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點個人對英語學習的看法


分享點個人對英語學習的看法

閱讀關鍵詞: 認知 吸收 積累 使用 堅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英語不是我們的語言。英語對於我們國人來說是陌生的。所以,當我們決定要去接觸和學習一個陌生的事物時,你首先得知道它是什麼。弄清事物的根本,才好往下繼續進行,不是嗎?那好,英語是什麼?英語英語,英國人的語言唄,原諒我的顧名思義。既然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言,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什麼?為名,還是為利?其實,語言的根本目的是與人溝通、交流。和自然界的動物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語言,也有自己的溝通、交流方式。

我們說到溝通。溝通分為文化內溝通和跨文化溝通。兩個中國人之間的溝通,不受時間,不受地域,只要是兩個中國人就是文化內溝通。因為我們的大文化背景,所受的教育是一致的。所以,溝通交流起來基本沒有大問題。那當我們中國人和外國人溝通交流呢,就變成了跨文化溝通。因為語言不一樣,文化不一樣,思維不一樣,表達方式不一樣。所以,我們想要學好英語,是

應該大量接觸英語原版、英語原汁原味的東西,如書籍或視聽資料等。這應該是最正確的吸收方式。就像有人舉例子,學游泳正確的方式就是在水裡,自己撲騰。把自己放在目標環境裡。用正確的認知和方法做事會事半功倍,對吧?

我們談到要吸收英語原版、原汁原味的東西。我們在吸收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積累。否則,吸收完了,隨著時間推移,會遺忘、淡忘。這時,拿出紙筆,該用手寫下來的就要寫下來,別偷懶;該用大腦記憶的就抓緊記憶,勿拖延。懶惰和拖延學不了語言。事實上,懶惰和拖延什麼事情也做不成。此外,積累的同時,要注意思考。有思考的積累是“靈活”的,便於記憶;機械的積累是“死板”的,容易忘記。

關於積累和思考:

由於語言、文化不一樣,好多事物英語人有,我們沒有;而我們有的,他們卻沒有。比如:英語文化裡有“coffee”,我們沒有,所以我們跟其音譯成中文的“咖啡”;相反,我們有“豆腐”,英語文化裡沒有,所以他們也隨之音譯為英語的“tofu”。但有些事物,英語文化的人做,我們中國人也做。幾乎所有人、全世界的人都會做的事情、或發出的動作。例如:我們中國人說“加油”,外國人不說“加油”嗎?但,同樣是“加油”這一動作,中國人和英語人的表達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想學英語,就要跟英語人去學。之後,對比自己的語言,思考不同,積累和使用。

我們中文什麼場合、或什麼情景會說加油:汽車沒油了,需加油;體育比賽的時候,喊加油;老師鼓勵學生的時候,說加油;這次疫情,我們給武漢加油;捨身忘我的醫護工作者們說:我們會加油;我們對醫院裡的病人說:你要加油。這些情況,在我們中文裡,都用“加油”,字面上就是兩個字——加、油。當然,我們國人肯定都知道:第一個是實際情況的“加油”,是個動賓結構;後面更多情況的“加油”都是衍生義——“鼓勵、打氣”的意思。但在英文裡,會有一個單詞與中文的“加油”對等,來表達所有上述情況嗎?可能會有,也可能不會有。因為語言和語言之間是有差異的,有時相等對應,大多時並不同。於是,在英語裡,與之對應的分別是:gas up;Go get’em! Keep up the good work!Wuhan,stay strong! We’ll keep fighting (against the virus)!You hang in there! 所以,想學好一門外語,一定要接觸原版、原汁原味人家的東西;並通過積累、思考和對比自己母語。相同的語境,但語言表達肯定是不同的。要符合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表達習慣和方式。

再舉個例子:英語中有“upset”一詞,經常聽到英語人說“upset”。我們國家的教材在吸收、輸入的過程中,有點片面,大都翻譯成“生氣(的)”,似乎等同於“angry”的意思。但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這個詞,需要查英英字典,英語原版的解釋是:“mentally or emotionally disturbed”,大致的意思就是“情緒、情感上被打擾”。這在中文裡就很怪,情緒上被打擾?仔細想想,對呀!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什麼是情緒受打擾?比如因為某事鬧心,程度再上升點因為某事煩心、因為某事煩躁,因為某事不安等,都是這個意思呀。但也就僅此而已,這個範圍內的意思都可以。不能再上升了,再上升,程度就加深了,“upset”一詞就不夠用了,已經超出範圍了,表達不出那種恰當的情緒了,如因為某事崩潰,因為某事悲痛,甚至因為某事絕望等,就要相應地換成:“

melted down,crushed/devastated,in despair”。所以,我們尊重和學習英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的同時,也需要思考我們中文的表達習慣和方式。找到語用功能和意義的對等,而不是語言字面詞彙的對應

我們積累、思考和對比完了,下一步就是運用或使用了。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轉了一圈,費半天勁,不能紙上談兵,得實際操作印象才深刻,更方便記憶和日後自然的脫口而出。最好的情況肯定是和英語人說,那是最純正,最地道的。但這個情況太理想化,哪有那麼多英語人呢。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沒問題,那小城市的怎麼辦呢。當然,客觀環境也不是學習語言的唯一條件。不也有很多不是大城市的人,英語說得也很好。客觀環境可遇不可求,但我們可以積極努力創造。無法和英語人說,就儘量和周圍一起學英語的夥伴說、和老師說、參加辯論賽等。最差的情況哪怕自己和自己說呢,把積累的詞句、表達自己做一個陳述(presentation),或公眾演講,像TED talks等。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張嘴說。語言是用來說的,不是考的;正如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炒的。認清事物的實質,才能走最正確的道路。

最後,就是堅持了,持之以恆地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不好英語。態度不端正,行動就受影響。三兩天的“量”不夠,看不到“質”的變化。語言是長期技能,需要長期堅持。任何語言的背後都是文化,像浩瀚的海洋,無窮無盡。我們學不到頭,但我們要一直學下去。堅持住了,也就形成習慣了。人的習慣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很難養成。可一旦養成,又很難打破。相信我,只要你有興趣,就會堅持;堅持久了,就形成習慣了。養成習慣之後,還需要別人告訴你怎麼做嗎?

反觀,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認知錯了英語的語言屬性,我們的一路就都是偏的。語言是靈活的、是有趣的、是自然的。當我們把英語認知為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科時,惡性循環就開始了:學科是死板的,為了考試取得高分,不得不背;然而背誦是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興趣,甚至是厭惡,因此不會堅持;沒有堅持,哪來的習慣;沒有習慣,又談何去自然地使用呢?見到英語人當然是不會說。初始認知有誤,導致過程走偏。功利性地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過程是痛苦的,結局是悽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