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 鞠躬盡瘁的鄧翰林

史海鉤沉 ∣ 鞠躬盡瘁的鄧翰林

圖為鄧再馨墓碑現狀


   鄧再馨,字芳廷,號蘭溪,清朝乾隆辛未十六年(公元1751年)出生,貴州省盤縣(今盤州市)翰林街道蛾螂鋪人,系盤州市清朝七進士之一,人稱“鄧翰林”“翰林院”。

  鄧再馨自幼苦讀詩書,乾隆丙戌年(公元1766年),15歲的他通過縣級院(童)試,考中秀才;乾隆丁酉(公元1777年),參加省一級鄉試,考中舉人;乾隆四十九(公元1784年),參加殿試,以第三甲四十九名的成績考中進士。

  由於德才兼優,殿試後鄧再馨被選為庶吉士,得以進入內弘文院下設的庶常館繼續深造。於丁未(公元1787年)年授職翰林院檢討,補充到國史館當纂修;己酉年(公元1789年),通過考試被選拔到湖南省任副考官。

  丙辰年(公元1796年),嘉慶皇帝榮登大寶,補授四十五歲的鄧再馨為江西道監察御史,職責是“分察百寮,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官職從五品。

  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鄧再馨奉命為欽差,到山東濟寧檢查水上運務工作並巡視濟寧城區事務;嘉慶三年(公元1799年),鄧再馨調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被調回北京,協理京畿道事務;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在每三年一次的“京官”政績考核中,五十歲的鄧再馨被評定為“京察一等加一級”,並奉命直接掌管京畿道事務。隨後調任山東萊州府知府。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鄧再馨再次通過“恩科”考試得到提拔使用,調回京城參與管理科舉考試事務,擔任主考官。

  掌管京畿道事務期間,鄧再馨嚴格按照規定推薦優秀人才任職,吏部考核時他被定為“卓異”,並受到了嘉慶皇帝的親自接見。因其政績突出,又奉命兼任了“登萊青兵備道印務”,即登州、萊州、青州等地最高軍政機構的長官。

  因“朝夕罔懈,手不釋卷”,滿腹經綸的鄧再馨,一步一步邁向仕途之路。入仕以後,鄧再馨孜孜不倦、盡職盡責,對公務不敢有一刻的懈怠,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案上從來沒餘下未批的公文。由於長期高強度工作,鄧再馨積勞成疾,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冬月,五十八歲的他不幸病逝於任內。

  鄧再馨生前育有兩子三女,二子鄧受璜於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八月,將其棺槨護送回鄉,於當年冬月安葬,並根據皇命及當地習俗,買地安置墳塋,並刻石立碑以敘其身世始末。鄧再馨墓碑鐫刻有嘉慶皇帝聖旨的誥封碑和購置墳塋的土地碑以及所立的石圍子現仍依存,蛾螂鋪、華屯一帶的老百姓稱其墳塋所在地的地為“石圍子”,直接稱呼他為“鄧翰林”或“翰林院”,沿襲至今。

  現盤州市不僅有過去留下的“翰林院”(地名),還有新近命名的翰林街道,均源於鄧再馨這位“翰林”的故事。他矜矜業業、不辭辛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也流傳千古,為後人所傳頌。(盤州市紀委監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