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的起源和遷徙,看看自己屬於哪一支吧

在中國4100多個姓氏中,陳姓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臺灣、廣東二省,陳姓約佔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陳姓是舜帝的後裔,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

陳姓的起源和遷徙,看看自己屬於哪一支吧

金文中的陳字,是個極有意思的象形字。它的左邊是猓作旌旗之狀的,右邊的為戰車的車輪,上載戈矛,下面則是土的會意。整個陳字的含義,是以戰車排列於國土邊界保衛疆域。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商周時代,戰車是戰爭中最重要的裝備。"陳"字古時有九種含義,其中有戰陣的意思。宋代以前"陳"字古音為高輪車響聲。其古音讀法至今保留在閩南話語中。黃帝發明高輪戰車,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聚居於今陝西岐山縣西南陳倉山一帶。"帝嚳取陳鋒(豐)氏女,生放勳(堯)。"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典帝(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芒),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舜"。

陳姓的起源和遷徙,看看自己屬於哪一支吧

陳姓的血緣祖先舜即是黃帝的第九代孫。在有虞氏部落,陳氏是最為重要的一支,傳至舜時,與黃帝族通婚,舜入贅做了堯的女婿 (上古時代,女婚便是全子),當了黃部落大聯盟的酋長,因而尊舜為帝。舜即帝位,建都於蒲坂,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30裡虞鄉,俗稱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眾多,子孫繁衍昌盛,構成華夏族和漢族的主體之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虞氏部落中,陳姓是最重要的一支。(陳、虞、胡、姚、田同為帝舜之後,具有5姓聯宗之親)。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奔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因其製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諡號為陳胡公,又稱胡公滿。

陳國以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為國都。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於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陳國領土地處平原上,土地平坦肥沃,溝渠縱橫,利灌溉,再加氣候溫和,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區。東周初年,陳國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陳國滅亡。自胡公滿受封陳侯之年起,至陳國滅亡(閔公卒年)之年,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傳代平均年數29.4年;自53世(胡公滿起20世)閔公逝世之翌年起,至81世(胡公滿48世)實公卒世之年止,傳28世(閔公1世不算)662年,平均傳代年數23.64年。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國為姓氏,即陳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姓的起源和遷徙,看看自己屬於哪一支吧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