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熊的仁義:令人肅然起敬!......也僅此而已

老熊者,楚國國君楚莊王耳。羋姓,熊氏,大名熊侶,也叫熊旅。乃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一,實力雄視,仁義品格,深得一向視楚人為“楚蠻”的中原人士認可,孔子由衷的讚歎“賢哉楚莊王”。

老熊的仁義:令人肅然起敬!......也僅此而已

與自詡仁義的老宋相比,老熊底蘊深厚,且因自身強大,所有牽扯仁義禮智信之類的事情盡在老熊掌握之中,可謂隨心所欲,做什麼,怎麼做,全在老熊的一念之間,而這一念之間,老熊毫無偏差,言行完全符合當時人們的道德理念!這才是真仁義!而老宋因為沒有實力做後盾,空有仁義的思想,只能處處碰壁,結果是仁義不彰,自身難保。“真”倒落了個“假”。

話說回來,孔子為什麼發自內心的說“賢哉楚莊王”呢?

很簡單:“復陳”。老熊滅了陳國,又聽勸,退兵恢復了陳國。

這個事情說起來,複雜的很也狗血的很,拍成電視劇,必火!宮廷。豔情。多P。復仇。滅國。復國。.......那叫一個亂。

說起來,陳國不是一個小國,祖上是黃帝的得力干將,周滅商,周武王還沒下戰車,就直接封從商降周的舜帝后裔媯滿於陳,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了媯滿,始有陳國。而此時,楚國先人,還沒有被周武王想起,更別說封地了(楚國受封立國,是在周成王,還只封了個子爵,封地五十里。吼吼...)這一方面說明了周尊先聖王“興滅國,繼絕世”的思想,一方面也說明媯滿這個時候,其宗族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陳的位置大概在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都城先是在株野(現在商丘市柘城縣)。後來遷都宛丘(現在的淮陽縣城關鎮),宛丘古稱陳州,傳說是太昊伏羲氏定都和安眠的地方。

這個位置剛好在楚國北上爭霸的必經之地,所以陳國夾在楚國和晉國等北方列強之間,也是很考驗國君智慧的。

然而,陳國發展到這個時候,已經從中原一個有影響力的諸侯國,變的無足輕重了。當時的陳國國君是陳靈公,這傢伙好玩,荒淫無恥,死做必死的那種。

故事是這樣的:陳國司馬夏御叔(是陳靈公的叔叔)早死,其妻夏姬(春秋時代公認的四大美女之一,史載共有九個男人因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被陳靈公勾搭上了(當然一個弱女子,丈夫死了,面對國君也很無奈吧),這還不夠,和手下的另外兩個大夫孔寧,儀行父一起,搞什麼驚天動地的“連床大戰”。朝野紛紛,也不在乎,君臣三人公開穿著夏姬的內衣在廳堂炫耀。大夫洩冶上奏說“君臣淫亂,民何效焉”?結果被殺。

舉國紛紛啊,詩經《國風·陳風·株林》都有記載: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駕我乘馬,說於株野。乘我乘駒,朝食於株!細讀這首詩,感嘆作者真是裝傻充愣,幽默到底!

高潮來了:

夏御叔的兒子夏徵舒十八歲的時候,承襲其父司馬一職。一次陳靈公、孔寧、儀行父喝酒尋歡,當著夏徵舒的面,陳靈公指著兩人說,夏徵舒長的像你們二人啊,這倆二貨哈哈笑著說,也像您啊。

年輕人夏徵舒掛不住,心結集中爆發。出來等在外面,陳靈公剛出來,就被小夏一箭穿胸,死了。陳國人覺得這個君主死了就死了吧,重新立太子為君就完了。那倆二貨沒地去,就逃到楚國搬兵。

楚莊王藉機就把陳國給滅了,收為楚國的一個縣。然後楚國的一個大臣申叔時勸阻楚莊王,說您因為陳國大臣弒君,來解救陳國,“以義伐之”,伸張正義,可現在這樣,“則後何以令於天下?!”

楚莊王一聽,馬上退兵,並把逃亡到晉國的陳國君主陳靈公的兒子陳成公迎回陳國,陳復。

那個美少婦,夏姬呢?別說,此時的夏姬將近四十,在當時那個時候啊,你想想,楚莊王一見,是百爪撓心,不過到底是楚莊王,明君,把夏姬打發給手下喪偶的大臣了。後續,夏姬的故事很多,很精彩,讀史看戲,慢慢來。

由此,孔子由衷點贊“賢哉楚莊王”。要知道,楚雖然也是華夏一支,但是很早就遷到南方,習俗、語言等等均與中原各國不同,被視為“南蠻”,“蠻楚”,北狄西戎,南蠻東夷,和那些人一路的。楚人自己也氣哼哼的說我就是蠻夷,你想咋滴?能得到孔子的讚歎,楚莊王該是怎樣的存在了。

老熊的仁義,深刻的影響了楚人。看看邲之戰中楚人的表現就知道了。楚國此戰中大勝晉國,奠定了楚國春秋五霸的地位。戰爭後期,晉國敗退,部隊潰退之際,好多戰車陷進泥坑,而追過來的楚軍並沒有痛下殺手,而是教晉軍怎麼操作戰車脫險。從泥坑裡面出來後,晉軍繼續駕戰車逃跑,同時大聲吆喝“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意思是我們不如你們這麼大國,經常逃跑,都有經驗了。

從來就是“上行下效”,若老熊不仁,其軍令、政令必然不仁,他手下的兵能輕易放走晉軍?那還不殺個血流成河啊。可見,此時的楚人,楚軍真個是“仁義之師”。你只要想想,秦國的崛起,秦人、秦軍那都是論人頭、論人耳朵來定軍功、定爵位的,你就知道,什麼是“虎狼之師”,什麼是“仁義之師”了。

老熊有實力,講仁義,重要的是老熊有根植內心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內聖外王”,一種超越了現世道德觀念的“超級道德”,或者勉強用現在所謂的“貴族精神”來形容吧,因為有這種內在的精神在,所以老熊的言行自然在任何的不經意間,符合人性的、人文的要求,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很仁義很容易引起共鳴的。所以說這種超級道德,其實也是超越時空的。

邲之戰後,楚國的一個大臣,潘黨建議把晉軍的屍體收集起來,“築京觀,彰軍功”。這是中國古代的惡習,就是把戰敗方的屍體(有時候是砍下來的頭顱),疊放成一個長方體(長寬高從十數米到數十米不等),然後封土高築,再樹個旗幟,用來彰顯武功,威嚇敵方。這東西叫京觀(京,古文意思是高丘之意;觀,闕形),也叫武軍,和阬殺(後來也寫作坑殺)一個意思。這個惡習一直延續到明朝,才被廢除。當時是明朝的名將張輔平定安南(現在的越南)叛亂以後,為了鎮嚇安南,用2000具敵人的屍體,築了一個京觀。這大約是最後一次記載京觀。

楚莊王當時就給否了,然後講了“止”和“戈”組成“武”,武的目的是停止操戈等等的,滿滿的聖人情懷,說的楚人連連稱是。最後,只是簡單的修了一個小廟,簡單的祭祀一下,就淡淡的撤軍了,——因為目的已經達到了啊!

只是一種價值體系由一個人來擔當的話,又能維持多長時間呢?楚國在楚莊王領導下,楚人個個仁義有加,大家都是“五講四美三熱愛”的道德楷模,之後呢?楚莊王之後呢?

歷史繼續奔騰不息,楚莊王之後戰爭之烈度、殺人之殘酷、吃人之經常、對社會的破壞......等等,令人膽寒,人的命運在歷史的進程中,真的卑微到什麼都不算。

戰國後期,秦國和趙國交戰,在長平阬殺(即:制京觀)趙軍四十萬人(長平之戰之:活埋四十萬降卒?你來試試)。秦人白起炫耀武功,卻為自己贏了個殘暴的“人屠”之名。再往後,項羽和劉邦爭天下,項羽在離長平不遠的函谷關(現在的洛陽市新安縣往西,三門峽的澠池縣之間)阬殺了秦軍二十萬人。項羽,這個楚國的貴族之後,又哪裡繼承了先祖楚莊王的遺風呢?西楚霸王,從來就是和暴虐聯繫在一起的。

老宋和老熊的故事,只表達一個意思:沒有足夠實力的時候,少說少做!你道德情操再好,思想再深刻,你沒有地位,你輕若鴻毛,就微塵一般!你若要堅持,結果就是自己打臉,和老宋一般,被人恥笑,——當然了,老宋可以青史留名,你不行。

仁義之不在,久亦!

老熊的仁義:令人肅然起敬!......也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