行為,而向齊桓公建議繞過陳國走東部靠近海邊的道路。結果有人向齊桓公告發,稱走東部道路會受到夷人的攻擊。於是齊桓公就非常生氣,派兵將袁濤塗抓了起來。齊桓公抓獲袁濤塗顯然並沒有殺他,而只是懲戒了一番,主要目的應該是希望迫使陳國加入到齊國的會盟之中。

自袁濤塗得姓以來,袁氏家族在陳國始終掌握著軍事大權,陳國的國君自袁濤塗時期的陳宣公開始,歷代也一直都非常重視與信任袁濤塗的家族。這種情況一直到楚國趁陳國內亂派遣楚國公子棄疾舉兵征伐陳國,並一舉滅亡了陳國為止。

據史書記載,當時還發生了袁濤塗的五世孫袁克冒死“殺馬毀玉以葬”陳哀公的事情。可見陳袁兩家關係的非同一般。

自春秋末期開始,袁姓一直活躍在今天河南一帶,主要以當時的陳郡和汝南郡為中心,並開始向外擴散,逐漸形成了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這兩大袁姓望族。西漢時期袁固(另記作袁固生)雖然並不是出自這兩大袁氏望族支系,但是他在儒學方面的成就非常之大,對儒家學說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歐陽修編撰整理的《集古錄》中,有一篇《漢故國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拓本,因其碑主人是東漢時期著名的袁氏人物袁良,所以又被叫做《袁良碑文》。這篇碑文不但記錄了袁氏家族自舜帝而始,延續到陳胡公滿乃至袁濤塗的發展歷程,還記錄了秦漢之際協助過劉邦擊敗項羽的袁生,以及袁生的曾孫,官拜黃門郎,封關內侯,食遺鄉六百戶的袁幹以及袁乾的兒子袁經,孫子袁山。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這篇碑文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記錄袁氏家族發展的實物證據,為確立袁氏家族的姓源提供了參考依據,堪稱是袁氏家族的家族史記。

據《後漢書》記載,袁良少年時期就已經精習《孟氏易》,“平帝時舉明經,為太子舍人”。

所謂的明經,字面理解就是明曉經學,“舉明經”也是漢朝察舉制度的一種,算是一種特殊科目。秦朝時期就已經設立,在漢武帝尊崇儒學之後,舉明經的地位變得尤為重要與突出。

不過,在《袁良碑文》的記載中,袁良是袁山支系的孫子,被舉為孝廉,先後擔任過“郎中、謁者、將作大匠、丞相令、廣陵太守”。這種舉孝廉的說法雖然是與《後漢書》中舉明經的說法不同,但是並不矛盾。因為在當時這種被同時舉為孝廉和明經的情況並不鮮見。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袁良在擔任廣陵太守的時候,因討江賊張路等而威振徐州。後因病歸家。漢順帝時期,袁良又被公府徵辟為議郎,符節令。後因年事過高而辭官歸家。於漢順帝永建六年,即公元131年去世。據傳說,正是袁良將其家遷居到了汝南,才有了汝南袁氏的開端。

據《後漢書》記載,袁良的孫子就是袁安。袁安是在《後漢書》中專門立有傳記的重要歷史人物。

袁安,字邵公。《後漢書》中說他“少傳良學。為人嚴重有威,見敬於州里。”後舉孝廉,任陰平長、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愛之”。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即公元70年,楚王劉英密謀逆反,事發自殺後受其牽連的人數以千計。漢明帝大怒,責令楚郡火速審理楚王劉英謀反案,結果被誣衊冤死誤判死罪的人越來越多。第二年,三府認為袁安有能力處理好這宗謀反案,於是漢明帝任命袁安為楚郡太守,令其負責此案。袁安到任以後,不進府衙,直接就到監獄中去,將那些無明顯證據參與謀反的人複核審理,然後逐一上報,並讓他們出獄。楚郡的府丞掾史們全都來向袁安叩頭力爭,認為凡附和楚王劉英的都應該與劉英同罪。但是袁安堅持己見,他對眾人說道:“

如有不合,太守自當坐之,不以相及也。”意思是說“我這麼做了,要是有不合乎律例的地方,我負全責,不連累你們。”後來漢明帝對於袁安的行為有所感悟,於是就同意了袁安的請求,因此而被釋放的人多達四百餘家。

後來,朝廷又徵召袁安為河南尹。袁安在職十年,政律嚴明,深得朝廷看重。於漢章帝建初八年,即公元83年,遷為太僕。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武威太守孟雲向朝廷上書,書雲:“北虜既已和親,而南部復往抄掠,北單于謂漢欺之,謀欲犯邊。宜還其生口,以安慰之。”大意說的是“北匈奴已經與我們和親,可是我們漢屬地的南匈奴依然時不時的去搶掠他們。北匈奴的單于認為我們大漢朝欺騙他們,所以就計劃侵犯我們的邊境。我認為應該將我們抓獲的俘虜還給他們,以此對北匈奴進行安慰。”

朝廷下詔對這件事在朝堂上進行商議。大多數公卿都認為“夷狄譎詐,求欲無猒,既得生口,當復妄自誇大,不可開許”。意思是說“匈奴人狡詐,而且貪得無厭,如果將俘虜還給他們,一定還會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們不應該開這個先例。”

可是袁安卻不這麼認為,他說:“北虜遣使奉獻和親,有得邊生口者,輒以歸漢,此明其畏威,而非先違約也。雲以大臣典邊,不宜負信於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大意是說“北匈奴既然已經與我們和親,又將被他們擄去的人歸還了漢朝,正說明他們畏懼我們大漢的威儀,而不是先違背條約。孟雲作為守衛邊疆的大臣,不應該失信於夷狄,將俘虜還給他們足以顯示我中國對他們的優待與寬大,還能夠使得邊境的百姓得到安寧的生活,這樣才是最好的做法。”

司徒桓虞聽了袁安的話,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就支持袁安的觀點。可是太尉鄭弘、司空第五倫都對袁安表示不滿,鄭弘還激動的指著桓虞說:“凡是支持歸還俘虜的人,都是對朝廷的不忠。”桓虞當場斥責鄭弘,第五倫和大鴻臚韋彪也都鬧翻了臉。司隸校尉將整個朝議的過程向皇帝舉奏,袁安等人都把印綬交給皇帝以此請罪。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肅宗,也就是漢章帝,當時下了一道詔書:“久議沉滯,各有所志。蓋事以議從,策由眾定,誾誾衎衎,得禮之容,寢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謝?其各冠履。

”讀作(yín),“”讀作( kàn)。李賢註釋《後漢書》的時候說“誾誾,忠正貌。衎衎,和樂貌。”誾誾衎衎的意思就是形容和悅而中正的樣子。

這段詔書的意思就是“這次朝議的時間很長,說明各自的意見不同。朝廷的事情應該多聽從大家的意見,計策也應該由大家決定。說話的時候中正和悅符合禮節固然是好,但是沉默不語不敢說出真心話,更不是朝廷的福氣。你們有何過錯而值得謝罪自責的呢?還是各自穿戴好繼續議論吧!”後來皇帝還是聽從了袁安的建議。

元和三年,即公元86年,以袁安替代第五倫為司空。章和元年,即公元87年,代替桓虞為司徒。司空和司徒都是三公級別的政府最高官員。這也是汝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開始。

後來,漢和帝繼位,由於皇帝年齡幼小,大權被竇太后和竇太后的哥哥竇憲掌控,開始了外戚擅權的時代。袁安在與竇氏的不斷較量中從來都堅持己見,不畏懼權貴的威逼,漸漸成為了朝廷的依仗。但是卻在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2年不幸去世。數月之後,竇氏垮臺,漢和帝開始正式親政,記念其袁安的言行,就拜袁安的兒子袁賞為郎。

袁安作為袁氏家族官至三公的第一人,正式奠定了其家族後世權傾天下的基礎,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也因此就產生了關於袁安的許多傳說故事。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袁安葬父,一個是袁安臥雪。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袁安臥雪圖

我們先說袁安葬父。袁安父親去世的時候,袁安的母親就讓袁安去尋訪一處合適的葬地。袁安在路上遇到了三個書生,他們問袁安要去幹什麼,袁安就如實回答。結果這三個書生指著一處,說道:“葬此地,當世為上公” 須臾不見。袁安甚為奇怪,於是就聽從這三個書生的建議,將父親埋葬在了這個地方。後來果然其家族累世隆盛。

袁安臥雪的故事就簡單多了。說是袁安還未做官的時候,已經很有賢德的名聲。洛陽令前去見他,結果由於下大雪,袁安家的院子裡已經堆滿了很厚的雪。於是洛陽令就讓隨從清理出一條路來,才進入到袁安的家裡。之見袁安蜷縮在床上凍的瑟瑟發抖。洛陽令見此情景,說道:“你怎麼不讓親戚來幫助一下呢?”。袁安說:“這樣的天氣裡大家都沒好日子過,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這種安於清貧的賢德,於是就舉他為孝廉。

袁安葬父的故事被范曄選進了《後漢書》,而袁安臥雪的故事則被後世袁氏家族用為了堂號,稱為臥雪堂。

袁安共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裳,就是前面提到在袁安死後,被拜為郎的那個。後來官至車騎都尉。

次子袁京,字仲譽,傳“習《孟氏易》,作《難記》三十萬言”是當時研究易經的佼佼者之一。史書記載,說他“拜郎中,稍遷侍中,後為蜀郡太守”。但是據資料顯示袁京生性清心寡慾,曾經拒絕過漢明帝三次的徵召,喜歡隱居山水,不喜入仕,素有山中高士的讚譽。他與東漢時期的另一位著名的大隱士嚴子陵並稱於後世。明朝初年的大儒方孝孺曾經作過一首《高士袁京贊》的詩,來稱讚袁京。詩云:“緊袁之山,富春並峻,緊袁之水,嚴灘比清。嚴袁兩公,東漢齊名。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詩中所說的袁山和袁水,位於或者流經於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宜春市的袁山公園,相傳就是袁京的隱居之處。當時的宜春還只是一個小縣,古書記載“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在其縣城北部,有大小兩座山,正是因袁京的隱居而得名為大小袁山。後來宜春之名又因山而改,一度被稱之為袁州。今天的宜春市轄下依然有袁州區的行政編制。大家有機會不妨去遊覽一番,以適清心。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袁安的少子袁敞,字叔平(另記作昇平),少年時就已經開始傳教易經,因為父親袁安的緣故被任命為太子舍人。漢和帝時,歷位將軍、大夫、侍中,東郡太守,徵拜太僕、光祿勳。元初三年,代劉愷為司空。司空就是主掌水土動工郊祀之事的官員,屬於三公之列。所以袁敞是袁氏家族第二位三公。這是第二世。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後來袁敞因為其子與尚書郎張俊有私書往來,不慎漏洩密語而被策免官職。再後來,據《後漢書》記載,袁敞生性不願阿附權貴,由於“失鄧氏旨”而自殺。這裡的“鄧氏”就是漢和帝的皇后鄧綏,也就是後來臨朝稱制的鄧太后。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在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譜系中,最主要的就是袁安次子袁京這一支。

袁京的長子袁彭,字伯楚“少傳父業”,歷任廣漢和南陽太守。漢順帝初年,擔任光禒勳。後漢書記載他為官清廉“粗袍糲食”,但是隻做到議郎的職務。在他去世以後,尚書胡廣等人認為他有“清潔之美,比前朝貢禹、第五倫”,於是就上表希望朝廷能夠對袁彭進行追獎。但是未能獲准。

袁彭的弟弟袁湯,字仲河,“少傳家學,諸儒稱其節,多歷顯位。”漢桓帝初年被任命為司空,並且以“豫議定策”也就是參與議論國政並制定策略,而被封為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戶。累遷司徒、太尉。司徒和太尉,也都是三公之列。袁湯是袁氏家族第三位三公。這是第三世。

袁湯的長子袁成,字文開,官至左中郎將。他與大將軍梁冀交結友好,但是由於某種原因而過早去世。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袁湯次子袁逢,字周陽,由於哥哥袁成的過早離世,袁逢就成了袁湯的正式嗣子。《後漢書》稱他“以累世三公子,寬厚篤信,著稱於時”。由於他以太僕的身份參與並支持了漢靈帝即位時候的“豫議”,而被漢靈帝增封了三百戶的食邑。後來先後擔任司空和執金吾,並在執金吾的任期中去世。朝廷認為袁逢“

嘗為三老”,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老資格,於是就給其特殊優待,主要有三點。一點是賜予袁逢“珠畫特詔秘器”,也就是一口非常好看的管材。二點是給予其“飯含珠玉二十六品”的地位。所謂的“飯含”是古代的一種喪葬習俗,也就是在人死後下葬的時候,要在其嘴中放入穀物或錢幣珠寶玉器等物品。放入的東西不同代表著其地位不同。三點是“使五官中郎將持節奉策,贈以車騎將軍印綬,加號特進,諡曰宣文侯”這個是追贈一個官職並諡號。

袁逢的弟弟袁隗,字次陽,據史書記載,他“少歷顯官,先逢為三公”。也就是說袁隗比袁逢還要更早地擔任三公的職位。袁隗這個人我們曾經專門講過,據資治通鑑記載,熹平元年十二月,罷免司徒許栩,以大鴻臚袁隗為司徒。一直到熹平五年冬十月,袁隗被罷免司徒職位。光和五年夏四月,又以太常袁隗為司徒。到中平二年二月被罷免。在中平六年四月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並與大將軍何進共同參錄尚書事。之後就到了董卓進京主政的時期。這一時期,袁隗支持了董卓廢立皇帝的舉動,並且是解除漢少帝劉辯璽綬“

以奉陳留王”,扶劉辯下殿稱臣的人。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袁隗在關東義軍討伐董卓期間,與袁基一起被董卓所殺,並滅其門戶。

袁逢和袁隗都是位居過三公的高官,分別是袁氏家族第四和第五位三公。這是第四世。

這就是汝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全部來歷過程。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自袁安這一世開始,又有二世的袁敞,三世的袁湯,以及四世的袁逢和袁隗,共計五人延續的擔任三公的職位,所以也就有著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汝南袁氏家族“四世五公”。

袁紹有著這樣一個累世公卿顯赫的身世背景,可以說註定他的一生將會是與眾不同的。

那麼,他在家族中的具體地位又是怎樣的呢?他與袁術之間的關係究竟又是怎麼樣的呢?又為什麼會出現袁紹並非袁氏子的說法呢?請繼續關注《紀傳體三國評傳》,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三國默示錄》之袁紹下一篇,為您繼續解讀。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1月20日。

袁姓家族得姓緣起,自舜帝至陳胡公滿及其後世子孫袁濤塗生平簡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