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別讓孝心遲到,莫讓父母久等~

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機會時常有,我們卻不曾想過,其實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人生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舐犢情深也是永遠無法完全報償的。

生命本身就隱藏著不堪一擊的脆弱。別讓孝心遲到,莫讓父母久等,及時行孝,但求無悔!

《說文解字》解釋“孝”字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

今生今世,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上蒼僅賜予我們一次機緣,倘若我們在這有限的時間裡,總是忙於謀求功名利祿,忙於追逐榮華富貴,以致於忽略父母,遺忘親人,終至“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勝風樹之悲,未嘗不皋魚之泣,徒留無限悔痛亦晚矣。


母親節:別讓孝心遲到,莫讓父母久等~


古文軼事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

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學,周遊諸侯,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簡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無成,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漢・韓嬰 《韓詩外傳》


母親節:別讓孝心遲到,莫讓父母久等~


譯文大意

孔子在一次出行中,路上聽到很悲傷的哭聲。孔子說:“快趕快趕!前方有個賢德之人!”去到跟前一看,原來是皋魚。他身上穿著粗布的衣服,手執鐮刀,在路邊哭泣。

孔子下車與皋魚說話,問:“你家沒有喪事,怎麼哭得如此悲傷呢?”

皋魚說:“我有三個過失:從小就喜歡學習,周遊各諸侯國,(沒有照顧好父母)回來他們已故去,這是過失之一;我好高騖遠,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不願在庸君手下做事,現在年歲已高仍一事無成,這是過失之二。

我曾與朋友交往很深厚,但也都逐漸斷絕了來往,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止,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時可父母卻都故去了。過去了再也追不回來的是歲月,逝去了再也見不到的是雙親。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去陪伴逝去的雙親)。”說罷立刻便死去了。

孔子說:“弟子們要引以為戒啊,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其門下弟子辭別回家奉養雙親的就有十三個人之多。

本文出自《韓詩外傳》,為西漢韓嬰所作。皋魚之失對我們有很強的警示意義。盡孝應在當下,不要寄希望於未來,因為身體逐漸年邁的父母隨時都有可能離我們而去,一旦離開了,想要盡孝也就不可能了。

如果我們能在屈指可數的日子裡,與父母好好相處,噓寒問暖,重視他們生活的毎時每處,給予他們關心和理解,也就不會有太多遺憾和痛苦了。

孝順父母,不必追求轟轟烈烈。很多時候,在子女眼中無關緊要的小事兒,在父母心裡卻是波瀾壯闊的大事,讓他們久久不能忘懷。

所以,即便是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腰背揉揉肩,老人家都會無比的欣慰和滿足。一個電話,一聲問候,一次聊天,甚至一頓家常便飯,身為兒女的只要用心,與父母在一起的每時每刻,都可以給予父母溫暖並盡到孝心。

別讓孝心遲到,別讓父母久等,就要給予父母更多的諒解。做子女的,似乎都曾有過不原諒父母,甚至跟父母耍脾氣的經歷。

天下的父母有的或許貧窮,有的可能無知,抑或存在自私和蠻橫,這些都可能成為我們幽怨的理由。可是,靜靜地想一下,我們甚至可以與曾經勢如水火的敵人鑄劍為犁,化敵為友,為什麼要對給予我們生命的人耿耿於懷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父母也是平凡的人,就算他們真的對我們有過錯,也要另當別論、有所區別。

記得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關於對自己母親的描寫,每每讀來,都讓人感動不已。

“……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裡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母親節:別讓孝心遲到,莫讓父母久等~


成為典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皋魚用來表達自己痛失雙親的無可奈何之情。

樹不想總受風的捉弄和擺佈,風吹樹動枝幹摧折葉子凋零;可是不能移步的樹無法逃脫風的戲弄,就如同肉眼凡胎的人不能避免時間流逝所導致的衰老和死亡一樣。

每個做子女的都希望自己父母永遠健康長壽,可是卻無法讓時間緩慢或駐足,當你想奉養雙親時,卻發現時間已把他們從我們身邊永遠的帶走。風之於樹的無奈就如同時間之於人的無奈。

“風樹之悲”便常用來借喻喪親之痛。

“逮其成長,事與心違,曷勝風樹之悲,顧瞻松楸,未嘗不流涕太息。”——金・王若虛《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

大意:年長之後,事與願違,怎能承受父母不在而無法盡孝的悲傷,每每仰望松柏和楸林發呆的時候,無不嘆息和痛苦流涕。

“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

大意:年少時無依無靠,常常有父母亡故的傷悲;壯年的時候妻子又亡故,很久都不再聽琴聲和瑟音了。

“特以丁運孤貧,養禮多闕,風樹之感,夙自纏心。”——《南齊書・虞玩之傳》

大意:人丁運勢尤其不興旺,孤獨且貧困,處世之道多有缺失,父母亡故的悲傷之感,素來困擾於心。

“皋魚”也常作子女未能及時行孝的典故。

“澹臺載屍歸,皋魚節其哭。”——漢・馬融《長笛賦》

大意:澹臺不會因其子溺死而不收,必定載屍歸葬;皋魚不會因雙親亡故、事業無成、沒有朋友而哭死,必定節制失意的痛哭。

“慈親若亡,吾其為皋魚矣。”——明・朱鼎《玉鏡臺記・拆書見鏡》

大意:如果父母亡故,我便效仿皋魚隨雙親而亡。

“蕭瑟江關哀庾信,飄搖風樹泣皋魚。” ——清・尤侗《生日誌感懷》

大意:江上關塞蕭索,彷彿在為庾信終不能迴歸故國而哀傷;被風所左右而搖擺的樹木好似在為失去雙親的皋魚而哭泣。


母親節:別讓孝心遲到,莫讓父母久等~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鳥畜尚如此,我們人類更應懂得知恩、報恩。“養育之恩,無以回報”,縱使回報,寸草之心也是難以報得三春暉。

釋迦牟尼說過:“假如有人左肩荷父,右肩荷母,行萬里路也不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假如有人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和血為墨盡情抒寫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不能書盡。”

行孝當及時,莫讓父母久等,就得勉勵自己勤奮上進。無論在心裡還是口中每個人幾乎都曾向自己的父母許過雄心壯志:一定要讓父母幸福安康,一定要讓父母過上錦衣玉食的好日子,一定要成就一番偉業光耀門楣!等等諸如此類。

宏願固然是好的,它是我們矢志不渝的驅動力,然而,恰恰是這番美好的願望讓我們誤以為:盡孝就是要出類拔萃高人一等,就是要衣錦榮歸,就是要功成名遂。

殊不知,在父母眼中,子女們只要健康、幸福、平安、順利、無煩惱,並且勤奮和努力,對他們就是最大的寬慰。

華屋與草房,霓裳與舊衣,美味佳餚與粗茶淡飯,在父母眼中都是一樣的。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我們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恩和孝敬,孝無貴賤之分,行孝重在及時。

古往今來,孝的故事不斷在上演,永不落幕,無論何時何地,孝,都不會過時,都不會被人譏笑,行孝自古備受讚頌,百善孝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