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話說,清朝大概是我國曆史上貪汙成風最嚴重的朝代,幾乎可以說是貪官輩出,而且大多膽大妄為,肆無忌憚,似乎完全不把清朝的嚴刑峻法看在眼裡。其中乾隆朝的浙江巡撫王亶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了科舉,還可以捐官

清朝官場,有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那就是靠“捐官”上任的人很多,尤其是從乾隆朝開始,“捐官”出身的官員一度達到朝廷官員的六成之多,這種“捐納”制度成了有清一朝與科舉並列的選官制度。

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本文主角王亶望,其父王師本是位著名的清官,雍正朝殿試三甲同進士出身,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政績斐然,深受乾隆皇帝嘉獎。曾由知縣、知州、一路擢升而至江蘇巡撫。

但是虎父也有犬子,相對父親,王亶望科舉路至舉人後就考不下去了,於是靠捐納買了個甘肅知縣的位置,從此就走上仕途。

不同於父親的剛正不阿,是個手腕靈活的人物,從小耳濡目染,很擅長一些官場逢迎的手段,所以一到甘肅就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與同僚上司打成一片,這樣一來,到了吏部考功司對知縣的政績進行考核的時候,甘肅官場上下都在說王亶望的好話。於是王亶望的仕途可謂青雲直上,每升遷一次,每到一地,都靠自己這油滑的手段吃得開,先後選授雲南武定,寧夏等地任知府。很快就升到了浙江布政使的位置,暫待巡撫。

膽大包天,欺瞞聖聽

乾隆三十八年,皇帝遊天津,王亶望乘機上貢範金如意,精心雕琢華美異常,最終雖然被皇帝拒絕了,但是不同於雍正的清苦,乾隆是個好大喜功,喜好奢侈的性子,王亶望的孝心還是被乾隆記在心裡。

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很快,乾隆三十九年,就又回到了 “老巢”,移王亶望為甘肅布政使,為其後王亶望的在甘肅上下其手,手眼通天,聯合甘肅整個官場埋下了伏筆。

乾隆三十九年,在王亶望的攛掇下,陝甘總督勒爾謹上奏朝廷,以甘肅貧瘠,旱災四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特請朝廷在甘肅重開捐監製度,讓甘肅人民能過得好一點,可以通過讓家有富餘的人通過捐納的形式買國子監監生的身份,一來可以撫慰甘肅人心,二來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快速提高財政,用以賑濟災民。

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乾隆聽了,覺得此策可行,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而且前面本身就有捐監的先例,於是大手一揮,準了,但是有個條件,甘肅捐監事宜必須以監糧的形式,用本色的形式記錄。用現在話說,也就是不收銀子,用糧食來換文憑。並且乾隆特派布政使王亶望,這位自己信得過的清官之後,來負責監察“捐監”事宜。

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一開始王亶望他們是按著乾隆的意思辦事,不敢違抗,但是要知道,甘肅是個偏遠貧瘠的地方,圈子很小宛如一個 “無人區”,因為相對江南那些繁華地段,平常很少人來視察,是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於是他們的膽子就大起來了。

皇帝昏聵,屢升貪官

很快,王亶望就下令手下改用收折色,也就是讓那些捐監的人把糧食直接折算成銀兩上交。此舉是為了方便分贓。

正如前面所說,王亶望是個擅長官場逢迎手腕靈活的人,有了好處,當然不能一個人獨享,對於這個捐納的銀兩他想了個辦法,顯示聯合當地官員,胡編亂造謊報各地災情,讓後以賑濟災民的形式把這些捐監收到的錢和全省官員一起貪墨。

然後又把自己的行為包裝成政績,每年上報自己捐監情況:僅實行半年,甘肅全省報了“捐監”的士民就達1.9萬名,收捐豆麥82萬石。

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乾隆皇帝對這些數據也曾有所疑慮,:“甘肅民窮,安得近二萬人捐監?既有旱災,又安得如許餘糧?半年已得八十二萬,年復一年,如何存放?如此之多為何不直接發放?”等四不解,但是後來有陝甘總督勒爾謹給甘肅官場圓謊,於是成功給矇騙了過去。

官員大肆貪墨邀功,乾隆年老昏聵,還給貪官升遷

在那之後,王亶望們行事越來越大膽,貪慾越來越大,貪汙的數額越來越巨。3年不到,就上報甘肅全省收捐600多萬石,近有15萬人通過“捐監”而成為監生。

年老昏聵的乾隆面對如此大的數據竟然也沒有懷疑,甚至覺得這是王亶望能力卓著,於是對王亶望大肆讚揚,很快升了王亶望的職位,累遷浙江巡撫。

當然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後王亶望的事蹟還是爆發了,併成為了清朝第一大貪汙案。但那已經是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撫後多年的事情了。而且要不是一場意外發現,差點讓這個貪官矇混過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