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扶苏是怎么死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看日出东方到夕阳西下


从名字中看始皇帝对儿子的喜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诗经·郑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山上长着繁茂的扶苏树,河里长着漂亮的荷花,没有看见美男子,却看见了一个狂小子!

扶苏在先秦是美丽、繁殖力强的象征,始皇对这些应该有所了解,孩子被起名扶苏,也可以看出始皇帝对他的喜爱。

另外根据孙诒让的考证,扶苏又叫做扶胥“盖 秦汉间语, 周之藩盾也。建之乘车,以蔽左右;军旅会同,前后拒守,在车两藩,故曰藩盾。”

可见这个名字在外形和内核上都极具非凡的象征意义!

从史书评价中看扶苏的形象

现在人们多根据扶苏的自杀来断定扶苏是一个软弱的人,这是大错特错的!

司马迁的《史记》说扶苏“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这怎么看也不是软弱的形容词。

而且根据扶苏的事迹来看,他还敢于直接顶撞始皇帝。

当初术士欺骗始皇帝并诽谤他,于是始皇开始了坑术士杀了很多人,于是扶苏提议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样直接指出老爹的不对,不是和老爹对着干又是什么?

怎么能说扶苏软弱呢?

从两个事例来看当时的价值观

第一个卫国的公子急

卫宣公和父亲的小妾通奸生了公子急,后来又在给公子急娶媳妇的时候霸占了公子急的媳妇儿,是为宣姜。宣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公子寿、一个叫做公子朔。

宣姜为了让公子朔继位,打算害死公子急。于是阴谋让公子急出世齐国,并在半路安排了杀手。

公子寿和公子急关系很好,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公子急,你猜公子急怎么说?

他说“老爹的命令不可违抗”

第二个伍子胥的哥哥

楚平王抓了伍奢,要杀他的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于是说只要他们来见楚平王就放了伍奢。

伍子胥对哥哥说,这明显是骗人的,我们过去都得死。

您猜伍尚怎么说?

他说“我知道去了父亲也得死,但是父亲在哪里呼唤我,你叫我不去,我做不到啊!”

这种事例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还有很多,比如晋国的太子申生就是一个!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当时有很多人信奉,“爹叫你死你就得死”这就价值观,很显然公子扶苏就是一个!

如何评价扶苏

他是一个谨守当时一种价值观的人,他维护自己价值观的时候勇敢,刚毅。他的自杀也是因为自己抱着这种强烈的价值信仰!并不是懦弱无能!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为了价值观宁折不弯的态度虽然很刚,但是却是太容易折了,他不太能够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生存。

他的死不就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吗?如果他不死守自己的价值观,也许不会死去,还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秦皇呢!


目西


首先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伟大的皇帝,他在中国封建社会600多位皇帝中,独自占有着“千古一帝”的美名。

同样他的大儿子扶苏也是很优秀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两个评价,分别是“扶苏为人仁”和“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这两个评价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足以全面、客观的评价这个人。前一个评价说明扶苏为人宽厚仁爱,是对他人品的描写,后一个评价说他刚毅勇武,能够充分信任别人,说明了他能力出众,知人善任。但是由于对秦始皇的暴政有意见,所以经常劝谏父亲,特别是在焚书坑儒这件事情上,过于直谏而惹怒父亲,被发配到北方蒙恬的长城兵团当监军,这实质上也是秦始皇的一番良苦用心,客观上也是对他的一种锻炼。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途中,在生命垂危之际,本来是下诏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客观上就是让扶苏继位大统,但是因为赵高、李斯、胡亥密谋了沙丘政变,并假传圣旨到北方长城兵团让扶苏自杀。

扶苏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对父亲秦始皇的愚忠,以至于相信了这个假圣旨,被迫自杀了。不得不说他的自杀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其实在接到圣旨的时候,包括蒙恬在内的很多人都劝他缓一缓、等一等,不能够单单凭借着一个人、一匹马、一个圣旨就可以确定是真的父亲的命令,但是就是因为扶苏的过于愚忠而酿成了莫大的悲剧。


人民正能量


公子扶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秦始皇本纪中看到的关于扶苏的文字非常的少。我们只能通过在李斯和蒙恬等这些人的传记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一段扶苏向父亲秦始皇进谏的一段描写: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段话可以看出,扶苏公子的主要政治主张还是比较偏向儒家的,《论语》还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冉求的对话,孔子的原话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可以说这段话的内容就是扶苏公子想秦始皇嬴政进谏的理论来源,但是对于一个结束了六国乱世的千秋帝王来说,他并不能将扶苏公子的话完全听进去,因为秦始皇嬴政所经历的和扶苏公子所经历的事情是两个时代,因此嬴政对于儿子的进谏非常不满意,于是直接将他送到九原郡给蒙恬当监军。

即使秦始皇对自己的儿子非常的生气,但是依然在临死之前赐书给扶苏,要求他赶快从九原郡回来奔丧。国家老主君去世未立储君,按照宗法制的内容,扶苏必然会成为新的帝国继承人。但是由于赵高和李斯的矫诏,使得扶苏在九原郡自杀。

《李斯列传》中,记载了扶苏在得到了李斯给 他的矫诏的时候的绝望心情: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扶苏在临死前非常绝望的说了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写尽了他心中的绝望,扶苏为人仁,为子至孝,如果秦始皇晚几年去世,和扶苏正常的完成政权的交接,秦国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蛋哥侃历史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他为人宽厚,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因此在政见上常常和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焚书坑儒”时因与父亲意见相左,触怒了秦始皇,受命前往北方长城蒙恬军中,协助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作为长子,秦始皇对扶苏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表面看是惩罚实则却是历练,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和自己一样刚毅果敢的君王。从扶苏到蒙恬军队报到时的身份也能够看出来,当时扶苏的正式职位是监军。

那时的上郡除了蒙恬,还有一员虎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秦始皇把这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了扶苏指挥,又有蒙恬,王离两位大将辅佐,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同时,让他和蒙恬,王离培养感情,就是为了让他将这支军队牢牢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以备万一。

什么是万一?秦始皇也无法预见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在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家,随时都有阴谋来制造万一。但是他为儿子扶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来预防万一,那就是蒙恬军团的30万大军。

公元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到了河北沙丘,此时的他自知身体愈来愈差,于是唤来宦官赵高,写了道圣旨让他送给远在边境的公子扶苏。这份圣旨的内容是让公子扶苏继承皇位,替自己料理后事,然而赵高却私自扣下了这道圣旨。

不久以后这位千古帝王病逝,赵高和李斯在沙丘宫一番密谋,赵高说服李斯废黜扶苏,拥立胡亥为帝。于是两人伪造了一分圣旨,立胡亥为太子,并谴责扶苏无德无能,以下犯上,蒙恬为臣不忠,命令二人自裁。

假圣旨送到上郡后,二人还不知秦始皇此时已经驾崩,一时间都懵了。但是蒙恬毕竟身在朝堂多年,他建议扶苏先查明真相再做出对应之策,蒙恬的这个建议绝对是个良策,扶苏哪怕稍微理解一点父亲生前的用意,此时只要声明这个使者是假的,挥师北上,赵高所直接掌握的那点护卫兵力,简直不堪一击。

但是单纯的扶苏身在权利的中心却不知权势斗争的秘诀,他留着泪说:“父亲要儿子死,做儿子的岂能不尊,还需要什么查证。”说完就拿剑自杀了。扶苏一死,蒙恬就失去了抗争的王牌,扶苏在,他可以起兵拥戴公子,在秦人中威望极高的扶苏必定得到大多数人的响应。扶苏一死,自己此时起兵,就只能落得万劫不复的叛乱之罪,更会连累家人,随后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被胡亥,赵高杀害。

这个帝位原本就是秦始皇留给公子扶苏的,但是他过于软弱和天真的性格注定在权利斗争的漩涡中以失败告终。殊不知权利斗争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厮杀,哪怕情同父子,又岂有授柄于人的道理。

我是松哥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每天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古今历史名人轶事。


松哥说历史


扶苏之名出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一诗: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扶苏为秦始皇的正统王位继承人,也是当时秦国军方看好的王位继承人。扶苏崇尚儒家思想,司马迁《史记》中说: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扶苏为人仁,崇尚山东六国的儒家文化。可以想象公子扶苏是那样一个仁爱的翩翩公子。扶苏多有与山东六国人士往来,也是得到山东士人认可的君子。有说法说扶苏并不像秦始皇一样长的高大孔武有力,而不被秦始皇喜欢。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因山东儒生的讥讽而下令坑杀术士时,扶苏上书: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由此可以看出若是扶苏上位主政,扶苏应当会以儒家思想实行仁政。而秦国在帝位交替后也确实需要一位仁君来接替。

因扶苏直谏惹怒秦始皇而被秦始皇安排北上监军。自古帝位交替都是暗藏凶险,秦始皇自己上位时,便是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太子被权臣杀害的故事,秦始皇未立太子估计也是出于保护其接班人的考虑。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将扶苏安排至北面大将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之中,远离秦都咸阳应当是相当安全的。

秦王为杀伐之君,秦国以军功立国。要想继承帝位且政治稳固,就需要得到军方的认可。北地监军也可以培养扶苏,使其知晓军事,得到士兵认可,交好蒙恬。从这方面看,秦始皇还是深爱自己的嫡长子的。

史记中第二次记录扶苏是在李斯列传中,扶苏得到假诏书后,蒙恬怀疑诏书有假,让扶苏再次请示秦始皇,扶苏不疑有他,而直接用剑自刎。原文: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这也是扶苏死亡的记录。

虽然不知道赵高李斯他们如何让扶苏确信诏书为真,于此来看扶苏缺少枭雄的气质,过度的崇尚儒家学说,是个无比耿直的boy。扶苏轻死致使秦国数代人打下的大好河山就这样快速灭亡了。如若扶苏上位,其执政必然以儒家仁爱治理天下,蒙恬为相,北方三十万的长城军团可以为扶苏调遣。赵高之所以假诏赐死扶苏很大程度上,赵高知道扶苏继位自己就会死,为求生而谋逆。而南方征讨山越的赵佗就不会因为害怕赵高杀害自己带着五十万大军跑了,五十万大军回师咸阳城,又有蒙恬、赵佗、章邯这些大将,刘邦估计就只能以亭长身份过完余生了。


麻辣芝麻


我是牛娃,我来回答。

我的观点是: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也是他心目中的太子。他崇尚儒家,待人宽和,却又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据理力争,坚持原则。这种性格,本来是当太子的最佳人选,却因为胡亥、李斯、赵高联手,假装圣旨,最终因魄力不够,不敢怀疑和反抗,被迫自杀。

一、扶苏对人宽和,做事有原则

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他的母亲郑皇后,是郑国人,自从嫁到秦国后,思念家乡,特别喜欢唱郑国传唱很广的歌曲《山有扶苏》。所以,当她有了孩子后,秦始皇便将孩子命名为扶苏。扶苏者,树木茂盛,长势喜人的意思。取名扶苏,一来可以缓解郑皇后对家乡的思念,二来也寄托了嬴政对他的期望,希望他茁壮成长,成为苍天大树,他日能够撑起秦朝这这广阔的天地。

扶苏也确实不负众望。他聪明伶俐,虚心向学,师从著名儒家学者淳于越,非常欣赏儒家宽仁待人的理念。同时,他又是个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的人。侯生、卢生讥讽秦始皇,从而引起大规模焚书坑儒,扶苏坚决反对,在老爹面前据理力争,死活不退步,最后嬴政恼怒之下,把他赶到蒙恬军去修长城,眼不见心不烦。

按照古代传统,选择继位人,要么选嫡子,要么选长子。扶苏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当仁不让是第一人选。虽然因为焚书坑儒事件,他惹恼了嬴政,可等事情过去后,嬴政回头再思考这件事,反而更喜欢扶苏。当皇帝的,本来就应该霸气自信,意志坚定,一旦认定,泰山不能移其志。扶苏就很符合这点。更何况,家有诤儿,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扶苏既是皇子,又是臣子,有他在,秦朝大业可期。

二、扶苏表面死于阴谋,其实死于魄力不够

然而,扶苏还是死了,死于胡亥、李斯、赵高这"铁三角"的阴谋。

▲赵高剧照

具体经过,相信很多人都很清楚了:秦始皇东巡,中途生病,自知将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于是决定立扶苏为太子,让赵高将圣旨送到蒙恬军中,令扶苏速速回咸阳继位。而赵高素来与公子胡亥要好,且因当年被蒙毅处罚而痛恨蒙氏兄弟,担心他们掌权后自己没有好果子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联合胡亥、李斯,偷梁换柱,伪造圣旨,命令扶苏接旨后立即自杀。



▲胡亥剧照

扶苏自杀前,蒙恬曾劝阻过,担心这是阴谋。可一向敢于坚持原则的扶苏,那个敢和老爸吹胡子瞪眼睛的扶苏,这次却怂了,坚决要自杀,挡都挡不住。

这很不正常。

首先,自己是嫡长子,是皇位的最佳人选。现在突然赐死,又不告诉谁是新太子,这不符合常理。其中会不会有诈,有猫腻?

其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确定中间有没有误会,先不要着急自杀,完全可以先把宣诏的人扣下来,详细了解一下怎么回事,父皇是在什么情况下下的这道诏书?当时脑子是否清醒?还有没有回转的余地?

再者,蒙恬支持自己,有军方的支持,等弄清楚了,杀回咸阳也不迟啊。如果不是父皇的命令,那么自己就不会白死。如果真的是我完全可以学习赵国曾经对待赵武灵王的做法,把嬴政给围起来饿死……

▲蒙恬剧照

而这些,扶苏竟然想都没想,只是一心想着自杀。我想,原因有三个:

第一,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天下,一切都是为了讨父皇欢心。从小在深宫大院长大,没有经历过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心中根本就没有天下。他的一切,都是围着父皇转的,儒家也好,顶撞也好,也许都是在演戏给父皇看。

第二,他书读的不咋地,圣人之道只知皮毛,不知其根本。不过一个被贬,就让他误会了秦始皇,以为父亲把他贬到边境,就是不再宠爱他了,于是就彻底心灰意冷,认为被赐死是理所当然的,这哪是做大事的样子啊?难道他学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就没有学过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句话?

第三,天生性格柔弱,缺少社会阅历。温室里的花朵,又怎么能经得起风吹日晒,又怎么骤逢大变,岿然不动,泰山压顶不变色?从这点来讲,清朝康熙让儿子们参与朝政,算是极为明智之举。

三、牛娃点评: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现",一个人的真实能力、魄力、毅力,平时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关键时刻,才能看得清楚明白。扶苏素有坚持原则的美誉,到头来却也不过如此。

对于我们来讲,要想成就大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能中途放弃。不要学扶苏,而要学唐太宗李世民,学雍正。为了心目中富国强兵的伟大理想,手段激烈点,又有何妨?


执着的放牛娃


沙丘之变是导致扶苏死亡的直接原因。秦始皇三十七年,赢政第五次巡视天下,行至沙丘,不幸得重病死亡,临死前曾写下遗诏让扶苏和蒙恬回咸阳主持丧礼,意思很明显是要让扶苏继承王位。而赵高和李斯却为了自己的政治前程,更改了遗诏内容,指责扶苏在九原期间,无尺寸之功,逼其自杀。

扶苏从小就是悲天悯人的性格,与力主法治的父亲常常政见不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为有儒生议论始皇帝,始皇帝非常愤怒,便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身为皇长子的扶苏数次劝谏始皇帝,说天下初定,诸生皆诵法孔子,如果把儒生杀了,恐天下不安。扶苏的劝谏惹怒了气头正盛的始皇帝,便把他派到北方,和蒙恬一起修筑长城去了。始皇帝希望经过军中历练,能让扶苏变得刚毅果敢起来。

也许是扶苏的性格过于软弱和悲观,想着父皇把自己发配到那么远的地方,一定是要让自己远离政治中枢,便一下子心如死灰了。

等到假的始皇遗诏到来时,扶苏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杀。

扶苏的死,虽然是李斯和赵高一手造成的,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致,死于自己的不够果敢,没有心计,死于没有明辨是非,不听蒙恬的劝阻。


古今晓谈


扶苏自杀而死,《史记》说,秦始皇东巡的路上病重去世,赵高联合丞相李斯矫诏立胡亥为太子,还命令在河套前线蒙恬、扶苏自杀,所以扶苏自杀,可见也是一个没主见,性格软弱之人。当然史记说的,就跟他见到一样,绘声绘色的记录,我持怀疑态度。这是个机密事件,怎么会有第三人在场并加以记录呢?

可以肯定的是,是胡亥命令扶苏自杀的。据网上有人推断,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秦楚世仇,肯定不会立扶苏为太子的,胡亥不一定是篡位。据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来看,打着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旗号,这本身就矛盾的,如果不得志的扶苏,母亲是楚国人就好解释了,也和项燕并不矛盾。

扶苏什么样的人,可以肯定是没主见,懦弱之人,至于他的政治主张,以性格来推断,是个主张仁政之人,也和始皇帝的政治制度格格不入。


李跃汗青


在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去民间巡查,突然在沙丘那个地方生了重病,于是他命令赵高写了一封遗诏给扶苏。遗诏上是这样写的,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而且要扶苏继承皇位。但是这封遗诏使者还没有送出去,秦始皇就已经死了。

秦始皇死了之后,于是赵高和丞相李斯两个人就谋划着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想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当皇帝,听他们两个人的差遣。于是他们就把遗书的内容改成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太子。而且在这个时候,他们还给扶苏伪造了一封遗诏,意思是说胡亥当上皇帝之后,命令公子扶苏自杀。

当公子扶苏收到胡亥派使者送上的遗诏,读了以后非常伤心,于是就准备在家里的内宅上吊自杀。在这时候蒙恬就阻止扶苏说:“现在公子您是在外面,而且还没有立太子,我先率领30万军队,把守边疆让公子您来监督,这是关系到天下人的安危的最主要的事情,而且只有一个使臣到了,也不能说明这是真的,可能是敌人设下的诡计,所以你要想自杀还是要确认一下情况是否属实,等到那时候再死也不迟啊!”

可是这时候,旁边的侍者却害怕了了,怕他们发现了端倪,于是在旁边逼迫催促着他们。因为公子扶苏为人非常的仁慈,而且很软弱。所以他对蒙恬说:“如果父亲真的让儿子自杀的话,那还需要什么请示呢?我也只好听从父亲的意思。”于是说完他就自杀了。

所以说公子扶苏过份仁慈软弱的性格也是导致他自尽的重要因素,不然赵高的阴谋也不会得逞。





万里飞鹏小哥


资料很少,不过从陈涉世家和其他资料来看,应该是一个很贤明的人。中国的历史很奇怪,凡是没做皇帝的太子都很不错。明朝太子朱标、隋朝太子杨勇,他们都和扶苏类似。

扶苏劝谏秦始皇焚书坑儒,从而得罪了秦始皇,可见这个人比较亲民。只是从而也被始皇帝给疏远了。秦始皇东巡,胡亥跟随,结果始皇帝驾崩。赵高就和李斯密谋,让胡亥做了皇帝,就是秦二世,而且直接下旨赐死了扶苏。

扶苏很无奈的结束了自己生命,应该是个忠臣孝子。如果做皇帝,也该不错,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