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利率在15%左右的產品是否值得投資?如何評價這類產品?

乾元方世玉


人心不足蛇吞象,理財最怕貪心不足。引用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在2018陸家嘴論壇上的講話:“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15%的收益率的安全性可想而知。



有安全保障的理財產品,如銀行定期,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網上定期理財,國債,結構性存款,智能存款……收益率都沒有超過6%。就連高門檻的信託產品,想要達到這樣的收益率都是比較難的。

前幾年p2p平臺有這樣高的收益率的產品,但大家也都知道,那是因為監管不嚴,有些平臺隨意承諾,但這樣的承諾風險就很高了。尤其2018年要求p2p完成備案,所以2018年也是p2p暴露高峰期,所以投資p2p是要謹慎的。



而且從去年以來,無論是股市行情還是基金市場都處於低迷狀態,想有這麼高的收益率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使是採取基金定投的穩妥的投資方式,從歷史數據來看,收益率也基本在12%左右。

所以說15%的收益率的產品要給評價,那就是“不靠譜”,坤鵬論仍然建議廣大理財者們,除了有計劃性的投資理財,把重心放在主業上,提高收入是家庭經濟增長的最好途徑。


坤鵬論


  目前還沒聽說過哪個銀行合法的理財產品有這麼高的收益,網貸產品倒是有可能。

  就算是網貨平臺,國內目前一些比較有名氣,合規經營時間較久的網貸公司,也很少有15%的年化收益率。比如:陸金所、宜人貸、拍拍貸、人人貸、有利網等,下面是三家排名國內排名靠前的網貸公司年化收益率情況:

  1、陸金所,屬於平安公司旗下,安全有保證:8.4%

  2.宜人貸,3年期也只有12%。

  3、人人貸,最高10.2%

  從圖上可以看出,沒有一家超過15%。我們投資不能光看收益率,更要注重安全。一些新開的規模的網貸平臺,為吸引新客戶,會推出高收益的產品,但容易出問題,剛剛過去的2018年,有多少家網貸公司都出問題了。

  “你看中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中你的本金”,網貸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於高收益的網貸產品,你怎麼看,歡迎討論交流,我是:善行財富,期待您的關注。


善行財富


專業的事還得專業的人說,作為有多年從業經驗的金融咖,我來給大家普及下這方面的知識。

先說結論,對於收益率高達15%的理財產品是極不建議投資的。

人們平時接觸的最多就是銀行理財產品,上歲數的大爺、大媽們對理財產品更是樂此不疲,誰家銀行的收益率比誰家的高0.1%啦,誰家的理財產品門更檻低啦,弄的門兒清。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主要分兩種,保本型和非保本型。

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保本型即將退出歷史舞臺,所以投資者一定摒棄存款思維,建立投資思維,即誰投資,誰享受收益並承擔風險,銀行只承擔資產管理責任,一旦觸發信用風險、違約風險,銀行是想賠也不能賠啊,因為國家不允許。

所以現在所謂的保本理財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而是結構性存款。

啥是結構性存款,為啥能保本?咱們舉個例子了就明白了。

投資者A拿1萬塊到銀行B買保本理財(機構性存款),銀行B把這1萬塊錢中的9900塊放在存款賬戶,這9900元存款到期的本金加利息正好是1萬塊,剩餘的100塊投資到金融衍生品中獲取更高收益,即便是衍生品的錢都賠光,還是有1萬塊錢的本金,這就是所謂的保本理財。市場中的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僅僅比存款高一點,沒有太多的吸引力,當然最大的特點就是保本。

非保本理財才是的主流理財產品。

非保本理財考驗的是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能力和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一般來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受以下幾方面影響:

  • 資金需求方實力。資金需求方的實力越強,家底越厚,籌資能力就越強,承受的融資成本就越低。因為即便是錢賠了,也能變賣家產把錢換上,所謂的家大業大,不差事。

  • 用款項目的風險收益的匹配度。打個比方,如果資金需求方將這筆資金用來賭博,博取高收益,那就必然會承受很高的融資成本,但風險也是成倍的放大了。如果旅遊景區將資金用於修建景區的基礎設施,那麼肯定不會承受太高的成本,因為景區的收入不會因為基礎設施的完善出現大幅的增長。

  • 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能力和影響力。資產管理能力體現在對資產質量的甄別、盡調後對項目風險性作出的衡量、對潛在風險的預判以及各金融機構對風險偏好上。

從市場來看,現在主流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4.5%至10%,涵蓋了銀行理財、信託產品、P2P等多種細分市場。從風險偏好看,銀行理財風險偏好最低,收益率一般在4.5%-6%,信託一般收益率在7%-9%,P2P是在8-10%左右,建議投資者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

需要告誡大家的是,如果投資者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不是特別強,不能承受大部分本金損失的,不要考慮收益率超過10%的產品。對於任何投資者,遇到15%的收益率產品,想都不要想,趕緊走為上策,這裡面一定暗含很多不可告人的風險因素。

<strong><strong>


王智淵87548726


利率在15%左右的理財產品,肯定是高風險品種。屬於P2P的概率極大,絕對不是普通的銀行理財產品。

如今各大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都在5%以下。即使民營的小銀行也只有略微上浮,離15%的標準差的很多,天上從來沒有餡餅掉下來。

2018年乃P2P炸雷的高發期,即使幾家收益相對穩定的網貸平臺,利率亦沒有達到15%。其餘的理財方式只有基金和股票了有可能爆出黑馬,但其風險和投資收益老百姓都心知肚明。

本人分析了很多社會中上當受騙的投資案例,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因為沒有充分發揮“眼睛”的功能。過份依賴“耳朵”的作用。古話說得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很多失敗的事情都是“懶得”閱讀所致。

明明很多協議文書上,利率多少風險多大寫得清清楚楚。白紙黑字就幾十個字,理財產品的存單標題上都有醒目的文字。但是很多人就是不看,只相信推銷員的口頭忽悠。

有報道大學教授理財被騙,說明缺乏金融常識的太多。所以才有這麼多騙子“有飯吃”、有市場,否則他們早就失業了。

記住國家金融高層人士的警示:超過6%的理財產品都有較大的風險。


陸燕青


預期收益率15%,屬於高收益。根據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原則,此類理財產品可以判定為高風險,有虧損本金的可能。

我們可以看看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情況。

①銀行存款類產品、銀行理財類產品,收益率2~6%。

②貨幣基金收益率,目前一般在3%左右。

④國債,到期收益率4%左右。

⑤信託,預期收益率6~9%。

即使風險稍微高一點的,網貸P2P平均收益率也不超過10%。

基於整體的投資理財收益率水平,我們說15%屬於高風險、高收益。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其中賺錢的邏輯。

也就是說,投資者把錢投出去可以獲利15%,那麼拿到錢的一方他們能夠獲利多少?現在有沒有比較安全穩妥的項目可以達到利潤率15%以上?作為投資者和資金使用方之間的中介又能賺多少?我認為,只有參與各方都有錢賺,投資理財產品的邏輯才成立,風險才可以估量。如果這邏輯不成立或者不持久,那就比較危險。

總之,我認為此類產品風險性稍高一點,需要十二萬分慎重。投資者務必做一番專業的調查研究,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決定是不是參與。


顏開財經


當投資者開始輕易相信“天上掉餡餅”的時候,就已經陷入到了“保本+高收益”的理財陷進中。此刻你要做的就是保持頭腦清醒,趕緊遠離!

2018年5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一次金融街論壇上說到,“千萬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截止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基本都是在4-5%,幾乎沒有超過6%以上的產品。

很明顯,超過6%以上的理財產品都已經是鳳毛麟角了!無論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信託產品都不可能達到15%,過去幾年時間中真正曾經達到15%以上的產品除了P2P理財外,鮮有能夠實現的。2018年的股市行情,股票型基金都陷入全面虧損狀態,無一實現正收益,平均收益率為-25.55%。唯一取得正收益的就是債券基金,但與你想要的收益率相距甚遠!

但是,P2p理財平臺不斷爆雷已經成為2018年投資者的噩夢,現如今剩下的平臺依舊是處於金融強監管之下的,很難再有10%以上的預期年化收益,更不要說15%。

所以說,建議你慎重選擇吧!是否值得信賴就看你對於本金虧損的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如果你敢於冒風險且不怕本金被卷跑了,就去大膽地嘗試一下,買個經驗教訓以警示後人。


東震木


首先,這個收益率做固定收益或者類固定收益類的理財這個收益率是基本不會存在了,瘋狂的是在14,15年互聯網金融尤其p2p,p2b類信貸類平臺很多是超過年化15%的收益率的,畢竟所謂的風口和市場吹噓,被收益所矇蔽雙眼,很多投資者教訓慘痛!平臺的主觀性,道德風險及信用體系建設落後等,註定不能長久!

目前,包括公募基金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大額私募類產品,信貸類產品等,都達不到這個收益率!存在即是道理!現在以信貸為主的金融服務企業基本全軍覆沒,號稱國企,政府,財團,透明也是風光不在,很大一部分都已經清算!大浪淘沙,像宜人貸,陸金所等!收益率也是降到年化很難達到10%這個區間!


宇軒colin


不可以,100%是個騙局。注意我說的是100%,不是90%也不是99%。

超過4%的理財項目,全都存在風險,超過6%基本就是騙局,更別說15%了。


財富小烏龜


郭主席說超過8%可能你是騙子,15%應該是騙子的祖師爺了吧


三克財經


看看各大國有銀行理財利率都是不超過6%,就知道15%風險多高了。人家國有銀行那麼專業的人員財力才能做到6%不到的理財收益,憑什麼小公司能做那麼高,如果不想成為最後接盤者,遠離這類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