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三月三為什麼爬敬亭山?

用戶766561665133


首先很高興為您回答問題。敬亭山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於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易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十餘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雲峰,海拔324.1米。山上有廣教寺,廣教寺位於敬亭山南麓,為江南千古名剎,曾與九華山化城寺、黃山翠峰寺、琅玡開化寺合稱四大名寺。曾有“山前山後寺連珠,寺外青山列車圖,山中不雨花常潤,林下無人蘭自馨的”壯觀景象。宣城市每年舉辦“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遊月,信徒俗眾前往焚香祈福頂禮膜拜。也是宣城當地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春和景明6936


三月三,爬敬亭山,這在我們宣城當地都耳熟能詳,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一般每年的4-5月份,都會在敬亭山舉辦相關民俗文化旅遊月活動,這會吸引大批市民前往!

當然了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農曆三月三是踏青的好時機,敬亭山雖然沒有太多娛樂設施,但論環境論風景,那還是不錯的,這也是吸引大家前往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查詢相關資料,這個習俗可能有一定的歷史因素,上巳節(大家可以搜一下)經歷代文人詩詞歌賦的薰染,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有著濃郁人文氣息的遊宴節日。上巳節所蘊含的人文特質與敬亭山深厚的詩歌文化非常契合,所以每到這天,宣城人舉家出遊,登臨敬亭山。“三月三·敬亭山”成為宣城沿襲千年的習俗。

宣城人喜歡玩,但可供選擇的去處並不多,尤其是農曆三月三正適合踏青的時候,敬亭山作為距離市區最近、交通最方便、景色也不錯的最佳選擇之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呲牙][呲牙]

補充一下:宣城敬亭山目前是國家4A級景區,宣城本地人(包括4縣2市1區)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是免費入園的哦,外地人就要買票啦[捂臉][捂臉]





宣城在線


農曆三月三據說是軒轅帝的誕辰,上巳節春秋時期盛行,《論語》中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就是描寫這個場景的,魏晉時期正式定三月三為上巳節,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它就是王羲之在三月三“修禊”時信手寫下的,唐以後就不怎麼重視三月三,現在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過三月三的習俗,譬如壯族,三月三那是盛況空前。在江南一些地方把三月三叫鬼節,有采野菜,吃野蔥粑粑,蒿子粑粑的習俗。

敬亭山, 位於宣城市北,原名昭亭山,為避司馬昭的諱,改名敬亭山,一說敬亭山大家都會想起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其實謝眺的《遊敬亭山》也特別棒,把敬亭山描摹的很細,細細品味,意境高遠,只是寫得比較長,用字有些生澀難懂,不好誦讀。自此文人墨客登臨者不勝數,吟詩作畫者頗多,譽為“江南詩山”。

不知道是山成就了詩名,還是詩成就了山名。其實山無險奇,高不過300米,然而群峰連綿數里,遠眺滿目青翠,時有云霧繚繞,宛如仙境,因山勢平緩,山林蔥翠,溪水潺潺,靈氣逼人。對於宣城人來說,盛景在前,時值三月,地氣初暖,萬物萌發,新茶才綠,杜鵑初紅,上至白髮老翁,下至黃髮稚子,都適合登臨此山,舉家遊敬亭山,共享天倫之樂,豈不快哉!





行走的紅色山楂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

位於安徽宣城。

海拔317米。

南齊詩人謝眺《遊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既已託,靈異居然棲。”的描繪。

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都說敬亭山沒有天柱山的險峻,沒有九華山的靈秀,沒有黃山的奇絕,但是它並不在乎,展現著屬於自己的清麗與俊秀傲然於世。

敬亭山的三月應該會更美,因為敬亭山上有著遍山的杜鵑花也就是映山紅,它們的花期在三月,到時候杜鵑花開的漫山遍野都是為蒼翠的青山點綴上亮麗的色彩。

三月三,萬物復甦,適合春遊。



一個人窮遊北京


三月三,宣城之所以爬敬亭山,是有歷史傳承和文化繼承的!

歷史傳承原因:

“三月三”是中國一個古老節日——上巳節的俗稱,這個節日起源於周代,老百姓們穿春裝,後來到了曹魏以後,就把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到漢代,上巳已成為節令。每逢此時,男男女女穿上新縫製的春裝,結伴而行,採摘香草,到水濱祭祀洗浴,宴飲遊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到了唐代,上巳節完全演變成以郊遊踏青賞春祈福的活動,從而流傳至今!

歷朝歷代,都有詩人和文學家作詩讚美:南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描繪此番勝景:“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風蕩翻鶯亂,雲行芳樹低。暮春春服美,遊駕凌丹梯。”李白則是:“不知忽已老,喜見春風還”、“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山”、“春草遍綠野,新鶯有佳音”、“手舞石上月,膝橫花下琴”。

所以上巳節經歷代文人詩詞歌賦的薰染,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有著濃郁人文氣息的遊宴節日。

上巳節所蘊含的人文特質與敬亭山深厚的詩歌文化非常契合,所以每到這天,宣城人舉家出遊,登臨敬亭山。“三月三·敬亭山”成為宣城沿襲千年的習俗。

文化繼承:

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宣城市從2014年開始,舉辦“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遊月”活動,今年2020,如果沒有疫情影響,應該是第七屆了!

希望我的介紹,能幫到你!


旅遊作家


題主說的三月三似乎是農曆三月初三,公元歷約為4月上旬。這個時間段,我國沒有登高的民俗。我國的登高民俗是在九月初九,重陽節即為登高節。例如唐代王維的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講的就是重九登高民俗。

這個時間段內,我國倒有另一個民俗。人們都喜歡在這個春風和煦、百花盛開、鳥語花香的季節,出外探春、賞春,我的家鄉俗稱踏青或釆春。題主所問的"宣城三月三為什麼爬敬城山"?可能就是這類民俗活動。而"敬亭山",則是一個釆春或踏青的極好去處

我所知的敬亭山,地處安徽省宣城市北郊,原名昭亭山,後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名敬亭山。因山景迷人,峰巒秀美,歷代文人謝眺、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維、蘇軾、湯顯祖等,很多人曾在此遊覽吟詠,留下許多著名詩篇。尤其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留下了"眾鳥高飛絕,孤雲獨處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著名詩篇,更留下了太白獨坐樓的著名景點,使敬亭山更加名聲大噪。現在的敬亭山,擁有詩茶佛酒四大文化特色,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山,也是人們公認的出色旅遊景點。

所以,題主所問"宣城三月三為什麼爬敬亭山"?我的猜測是如下兩個原因。一是我國民俗,這個時間段內,民眾喜歡出外釆春踏青;二是敬亭山很美,又是歷史文化名山,是很理想的採春踏青之地。


跛翁


宣城:“三月三·敬亭山” 瞭解一下這裡的千年習俗~

“三月三·敬亭山”有你不知道的千年習俗~!

“三月三”是中國一個古老節日——上巳節的俗稱,這個節日起源於周代的水濱祓禊之俗(《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最初的上巳節日期是不固定的,因三月初三多逢巳日,曹魏以後,就把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到漢代,上巳已成為節令。每逢此時,男男女女穿上新縫製的春裝,結伴而行,採摘香草,到水濱祭祀洗浴,宴飲遊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曲水流觴。歷史上最著名的“曲水流觴”當屬王羲之在會稽舉行的蘭亭之會了,王羲之乘興揮毫而作《蘭亭集序》,成就“天下第一行書”。

到了唐代,上巳節祭神沐浴的巫術色彩漸漸淡去,而逐漸演變成以郊遊踏青、水邊宴飲為主要內容了。張九齡《三月三日登龍山》說:禊飲豈吾事,聊將偶俗塵。意思是說:我並不在乎“祓除釁浴”,只要玩得高興。杜甫在《麗人行》中這樣描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通過他們的詩歌,我們彷彿看到:上巳一日春水如藍,桃李芬芳,佳人拾翠,公子姿遊,好一幅人間勝景。

這一習俗在宣城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南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描繪此番勝景:“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風蕩翻鶯亂,雲行芳樹低。暮春春服美,遊駕凌丹梯。”李白則是:“不知忽已老,喜見春風還”、“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山”、“春草遍綠野,新鶯有佳音”、“手舞石上月,膝橫花下琴”。

上巳節經歷代文人詩詞歌賦的薰染,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有著濃郁人文氣息的遊宴節日。上巳節所蘊含的人文特質與敬亭山深厚的詩歌文化非常契合,所以每到這天,宣城人舉家出遊,登臨敬亭山。“三月三·敬亭山”成為宣城沿襲千年的習俗。



緬甸行者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此山因詩人李白而成名於世,當時李白作此詩正值陽春三月,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與敬亭山脈脈含情相視而伴……三月三又是民間傳統遊春節日,聽風賞花,爬敬亭山陪伴下詩人李白……妙矣!



馮立芸詩酒田園


謝謝樓主的問題,我是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三月三為什麼要爬敬亭山?在宣城,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敬亭山名氣很大,敬亭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歷代文人喜歡到此遊歷,尤其是李白曾七次登臨,他的一首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名揚天下。

第二,敬亭山景色美麗,敬亭山海拔不高,只要317米,離市區很近,交通也很方便,它的景色清麗俊美,到了三月,杜鵑花盛開,心曠神怡,踏青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第三,是有關民俗文化旅遊月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很多信徒前往焚香祈福頂禮膜拜,在宣城三月三登敬亭山就成了一種習慣。

第四,三月三又叫上巳節,歷代文人詩詞歌賦渲染,已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有人文氣息的節日。從曹魏以後就把上巳節定在了三月三,每到這時候,男女穿上春裝,結伴而行,採摘香草到水邊祭祀,宴飲遊樂。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祝爬山愉快。





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


因為李白的那首詩,為三月三日所作。此時正是春暖花開,陽光明媚,是登高賞景的絕佳時期。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上有敬亭。作者獨自坐在敬亭山裡,看眾鳥 高飛盡了,孤雲獨自悠閒地飄蕩去了。作者為什麼欣賞鳥飛雲去呢?這使人 想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無心兮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也在欣賞雲 去鳥飛。陶淵明的欣賞雲去鳥飛,跟他的出處有關。他出來做官,像雲的無 心出岫; 他的辭官歸隱,像鳥的倦飛知還。他從中引起感觸,所以這樣寫, 景中含情。李白是有用世心的,與陶淵明的處境不同,那他說“眾鳥高飛 盡”,著一“高”字,不知是否像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青雲羨鳥飛”? 看到眾鳥高飛盡了,是否有羨鳥的高飛,感嘆自己的失意。李白 《送友人》 “浮雲遊子意”,感嘆自己像浮雲的獨自飄流。那他從鳥和雲裡也會受到感觸。

下聯: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看到鳥的高飛,雲的獨去, 引起了身世的感觸,自然不厭看,看了還要看。詩人又產生奇特的設想,敬 亭山也在看他,看到他在看眾鳥的高飛,看到他在看浮雲的獨去。在敬亭山 看來,他既不能像眾鳥的高飛,這天來了,不久就要離去,也像“孤雲獨去 閒”,所以也不厭地看他,形成“相看兩不厭”了。

這首詩既寫我在觀物,觸景生情; 也在借山觀我,忽發奇想。從觀物裡 情寓物中,隱而不露; 從觀我裡,從我的不厭,猜想山的不厭,情思更為含 蓄。這種含蓄的手法,可供體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