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后,阿族现在是什么状况?

糊涂1号


简单的说就是物质生产不在行,但人口生产还是可以的,出生率很高,超过一半的人口年龄不到30岁。

时至今日,前南斯拉夫的主体国家塞尔维亚在各种势力的步步紧逼之下,先后放弃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大片领土,甚至是最后的出海口——黑山,但唯独坚持对科索沃的主权。

至今,无论是塞族还是阿族,都对科索沃都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前者认定它“摇篮”,而后者把它视为“圣地”,争至了至少有上千年。只不过是在南斯拉夫时代,冷战的紧张环境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暂时“弥合”了宗教、种族的冲突。

1999年6月9日,重压之下,塞尔维亚和北约代表签署了协议,南联盟军队撤离科索沃,北约停止对南联盟的空袭,科索沃在联合国托管下实行“高度自治”。在西方的大力帮衬下,最终,科索沃在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一时间,西方各国争抢着跟科索沃建交,其中,竟然还混着咱们的台湾省,真是无耻之极。

目前,五个常任理事国里面,三个都承认科索沃是一个主权国家。不过,十几年前就宣布独立的科索沃,至今也没能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联合国。原因再简单不过,对于这个国家的申请,同为五常的中国和俄罗斯立场非常鲜明,投的都是反对票。实际上,只要一票就够了。

目前科索沃正积极的申请加入欧盟,不过,貌似短期内还没有什么戏。毕竟,它跟欧盟其他国家比,差距太大了,谁都不会主动欢迎一个拖后腿的角色。

实际上,早在南斯拉夫时期,科索沃就是个“拖后腿的”,当年,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

现在有多差呢,在西方的“输血”下,科索沃地区失业率仍然极高;受教育水平比“独立”之前,尤其是前南斯拉夫时代低了不少;当地居民月平均工资仅为150欧元(220美元),城市居民正常用电也不能正常保证。

社会治安更是差,黄赌毒、谋杀和贩卖人口很猖獗,严重的时候大姑娘街上走着走着就被绑了。早在2005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还指出“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是“科索沃稳定的最大威胁”。

不过,近几年来,在联合国与欧盟的协助下,治安的社会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改善了不少。

(科索沃也是个“实在”的民族——为了表达对大恩人美国的感激之情,异教徒克林顿总统,被奉为了阿族穆斯林的英雄,伟岸的铜像矗立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

此外,科索沃内部也存在种族冲突。虽然阿族人占90%以上,但也分布着不少塞族人聚居的区域,最大的一块跟塞尔维亚相邻,叫做“北科索沃”。科索沃战争后,两个互相看着不顺眼的民族还算比较克制,就这么尴尬的勉强凑合着过,倒也没生出什么是非。出现大规模伤亡的武装冲突只有一次。

那是2008年2月,科索沃宣布“独立”之后,三观不合的北科索沃塞族人也试图从科索沃分离出去(像不像2013年的克里米亚危机),要绕开科索沃政府,单独在塞族聚居区举行地方选举,搞独立公投。

此情此景下,科索沃的塞族人开始向伊巴尔河大桥之北集中,而阿族人则占据了大桥以南,伊巴尔河则成了巴尔干半岛上的“三八线”和“柏林墙”。与此同时,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间矛盾又一次被激化,演绎了一系列的冲突、流血和死亡。为此,北约不得不派近两万人的部队在这里维持和平,着实乱了好一阵子。

(红色部分为塞族人有优势的地区)

冲突事件后,欧洲各国筹钱,以欧盟标准,对连结两族聚集区的伊巴尔河大桥进行了维修改造,旨在“促进阿、塞两族的交往、融合”,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接触的场所。

结果呢,这座现代化大桥成了两族的“分离之桥”。无论是在阿族还是塞族的眼中,这条畅通无阻的大桥,其实是个“断桥”。比如,阿族人出来“遛弯”的时候,走到桥中心就会折返,塞族那边也是一样,都在极力回避对方。人们内心的分裂想靠着一架实物的桥梁去连接,明显是行不通的,欧洲国家们也太过于理想化了。

目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什么像样产业的科索沃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联合国和欧盟援助。此外,政治上,科索沃地区和塞尔维亚正在筹划交换领土的方案,以北科索沃交换塞尔维亚南部的普雷舍沃阿族聚集区。不过交换方案在双方内部都遇到激烈反对,泡汤的可能性很大。

毕竟,信仰+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科索沃独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这方面,东欧、巴尔干半岛各国、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家都是美俄的棋子和提线木偶,不管怎么“自立自强”,也无法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向东、向西、还是当“墙头草”,总是难以回避被揍的命运。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科索沃战争到今天,阿族人似乎是得到了自己的独立,没有塞族人再去欺负他们,可是他们真的过好了吗?答案就是否定的。

今天的科索沃是欧洲最混乱最穷困的地区,毒品非法武器贩卖人口,各种你能想到的罪恶行业在这里都繁荣昌盛,这一点就连欧盟都没有脸去否认。

欧盟,尤其是其中领头的德国,为了自己的地缘战略利益,当年带头肢解南斯拉夫后来又刻意扶持科索沃的独立,他们这20年左右时间向科索沃砸下了大把的银子,可是收效却寥寥。

奈何当年他们所扶持的人根本就不对,当年以科索沃解放军为首的那些人,造反打仗实际上也不行,如果不是北约拼命的打垮南斯拉夫,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可能独立。好不容易在欧盟和北约的支持下混到了独立,他们干了些什么呢?前面大家都已经看见了……

一个地方,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一群知道如何确定发展规划的人来领导,科索沃就是这个样子,根本看不见什么明天。欧盟就算砸下再多的银子也根本不会有用,只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让自己骑虎难下。

这不前两个星期,科索沃因为南联盟时代留下的两个火力发电厂基本上已经不堪使用,甚至派兵跑出去抢南联盟的水电站,其实就算他们真的强来了再过十来年我估计这个水电站也会是一堆废铁……

独立,但是让阿族自己慢慢饿死,如果他们真的觉得好,那就好吧……


欢迎关注,其他问答更有趣易懂,国际问题军事问题在我这里会变得更有趣


千里岩


科索沃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内陆,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境内主体民族为阿尔巴尼亚人。不过,科索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与其说它是国家,倒不如说它是地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包括中国、俄罗斯、塞尔维亚、希腊、伊朗等国在内的诸多国家至今都没有承认科索沃的主权地位。因为科索沃原本只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一个自治省,完全是因为阿尔巴尼亚族的暴动以及北约的介入才导致了科索沃的分离。



阿尔巴尼亚族是科索沃境内的主体民族,他们与塞尔维亚族(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借助科索沃战争脱离了塞尔维亚共和国。不过这么多年来,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不但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反而陷入了长期的贫困和动荡中。时至今日,科索沃是整个欧洲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且政局动荡,就连一些居民日常用品和生活用水也要从塞尔维亚进口。

在1999年发生的科索沃战争中,激进的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与塞尔维亚军队发生了激烈交火。而北约集团则以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为由,对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组成的联合国家)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导致南斯拉夫的首都瘫痪。此后,科索沃已取得实际独立(1999),但真正宣布独立还是在2008年的事了。



战后,南斯拉夫逐渐分裂为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国家,而科索沃也趁机正式脱离了塞尔维亚共和国。至此,塞尔维亚完全失去了对科索沃的管理,而科索沃境内的塞尔维亚人也陆续撤离科索沃。不过从战争结束至今,科索沃境内的阿尔巴尼亚族依然生活在贫困和动荡中,国民人均收入在欧洲属于倒数水平,远不如当年的南斯拉夫时代。
(科索沃战争中的难民)


世界人文通史


1989年,塞尔维亚宣布在科索沃实施紧急状态。1992年5月,阿族宣布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选举鲁戈瓦为总统。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科索沃解放军。1998年3月起,南斯拉夫军队在科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先后有二十万阿族和数万塞族等当地居民沦为难民。同年底,美国为首的北约介入科索沃危机。1999年3月24日,北约发动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6月10日,北约结束对南联盟78天的轰炸。同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第1244号决议:南联盟军队和警察部队从科索沃撤离,科索沃由联合国特派团进行管理,北约领导的国际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独立,同年12月9日,欧盟特派团接管原联合国特派团手中职权。2010年7月22日,海牙国际法院裁定科索沃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不违反任何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合法”,该裁决无任何法律约束力。

独立不易,生存也难。科索沃现为议会制共和国,120个议会席位中阿族百席,塞族10席,其他族群10席。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和周边合作,国际援助只有欧盟等,海外侨汇成为支撑家庭和国家的重要财源,据称每个家庭年均获得四千左右欧元的资助。家族观念强,互助行为多与极富报复心同为阿族人的个性特征。世行数据显示,该国2016年实现GDP66亿美元,贫困率29.7%,预期寿命71.3岁。

回眸历史,科索沃既承载着塞、阿两族的光荣与梦想,又饱含双方的苦难和沦落,它曾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的政治与宗教中心,奥斯曼时代又演化为阿尔巴尼亚的政治、地理和文化中心,古往今来,在它土地上发生的每一次民族迁徙、版图变更、主权归属,背后都有大国的推手,两个民族的恩怨情仇在大国不怀好意的错位对待下更趋复杂化……


ruixuezhaofeng


科索沃原本是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一个省,面积大约1万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90%以上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其他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土耳其等族人总数不到10%。曾经的科索沃,占据绝大部分人口的阿尔巴尼亚人却没有绝对的优势权利,引起了阿尔巴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的冲突,科索沃战争以后,阿尔巴尼亚人已经成为科索沃绝对的主体。


近代的巴尔干半岛,由北方的奥匈帝国与南方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塞尔维亚族人北迁,阿尔巴尼亚族人南迁,然而南斯拉夫建立以后,将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土地分给了塞尔维亚族人。1929年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大约50万,占当地人口39%。

1941年南斯拉夫被意大利吞并,大量塞尔维亚人被迫离开,而阿尔巴尼亚人却拍手称快,认为科索沃能够并入所谓的“大阿尔巴尼亚”。

二战结束以后,科索沃并入南斯拉夫,但是作为南斯拉夫第五大民族,阿尔巴尼亚人却并没有获得自治成员国地位,只不过是南斯拉夫成员塞尔维亚的一个省,这让阿尔巴尼亚人非常不满,最终引起了冲突。

科索沃战争结束以后,科索沃事实上脱离了塞尔维亚,当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已经获得了当年梦寐以求的主人权利。


澹奕


海湾战争之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虽然力量的悬殊差距,使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和结局,但是美军在作战中保持信息优势、争夺制信息权的努力丝毫没有减弱。在上百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的支持下,美军所有空袭行动之前都伴有大规模的电子干扰、电子摧毁和欺骗攻击,致使伊拉克军队的雷达迷盲、通信中断、武器失控、指挥失灵。电子战飞机在前开辟空中安全走廊,轰炸机紧随其后投掷精确制导弹药,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作战模式。 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未来信息化战争更不例外。于是,与信息化战争体系对抗要求相适应的作战形式——联合作战开始日渐成熟。当然,联合作战既是一种作战形式,体现了信息化战争是体系对抗的外在特征,同时又是一种作战思想,反映了信息化战争需合力制敌、综合制胜的内在需求。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联合作战这种作战形式,能聚集多种作战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在多维作战空间同时或先后协调一致地展开各种作战行动;能将多维战场空间、多元作战力量、多个作战阶段、多种作战样式和战法等构成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增效的作战系统,以整体威力克敌制胜。因此,联合作战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放大作用。这种作用对进攻一方来说,是整体打击能力的大幅提高;对防御一方来说,则是系统抗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联合作战之所以能取代合同作战,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息化战场是一个由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构成的一体化战场,任何单一的军兵种都不可能仅靠自身力量的完成所有的作战任务,只有多维空间力量的联合行动,凝合成一个整体,发挥综合效益和整体威力,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因而,未来信息化战争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表现为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由多维战场空间和多个战斗力量单元共同参加的一体化联合行动。海湾战争是这样,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更是如此。


牙签8332


阿族和波黑的穆族都是斯拉夫人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得部分斯拉夫人改信了伊斯兰教。现在的阿族穆族就是叛徒的后代!


发了芽的地瓜


今不如昔,是其对现实的普遍认知。强盛于民族融合,式衰于民族分裂。为民族政客利用,被强权国家撕裂。撕心裂肺何用?享受后悔的苦果吧!这一惨痛教训怎样启迪后人呢?团结才能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