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到了,我聽到的最扎心的話是……

母親節到了,我聽到的最扎心的話是……

母親節到了,

我聽到的最扎心的話是……

文圖/丁是丁 公號/丁是丁(dsd555555)

1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康乃馨和節日的祝福又要在網上、在朋友圈被廣而曬之了。

少時不太喜歡過節,認知淺薄,以為但凡跟“繁文縟節”沾邊的都不值得倡導。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多,越來越懂得節日的“儀式感”之於社會文化、文明風氣的重要意義。

母親節、父親節這種外來的“洋節”,脫離了天候節氣和政治建制,帶著喜悅和親熱,摻雜著欲說還休的對父母之愛的表白,被平常百姓、市井人家廣泛接受,實在是件幸事。康乃馨和卡片又要在朋友圈裡廣泛亮相了。

那天隨父親剛走到二姑家熟悉的巷口,就聽到表哥表姐的淒厲哭聲,大表哥最先看到我爸,一聲:舅啊,我沒有媽媽了!……

一直都不喜歡“扎心”這個網絡詞語,那一刻,立刻有扎心之感,淚如雨下。表哥表姐們再也沒有了媽媽,我爸沒有了姐姐,在沒有了大姑之後,我們也沒有了二姑。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人生最無可奈何的,其實不是青春的漸行漸遠,不是稍不自律就陷入油膩的體態,也不是精神的慵懶和可能的懈怠,而是一年到頭總會遇到幾場人生的告別——那是一條每個人都要走的不歸路。

長輩的親人每離開一個,就像是在你的四周少了一道盾牌,你似乎能感覺到命運之神的箭在弦上……

而父母,是我們在這世間最後的鎧甲!

上月底回鄒城參加部隊大院子弟聚會。那是時隔了三四十年之後的聚會,兒時的小夥伴都已人到中年。

有位來自河南的姐姐,親熱地握著去參加活動的曾經的鄰居叔叔阿姨的手,說:“可惜我爸媽都不在了……”我看到了她眼裡泛起的淚花,忍不住跟著眼眶一熱。

老舍先生曾說過,“人,即使活到了七八十歲,有母親在,多少還可以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失去了根。有母親,是幸福的。”

母親,是我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是最後的依靠和包容,是幸福的所在和源泉。

母親節到了,最讓人扎心話是:我沒有媽媽了……

2

有段時間我做美食的熱情高漲,幾乎每天都在朋友圈曬早餐。以至於很多人見了我都會提到這個“茬兒”,我反而不好意思起來。

有個久不見面的同學因參加一場活動碰到,也提到曬早餐的話題,說得向我請教一下,“你怎麼那麼會做飯啊?我兒子九歲了,我真的一次都沒給他做過早餐,都是他爸爸做,要不就帶著出去吃,吃完去上學。”

看她很認真的樣子,我就多說了幾句。問她:“你自己不吃早餐嗎?”她說很少吃。

我說“吃早餐是一種習慣吧。我們家從小到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吃早餐的……大概是受我媽影響,我們小時候,都是她做好了飯叫我們起床……我們姐妹仨有了自己的家庭,自然就成了做飯的那個人。你小時候,你媽媽不給你們做早飯嗎?”

“沒有記憶了。我從12歲起就再沒吃過我媽媽做的飯了……”她說的很平靜,看不出任何的情感的波瀾。

我知道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往往帶有“原生家庭”的淵源,卻無意聽到一個我以為的別人的隱痛,不禁為自己扯遠的話題而感到了萬分地冒犯和抱歉。

回想一下,我們很多的生活技能、過日子的本領,都來自母親的言傳和身教。所謂“有媽的孩子像塊寶”,講的並不僅僅是母愛這一天性,而是愛孩子的方式的傳承。

3

有一首名字叫作《你還在我身旁》的小詩,曾獲香港中文大學“微情書”徵文大賽一等獎。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裡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旁。

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景莫過於——時光正好,父母未老。我們能夠報答養育之恩時,他們還在我們身旁。

我們無法逆轉時光,讓父母穿越時間隧道重新擁有青春的容顏,卻可以趁父母健康,去實現一個個願望,讓自己更有擔當,讓自己成長、變得更好的速度超過他們老去的速度……

讓為人子女者“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可以少一點,再少一點。

感恩父母,還在我們身邊!

母亲节到了,我听到的最扎心的话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