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抗戰時期的岢嵐大巨會村,張文瀚

抗戰時期的大巨會村

張文瀚

大巨會村是岢嵐縣抗戰期間第一個建立農村黨支部的村莊,也曾養育了我縣第一位抗日烈士李增龍。新軍暫一師三十六團在這裡與日寇進行過有名的大巨會戰役,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

大巨會村原址在岢嵐北川,與李家溝、三井、高家會接壤,在寨子山、東二梁、大石山三山之間,中間是塊小盆地,村莊就建在盆地中心。大巨會村名來自明末清初,傳說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首領,經常聚集在這裡一起議事,雞房、五秀、大巨會、第二、三溝、宋家寨,大巨會就是中心,取名大巨會。抗戰時大巨會村遠近聞名。

鉤沉:抗戰時期的岢嵐大巨會村,張文瀚

一、岢嵐第一個建立農村黨支部的村1939年,大巨會村建立岢嵐第一個中共農村黨支部。當時秘密發展起來的14名黨員,選舉何恩為支部書記,杜文俊為組織委員、李增龍為宣傳委員,黨支部建立以後,組織黨員群眾、積極發展生產,支援抗戰,發揮了核心作用,李增龍同志在宣傳抗日活動時,被漢奸出賣,在新民村慘遭日本人殺害,成為岢嵐第一位烈士。

二、大巨會戰鬥

1940年2月22日(農曆正月十五),新軍一師三十六團的一支騎兵部隊駐在大巨會村,五寨敵軍得知這一消息後,大隊人馬沿馬仙莊、南川、曹家溝直奔大巨會,企圖三面包圍,偷襲抗日部隊。

早晨,日軍包圍大巨會村後,立即向村中發起猛攻,三十六團藉助村中牆壁作掩護進行頑強抵抗,激戰將近一個小時,日軍還是無法進村。駐紮在附近村的三十六團主力部隊立即趕來增援,黨支部組織民兵助戰,更大規模的戰鬥打響。雙方激戰到午時,日軍已處於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日軍逃出包圍圈向後曹湖的山坡撤退,三十六團避開日軍炮火,發起衝鋒,幾十名戰士衝下山頭,在大巨會到寨溝的路畔,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戰鬥中日軍傷亡150餘人,6名被活捉,其餘在傍晚逃回五寨。

三、抗日烽火

特別讓人感動的是大巨會村民團結抗日殺敵的故事。日本人在大巨會村老百姓眼裡,是比豺狼狠,比蛇蠍毒,因為他們深受其害,1941年,日寇大舉掃蕩,燒殺搶掠,大巨會村人們奮起反抗,先是搞堅壁清野,糧食、牲口都藏起來,在本村大西溝搞了六七十個藏反窯子,民兵堅持站崗,一有情況,老弱病殘都躲藏起來,可有一次由於一個姓李的小學教員洩密,日寇掃蕩造成了全村七八口人被殺,十七八頭大牲口被搶走,大量衣物被燒燬,掃蕩過後,人們只能從燒剩的灰燼裡揀銅紐扣,據說光銅釦就撿到一升。損失慘重。更慘的是,日本人進村了,婦女們無法逃走,就把臉抹黑,急中生智,鑽到茅梁下躲藏起來。那以後大家對日寇恨得咬牙切齒。文革期間,洩密者被遷送回來,文革小組組織批鬥,百姓知道後,有的人把這位二十多年沒見的上門女婿狠狠批鬥了一頓,才覺得解氣。

面對日寇的橫行,大巨會村的老百姓自覺地團結在八路軍周圍。站崗、抬擔架、送軍糧、報軍情,從未停止過。那次掃蕩後沒幾天,有一次日本軍進駐大巨會村,新軍暫一師三十六團從馬仙莊、下五井、東二梁圍堵過來,在大巨會和敵人又一次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鬥。這次戰鬥狠狠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日寇大敗而逃。但這次戰鬥雙方死傷人數都不少。村裡人把為了保衛群眾英勇犧牲的八路軍安放在村中的石窯洞裡,然後妥善安葬。戰鬥中,村裡的民兵積極支前,起了不小作用。他們抬傷員、送乾糧、馱武器,特別令人難忘的是,日寇要向大西溝進發,村民們用石頭、瓦磚當武器,頂住了敵人的去路,有個叫高三的村民,向日寇隊伍扔去了幾個大葫蘿蔔,被鬼子當成了手榴彈,嚇得狼狽逃竄。戰鬥勝利結束後,村裡又有劉佔武、李蛆小、康四人保等九人光榮參軍,加入抗戰隊伍。後來,其中有五人在戰爭中壯烈犧牲,成為大巨會村人的光榮。

這五位烈士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也成為大巨會村的驕傲。

他們是:劉佔武 張來喜 李蛆小 康四人保 李增龍

(作者張文瀚,岢嵐縣農業系統退幹黨總支書記,退休前擔任岢嵐縣農委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