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七擒孟獲,是逗他玩嗎?孔明怎麼想的?

dongziameng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怎麼會?諸葛亮之所以七擒孟獲,目的不是為了耍他,而是一勞永逸。這話從何說起?首先,你要承認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南征會不會勝利?有人說,這不是廢話嗎?輕而易舉的事兒,可是恰恰就是這麼輕而易舉的事兒,更難解決。

因為一點,諸葛亮南征的不是漢人,而是現在所說的少數民族,也就是當時稱的南蠻。


說的這麼直白,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孟獲是誰?他不是漢人,而是蠻人,所以在一定情況下,他是不會屈服於諸葛亮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話可不是危言聳聽,所以要想將孟獲變成“自己人”,得下很大功夫。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話。


諸葛亮雖然沒有達到這一點,但在他的努力下,孟獲最終屈服了,換成其他人,可能直接一場戰爭就能解決,可是戰爭結束後呢?

有人就說,直接殺了孟獲,不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可問題的是,諸葛亮南征的地方不是所謂漢人居住地,大部分都是蠻人,死了一個孟獲,就會有下一個孟獲出現,接著又是造反,又是平叛,那麼諸葛亮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

再則說,諸葛亮是要北伐的人,他南征就是為了一勞永逸,不讓後院起火,所以他才不厭其煩地抓了又放,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孟獲對他心悅誠服,最終諸葛亮做到了。


青史回聲


諸葛亮七擒孟獲,不是逗他玩的,孔明有如下考慮。

第一,讓孟獲等南中少數民族害怕。在南中平叛過程中,諸葛亮費盡心機,用其所能,幾乎窮全國之力,而且準備數年,就為了一舉成功 ,這完全是為了完成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戰略考量,一方面是通過平定南中叛亂穩固後方,一方面是使南中成為後勤物資和兵員的保障。要知道北伐中原數年國內空虛,糧草兵員嚴重不足。通過七次擒放,就是要讓南中統治者明白,平定南中,手到擒來,易於反掌,從心底裡讓孟獲等恐懼,不敢再叛。

第二,讓孟獲等南中統治者放心。其實,諸葛亮平叛南中過程中是多管齊下,文武並用,一方面軍事征討,一方是政治安撫,儘管國內空虛,但仍然援助南中糧食物資 ,派人修路,從而感化他們。

第三,使南中成為北伐中原的戰略後方。為此,諸葛亮除了軍事征討,政治安撫以外,諸葛亮還重視文化同化,比如派人教當地人漢語言和漢文化,比如鼓勵互通婚姻,比如鼓勵互通商旅,經濟往來,還重視分化內部,安撫拉攏孟獲以外的其它首領,分化南中統治者內部。

總之,諸葛亮的七擒孟獲行動,是必須進行的戰略行動,有很大的戰略考量,事實上,通過這次行動,南中基本上是穩定的,而且為後來的北伐中原確實準備了大量資源,南中的羌兵後來直接參加了北伐。





扯史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回有詳細描述。諸葛亮要北伐中原匡復漢室僅有巴蜀之地是不夠的,還需要穩定的後方。川南廣大地域少數民族部落不服管轄,經常犯上作亂,後方的不安定是諸葛亮北伐戰略的心頭大患。

諸葛亮成功對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孟獲七擒七縱,絕非兒戲。體現了諸葛亮爭取少數民族的高超策略。對孟獲的擒與放,思想上做了充分的準備。

擒了孟獲又放走,大家並不理解:“孟獲乃南蠻渠魁,今幸被擒,南方便定,丞相何故放之?”孔明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直須降伏其心,自然平矣。”三擒孟獲而又放,諸葛亮又對大家說:“吾三番擒之而不殺,誠欲服其心,不欲滅其類也。”

諸葛亮並未採用殺一警百的恐嚇策略,而採用了擒而故縱的懷柔政策,通過對孟獲的七擒七縱,孟獲的降服也帶動了南方各部落的歸順,蠻方皆感孔明恩德,皆呼之為“慈父”,誓不再反,從此南方平定。


用戶李森


七擒孟獲的意義在於收穫南中士人之心,不用糾結七擒是否屬實

漢晉春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

華陽國志南中志:夏五月,亮渡瀘,進徵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襄陽記曰: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

夏五月,諸葛亮渡過瀘水,進軍益州郡(建寧),替“敗於南中”的李恢解圍,並活捉孟獲。“七擒孟獲”就是發生在此時,但“七擒孟獲”並非羅貫中或其它小說杜撰,而是在《漢晉春秋》和華陽國志均有記載。

說實話,糾結七擒的數字是否屬實,沒有意義,畢竟後來孟獲在蜀漢成為御史中丞,這種七擒的事情存在附會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孟獲在蜀漢官僚之間宣揚自己的美談。

個人覺得諸葛亮既然讓孟獲參觀軍營,然後雙方正面小規模交戰7次,這事情也不算離譜。

南中“險遠”,地處雲貴高原,和巴蜀又是兩個地理關係,“七擒孟獲”這一事件的真正意義,在於蜀漢收穫南中士人之心,南中士人之心有了,就不會有意挑唆夷人造反,後續孟獲為官等事情,都意味著諸葛亮與南中士人等,分享南中的政治權益。我們不妨來看看諸葛亮當時在七擒孟獲的時候,這個地方話說叫南地方,那麼這個南地到底到底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呢?在南中挑起叛亂的人並非孟獲一人。第一個在南中造反的人是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所謂益州郡,並非是在四川,而是在雲南。益州郡所在的地方原為“南蠻”古王國滇國的領地。漢武帝派唐蒙平定西南夷,設立益州郡,治所在滇池縣。東漢時期,益州郡的治所在今天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的晉城鎮。到了蜀漢時期,郡治則到了平夷縣。

雍闓在劉備夷陵戰敗,病逝白帝城之後,趁著蜀漢新主登基,國勢衰頹之際,策動了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王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蜀漢政權。公元225年春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從成都出發前往南中平叛。大軍先由水路進發,從成都到達僰道,即今天四川省宜賓市。諸葛亮以僰道為大本營,兵分三路發往叛亂地區。以馬忠為首的東路軍進攻牂牁郡朱褒部。以李恢為首的中路軍則進攻益州郡孟獲部。諸葛亮、楊儀率領西路軍,主要進攻盤踞在今天四川西部涼山州一帶的高定主力,在消滅高定之後,隨即南下益州郡進攻孟獲,並在今天雲南省曲靖市境內生擒了孟獲。從四川涼山到雲南曲靖,需要渡過瀘水,也就是現在的金沙江。這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謂的“五月渡瀘”。

可以看到,諸葛亮平南的戰爭規模並不大。3月從成都出發,5月便已經打敗了叛軍中最有實力的高定,而且此時叛軍內部出現的內訌也幫了諸葛亮的大忙。挑起叛亂的漢族豪強雍闓被高定部將所殺,因此雍闓這一路的平定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到這一年的秋9月,蜀漢三路大軍會師於滇池,整個南中叛亂被徹底平息,諸葛亮也就班師回朝了。也就是說,諸葛亮南征到達的最南端就是今天雲南省昆明市的晉寧縣。而到了小說《三國演義》裡,在羅貫中的生花妙筆之下,這場戰爭主要成為了諸葛亮與孟獲的對抗,圍繞著七擒七縱的故事,戰線一路向南拉開,最後竟然到了烏戈國境內,也才有了戰象、獸兵、藤甲兵這樣的特殊兵種。

諸葛亮明明在雲南北部連昆明都只是最後的終點站,卻又在七百里開外的盤蛇谷火燒藤甲軍大敗兀突骨,成為結束南征的關鍵一戰,成就七擒七縱的美談。不得不說,在故事的精彩面前,方位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往事不再從來


七擒孟獲這事應該在歷史上是存在的,因為不僅三國演義記載了,而且在史書《漢晉春秋》、《華陽國志》中都有提到,但是七擒並不一定真的就是七次,七是多的意思,有可能是三次,有可能是四次,但應該用不到七次。

一、諸葛亮平南中的目的

南中的叛亂是因為劉備的去世而引發的,因為劉備是蜀漢政權的開創者,不僅名聲大,而且資歷老,益州也是劉備一手平定的,所以劉備在整個益州有著很高的威望,但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導致蜀漢損失了過半的兵力,給劉備和蜀漢政權帶來了名譽損害,因此地處偏遠的南中地區在豪強雍闓的帶領下開始反叛蜀漢,之所以反叛,無非就是不願意向蜀漢交稅了,也不願意給蜀漢提供兵員了,說穿了還是利益的問題。

諸葛亮

劉備在公元223年去世,按照規定一般要守孝一年,所以不適應發動戰爭,便實際上整個南中叛亂的規模並不多,而且南中地處西南,就是今天的雲、貴、川三省,除了路途遙遠,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實際上諸葛亮平定南中,也只帶了2~3萬的兵力,諸葛亮平定南中的目的就是讓叛亂者伏法,讓秩序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不至於因為南中的叛亂影響到蜀漢的北伐大計。

二、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略

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略實際是馬謖為諸葛亮提出的,馬謖並非一無是處,戰略思想還是有的,只是缺少經驗,馬謖對諸葛亮說:

諸葛亮與馬謖

南中地處偏遠,發動一次平叛戰爭不容易,接下來我們要北伐,不能長期對南中用兵,不能完全以武力將南中平定,那樣的話不僅短期難以做到,而且結下仇恨,將來也會叛亂不斷,所以這次平定南中一定要以攻心為上,讓南中地區真心臣服,就能達到目的。

馬謖的意思歸結起來就是八個字: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說得詳細一點就是要讓南中地區的叛亂者心悅臣服,才能保蜀漢的長治久安。馬謖說的很有道理,所以諸葛亮也接受了

諸葛亮擒孟獲

三、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役

由於實力相差的懸殊,實際上平定南中之戰並沒有太多的懸念,很快雍闓和高定被消滅了,由於發動叛亂的主要就是以雍闓和高定為禍首,因此被當成主要目標,本著懲惡要懲首惡的原則,雍闓被高定手下所殺,高定被蜀軍所殺,這樣兩個首惡都死了,就剩下最後一個參與的孟獲了。

孟獲是被雍闓和高定煽動的,同時也是離成都最遠的勢力,孟獲的活動範圍大概在今天的雲南省滇池一帶,這裡離成都有兩千多里,而且路很不好走,很多地方是原始森林,諸葛亮來回都要一年時間,如果不能一次搞定孟獲,那將來要是孟獲反叛的話,就非常麻煩。

七擒孟獲

孟獲是彝族首領,諸葛亮瞭解到孟獲在當地很有威望,為人正直,待人忠厚,在當地漢人和彝族人心中很得人心,這樣的人如果殺了,就會引發民族矛盾,而且孟獲的性格很適合感化,因為他待人忠厚,為人正直,有感化的條件,如果換個卑鄙小人,或者出爾反爾的人來,你是無法感化的,只有殺了了事。

諸葛亮瞭解之後就準備採用馬謖的做法攻心為上,如何攻心為上呢?你總不能和孟獲找個地方談心吧,那也不可能,只能先在戰爭中擊敗孟獲,再找孟獲談談,設法讓孟獲臣服,只有這樣才行,於是諸葛亮還是對孟獲發動了戰爭,然後孟獲就被諸葛亮俘虜,諸葛亮勸降孟獲,孟獲剛烈不願意投降,諸葛亮又不能殺了孟獲,於是只能放了孟獲。

諸葛亮南征路線圖

雙方再次發動戰爭,諸葛亮又俘虜了孟獲,孟獲還是不願意投降,如此幾次後,孟獲被感化了,對於孟獲這樣忠勇的彝族人來說,雖然剛烈無比,但是絕對是講義氣的人,諸葛亮多次的不殺之恩,顯然感動了孟獲,所以最終孟獲臣服了諸葛亮,向諸葛亮保證以後再也不反了。

所以你看史書,從諸葛亮南征南中的公元225年之後,一直到蜀漢滅亡的公元263年,南中再也沒有反叛的記載,這就是諸葛亮平定南中攻心為上的功勞,比只知道殺人強多了,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也達到了最終目的。

孟獲

但話又說回來,孟獲作為一個首領,不可能讓諸葛亮俘虜七次這麼多的,畢竟人家首領也是要面子,有些史書上對於數字的翻譯並不是表示具體的次數,也有多次的意思,七次就是多次的意思,但到底是幾次了,沒有記載,按照慣例來說,應該是不會超過三次,畢竟有三次經歷,足以讓人臣服了,所以七擒孟獲很有可能最終只有三次。

當然了,因為諸葛亮南征南中在三國時期,只能算規模不大的一次戰役,而且還是對外征戰,並不是太重要,所以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這麼清楚,就連孟獲是否真實存在也有人懷疑,但史書畢竟有記載,而且今天的雲南省境風還有關於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傳說和遺蹟,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七次這麼多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認為“七擒孟獲”並沒有發生過。雖然在我們的歷史書上寫了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孟獲心悅誠服,最終歸附蜀漢政權。在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東晉人寫的《漢晉春秋》等都有關於諸葛亮七擒孟獲的記述。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更是彙集各種傳說故事,極力渲染了“七擒孟獲”,使之影響巨大。

可是,離三國時期最近,也是目前研究三國曆史公認的《三國志》,裡面卻沒提到諸葛亮七擒孟獲一事,就連孟獲這個人都沒有提過。

那麼第一個問題就來了,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孟獲這個人?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關於他平定南中的記載只有短短12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這裡面並沒有提到有個傢伙叫孟獲的,難道孟獲真是虛構出來的?

其實也並不能這麼說,《三國志》的記載都很簡述,很多歷史細節並沒有記載,所以導致《三國志》裡沒有孟獲這號“小人物”。在《漢晉春秋》和《水經注》中都有提到過“七擒孟獲”。還有一個旁證就是在現在的雲南有一個著名的漢代“孟孝琚碑”,上面記載了漢代孟氏在南中是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

既然孟獲確有其人,那麼我們就試著分析諸葛亮有沒有七擒孟獲,他真有這麼閒嗎?
按照史書的說法,諸葛亮七擒孟獲只用了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諸葛亮能做到七擒孟獲嗎?難道是一放走孟獲就派人去抓?何況當地自然環境惡劣。

乾隆時期的《通鑑輯覽》就說:

七縱七擒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即雲几上之肉不足慮。

簡單說,七縱七擒難度忒大,跟兒戲差不多。

而且諸葛亮是建興三年三月從成都出發,四月平越雋,五月渡瀘,至秋,四郡俱平,取道滇東北,東至洛陽,十二月回到成都。

可《滇雲記略》卻稱:

“七擒孟獲,一擒於白崖,今趙州定西嶺。一擒於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於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於治渠山。一擒於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於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諸葛亮都沒有到過這些地方,又怎麼可能在這裡七擒孟獲。而且,這些地方花費四個月走一遍更夠嗆,更別說還打架了,所以說,諸葛亮七擒孟獲並不可信。

最後既然問到諸葛亮是怎麼想的,那再就舉個例子說一下。諸葛亮在南征過程中,偷襲西路叛軍,殺死叛軍頭目高定,佔據越嵩郡;與此同時,馬忠打敗東路叛軍。隨後在肅清叛軍勢力後,便進攻叛軍最後據點益州郡。諸葛亮根本沒表現出自己要攻心為上,而是武力鎮壓。所以諸葛亮也完全沒理由縱容孟獲,甚至七縱七擒。而且後來也沒有什麼“南人不復反”,反而是數叛,一度讓太守不敢在郡裡待著。


邯鄲醉


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不是戰爭問題。而是對一個民族政策的宣傳。

通過七擒展示自己的能力,通過七放,一方面展現自己的大度,胸懷,領袖氣質,更重要的時磨礪孟獲身上的野性。

當時南中地區什麼朱褒,雍闓,高定幾個人不服蜀漢的統治,要單幹,不聽你諸葛亮那一套了!其實他們心裡明知道幹不過蜀漢,就到處找幫手,不止是酒能壯膽,人多了更能壯膽。

就找到了當地最大的酋長孟獲,一看名字就知道肯定是孔武有力,野蠻成性,一身疙瘩肉。一嘴的絡腮鬍子。

孟獲孟獲,每次出去打獵捕獲的獵物最多,能力最強威望也就越高。他不做酋長誰做酋長!

那幾個反叛的人堅持沒多久就被打敗了。而為什麼偏偏對孟獲要七擒六放呢。就是諸葛亮太需要一個穩定的地方了,而孟獲在當地錯綜複雜的少數民族勢力中又很有影響力。當時如果把他殺了,肯定會引起別的亂子。

即使當時恐懼於武力不好怎麼。等大軍撤了就不好說了,那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收服他的人民麼,要完成對一個地區的絕對統治,武力只是開頭,更重要的是怎麼收服人心。





帥墩墩很實在


諸葛亮七擒孟獲,發生在公元225年,這一年魏文帝曹丕親自率軍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而歸。諸葛亮知道魏國新敗,暫時沒有力量來攻擊蜀國,就決定親自帶領軍隊,平定發生在南中的叛亂。

大軍出發時,參軍馬謖前來送行,諸葛亮向他請教對敵的策略。馬謖獻計說:“南中地勢險要,人口複雜,光靠武力征伐,很難平定,即使今天壓下去了,明天又會反叛。您以後要想出師北伐,就要先解除這個後顧之憂。我認為攻心是上策,攻城是下策;兵戰不如心戰,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心服口服。”諸葛亮很讚賞馬謖的策略,說:“你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我就是要這麼辦。”

蜀國軍隊很順利地攻下了益州、牂牁、越雟,殺了叛軍首領雍闓、高定、朱褒。沒過多久,南方部族首領孟獲招降了雍闓的敗兵,打著保衛家鄉的旗號,集合起來反抗蜀軍。

孟獲身材高大,為人慷慨仗義,英勇好戰,在南方各部族中有很高的聲望。諸葛亮認為要平定孟獲,應該以收服人心為主,光靠武力征服不行,把他爭取過來,才能使南方長治久安。

諸葛亮利用孟獲有勇無謀的缺點,連續七次生擒孟獲,每一次擒住孟獲,諸葛亮都熱情款待他,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他講述國家統一百姓才能安定生活的道理,然後大方的把他放了。孟獲每被擒住一次,對諸葛亮的為人就瞭解一層,直到第七次,孟獲深受感動,他留著眼淚說:“諸葛丞相真是仁至義盡,我決不再反對他了。”他手下的各部族首領也一起表示以後再也不反叛了!

諸葛亮很高興,他對孟獲說:“你們能歸順朝廷,平息戰亂,是國家的福氣,是老百姓的造化。”諸葛亮任命孟獲繼續做南王,管理南方各部族。有大臣反對諸葛亮的做法,認為不留下軍隊鎮守,恐怕這些人還要反叛。諸葛亮對大臣們說:“留下軍隊反而會讓各部族起疑心。我們只制定個大體的制度,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各族百姓才能和平相處。我們一不用派官員、軍隊,二省下了物資糧草,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亮用攻心為上的策略,七擒孟獲,基本達成了平定南方,為北伐解除後顧之憂的戰略部署。從此以後,南方各部族開始了大規模的農業發展,生活平穩安定下來。


晉唐風骨




漁樵之人W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

諸葛亮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提到,《三國演義》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和虛構創造。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採取的攻心戰策略,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