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藥,黃芪的合理應用

黃芪食療價值:

  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春秋採挖,除去鬚根、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味甘,性微溫。能補脾益氣,補肺固表,利尿消腫。

  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

  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用途]用於脾胃氣虛;脾氣虛,中氣下陷,臟器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肺氣虛弱,咳喘短氣;氣虛自汗,易於感冒;氣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不足,貧血萎黃,或肢體麻木,或瘡瘍、創作不易癒合;消渴(糖尿病)

中醫強調正氣在防止感染疫病的作用。以往西醫防止傳染病流行的重點放在隔離與切斷感染途徑上,因此,衛生部門主要委託警察機構來實施防疫工作中醫則強調通過攝生來維護正氣,達到感而不染,或染而病輕的目的,指出:“攝生者,卻病之良方;極欲者,病之媒介及染病而畏之,

不如未病而慎之。”不攝生與疫病發生的關係是:染者必其人先有伏病而未發,感受疫者之穢氣,如導火之線,觸即發耳”因此,“病在愚昧者傷身最多”。

�����n�kN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