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的朋友圈,暴露了成年人的焦慮|金錢,成人的自信與底氣

“要不要走呢?”

凌晨1:30分朋友小A發了這條朋友圈。

一分鐘後刪除。

小A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工資穩定,薪水夠自己生活,在我們眼中,她就是“有錢有閒”那種,上班掙錢,下班有時間享受生活。

凌晨一點的朋友圈,暴露了成年人的焦慮|金錢,成人的自信與底氣


有段時間通電話,她卻說 “不太喜歡現在的生活。”

“那可能是缺愛了,說不定找個男朋友就好了,哈哈……”我打趣她。

想起來好像沒過多久。我點開她的對話框,“啥情況呀?”發了過去。

“我媽病了,想換份工資高一點的工作。”基本上是秒回。


工作|喜歡與薪水

有一期《奇葩說》的主題是:高新不喜歡和低薪喜歡的工作,你會怎麼選?

關於這個辯題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喜歡,另一個是薪水。

辯手李思桓說:自己曾很喜歡英語,於是在線上教孩子英語口語,一節課是20塊錢。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臉爛了,去買了張面膜,19塊9。

然後他果斷的辭去了那份工作,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隻能承擔他一張面膜。


喜歡與否,或許是年少時我們才會毫無顧忌地考慮的問題。

凌晨一點的朋友圈,暴露了成年人的焦慮|金錢,成人的自信與底氣


這兩天在群裡看到有的小夥伴說2月份的工資減半,有的雖然工資照常發,但這個月的週六補2月份的班,3月底公司即將解散。


薪水意味著什麼,或許只有獨立生活的年輕人才能意識到。


有個段子:工作中不要罵年輕人,要罵就罵中年人,因為年輕人無牽無掛說辭職就辭職,可中年人有房有車有娃當然只能認慫。

有些苦澀,確道出了中年人生活的不易。


金錢|健康與生命

曾經看到過一個新聞:

爺爺剛因為肝癌去世,孫子就查出了白血病,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照顧孩子,父親辭去了輔警工作,母親在服裝廠微薄的收入支撐,遠方還有個7歲的女兒。


《我不是藥神》中也有一個引人深思的片段:老奶奶請求警察別查印度藥了,她病了3年,4萬塊的正版藥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也被吃垮了。她不想死,她想活著。

凌晨一點的朋友圈,暴露了成年人的焦慮|金錢,成人的自信與底氣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健康保障在第二層次,也就是僅僅高於基本生理需求(呼吸、食物、睡眠)之上。

凌晨一點的朋友圈,暴露了成年人的焦慮|金錢,成人的自信與底氣


而在診治疾病診治過程當中,金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接受的治療方式和你生命的長度。


這也應了李思恆在《奇葩說》中說的:如果你選擇了低薪,那麼你就無法抵禦生活所帶來的各種意外和風險。


生活|理想與現實

曾幾何時,我們都幻想的生活歲月靜好,平安順遂,後來才發現柴米油鹽,衣食住行,人際往來,生老病死才是生活原本的樣子,而這一切似乎都離不開一個字:錢。

有人說:資本是萬惡的源泉。有人嘲笑拜金主義。

凌晨一點的朋友圈,暴露了成年人的焦慮|金錢,成人的自信與底氣


只是當一個人連生存下去,都變得困難,你要怎麼忍心跟他談尊嚴?

蔡康永曾說:

對於錢的卑微或者傲慢的態度,恐怕只有我們跟它相處之後,才能體會它對我們是怎樣的意義

換句話說就是你得先擁有它,然後再談你對它的態度。

凌晨一點的朋友圈,暴露了成年人的焦慮|金錢,成人的自信與底氣


有句老生常談的話,錢不是萬能的,沒了錢是萬萬不能的金錢是人的立足之本,是成了大多人的底氣和自信的來源,也是中多人所追求的東西。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願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及合法渠道,找到自己的自信與底氣,做個有錢人。

感謝閱讀,我是冬陽夏雪夢,我們並不孤單,請相信你的心事有人能懂,和你一起了解自己,理解世界。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