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点个人对英语学习的看法


分享点个人对英语学习的看法

阅读关键词: 认知 吸收 积累 使用 坚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英语不是我们的语言。英语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去接触和学习一个陌生的事物时,你首先得知道它是什么。弄清事物的根本,才好往下继续进行,不是吗?那好,英语是什么?英语英语,英国人的语言呗,原谅我的顾名思义。既然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为名,还是为利?其实,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与人沟通、交流。和自然界的动物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沟通、交流方式。

我们说到沟通。沟通分为文化内沟通和跨文化沟通。两个中国人之间的沟通,不受时间,不受地域,只要是两个中国人就是文化内沟通。因为我们的大文化背景,所受的教育是一致的。所以,沟通交流起来基本没有大问题。那当我们中国人和外国人沟通交流呢,就变成了跨文化沟通。因为语言不一样,文化不一样,思维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想要学好英语,是

应该大量接触英语原版、英语原汁原味的东西,如书籍或视听资料等。这应该是最正确的吸收方式。就像有人举例子,学游泳正确的方式就是在水里,自己扑腾。把自己放在目标环境里。用正确的认知和方法做事会事半功倍,对吧?

我们谈到要吸收英语原版、原汁原味的东西。我们在吸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积累。否则,吸收完了,随着时间推移,会遗忘、淡忘。这时,拿出纸笔,该用手写下来的就要写下来,别偷懒;该用大脑记忆的就抓紧记忆,勿拖延。懒惰和拖延学不了语言。事实上,懒惰和拖延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此外,积累的同时,要注意思考。有思考的积累是“灵活”的,便于记忆;机械的积累是“死板”的,容易忘记。

关于积累和思考:

由于语言、文化不一样,好多事物英语人有,我们没有;而我们有的,他们却没有。比如:英语文化里有“coffee”,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跟其音译成中文的“咖啡”;相反,我们有“豆腐”,英语文化里没有,所以他们也随之音译为英语的“tofu”。但有些事物,英语文化的人做,我们中国人也做。几乎所有人、全世界的人都会做的事情、或发出的动作。例如:我们中国人说“加油”,外国人不说“加油”吗?但,同样是“加油”这一动作,中国人和英语人的表达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想学英语,就要跟英语人去学。之后,对比自己的语言,思考不同,积累和使用。

我们中文什么场合、或什么情景会说加油:汽车没油了,需加油;体育比赛的时候,喊加油;老师鼓励学生的时候,说加油;这次疫情,我们给武汉加油;舍身忘我的医护工作者们说:我们会加油;我们对医院里的病人说:你要加油。这些情况,在我们中文里,都用“加油”,字面上就是两个字——加、油。当然,我们国人肯定都知道:第一个是实际情况的“加油”,是个动宾结构;后面更多情况的“加油”都是衍生义——“鼓励、打气”的意思。但在英文里,会有一个单词与中文的“加油”对等,来表达所有上述情况吗?可能会有,也可能不会有。因为语言和语言之间是有差异的,有时相等对应,大多时并不同。于是,在英语里,与之对应的分别是:gas up;Go get’em! Keep up the good work!Wuhan,stay strong! We’ll keep fighting (against the virus)!You hang in there! 所以,想学好一门外语,一定要接触原版、原汁原味人家的东西;并通过积累、思考和对比自己母语。相同的语境,但语言表达肯定是不同的。要符合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方式。

再举个例子:英语中有“upset”一词,经常听到英语人说“upset”。我们国家的教材在吸收、输入的过程中,有点片面,大都翻译成“生气(的)”,似乎等同于“angry”的意思。但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个词,需要查英英字典,英语原版的解释是:“mentally or emotionally disturbed”,大致的意思就是“情绪、情感上被打扰”。这在中文里就很怪,情绪上被打扰?仔细想想,对呀!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什么是情绪受打扰?比如因为某事闹心,程度再上升点因为某事烦心、因为某事烦躁,因为某事不安等,都是这个意思呀。但也就仅此而已,这个范围内的意思都可以。不能再上升了,再上升,程度就加深了,“upset”一词就不够用了,已经超出范围了,表达不出那种恰当的情绪了,如因为某事崩溃,因为某事悲痛,甚至因为某事绝望等,就要相应地换成:“

melted down,crushed/devastated,in despair”。所以,我们尊重和学习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的同时,也需要思考我们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方式。找到语用功能和意义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字面词汇的对应

我们积累、思考和对比完了,下一步就是运用或使用了。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转了一圈,费半天劲,不能纸上谈兵,得实际操作印象才深刻,更方便记忆和日后自然的脱口而出。最好的情况肯定是和英语人说,那是最纯正,最地道的。但这个情况太理想化,哪有那么多英语人呢。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没问题,那小城市的怎么办呢。当然,客观环境也不是学习语言的唯一条件。不也有很多不是大城市的人,英语说得也很好。客观环境可遇不可求,但我们可以积极努力创造。无法和英语人说,就尽量和周围一起学英语的伙伴说、和老师说、参加辩论赛等。最差的情况哪怕自己和自己说呢,把积累的词句、表达自己做一个陈述(presentation),或公众演讲,像TED talks等。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张嘴说。语言是用来说的,不是考的;正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炒的。认清事物的实质,才能走最正确的道路。

最后,就是坚持了,持之以恒地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不好英语。态度不端正,行动就受影响。三两天的“量”不够,看不到“质”的变化。语言是长期技能,需要长期坚持。任何语言的背后都是文化,像浩瀚的海洋,无穷无尽。我们学不到头,但我们要一直学下去。坚持住了,也就形成习惯了。人的习惯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很难养成。可一旦养成,又很难打破。相信我,只要你有兴趣,就会坚持;坚持久了,就形成习惯了。养成习惯之后,还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做吗?

反观,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认知错了英语的语言属性,我们的一路就都是偏的。语言是灵活的、是有趣的、是自然的。当我们把英语认知为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科时,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学科是死板的,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不得不背;然而背诵是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甚至是厌恶,因此不会坚持;没有坚持,哪来的习惯;没有习惯,又谈何去自然地使用呢?见到英语人当然是不会说。初始认知有误,导致过程走偏。功利性地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过程是痛苦的,结局是凄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