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為北宋浴血殺敵,但當北宋存亡關頭,楊家將為何不救國?

xiaolong281at


楊業的兒子一輩有如下幾人:

楊延昭(原名楊延朗,後改名,他就是楊六郎,但是他的六郎不是指他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實際上他是楊業的長子——而是遼人相信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而認為威震宋遼邊疆的楊延昭是第六顆星轉世,故此稱他為楊六郎)、楊延玉、楊延瑰、楊延貴、楊延浦、楊延訓、楊延彬等。

楊業的孫子一輩在史書中有比較明確記錄的只有以下幾人:

楊文廣、楊傳永、楊德政,這三人都是楊延昭的兒子,其中楊文廣最為出名——演義中楊文廣之父楊宗保這個人物在歷史中並沒有,楊延玉、楊延浦等人的子孫情況就我們所知沒有很明確的記載。

同時,史載(楊文廣)『其後子孫未有顯者』,也就是說從楊業算起的第四輩人沒有當很大的官的,也沒有記錄顯示他們還是在擔任將領,無論大小。

我們不難發現,楊家即使參與軍事,也只是楊家將,沒有形成種家這樣的種家軍,所以其在軍事領域的影響不是自發而持續的,很大程度上依賴朝廷授予職務,一旦『其後子孫未有顯者』,也就自然終結了。

那麼就很明顯,與演義小說中楊家將代不乏人、為國征戰不同,真實歷史上如果要說有楊家將,也只持續了三代,1074年楊文廣去世之後,楊家將的歷史可以說是終止了,到了約50多年後的北宋末年,自然也沒有楊家將出頭來挽救危亡。


談古論金


楊家將又不是像皇帝那樣可以世襲,有三代為將就不錯了,打仗這種本領,又不能遺傳。

在著名歷史小說《楊家將》中,塑造了楊氏家族四代忠烈的人物形象,小說裡面當然有虛構,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其他楊家將嗎?

答案是肯定的。

1、第一代楊家將:楊業

楊業本是北漢名將,跟大宋打了很多年的仗。後來北漢為宋太宗所滅,楊業仍然不肯投降。他的驍勇與忠誠,令宋太宗頗為感動,不忍心殺死這位忠勇雙全的名將,便讓北漢亡國之君劉繼元前去招撫。在舊主的招撫下,楊業終於歸降了大宋帝國,他就是千古流傳的楊令公。

在宋遼戰爭中,楊業屢立戰功。然而,由於他以降將的身份受皇帝重用,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與妒忌,在戰場上陷害他,把他置於死地。在最後的戰鬥中,楊業力戰被俘,絕食三日,吐血而死。楊業與其說死於遼人之手,不如說死於自己人之手。

楊業自殺殉國的噩耗傳到開封城後,宋太宗大為痛心。逼死楊業的監軍王侁被除官,發配金州;潘美被降三級留用;追授楊業為太尉兼大同軍節度使。皇帝這麼做,一方面是表彰楊業的功勳,另一方面也是樹立一個忠勇的榜樣。楊家將的故事,後來廣為流傳,成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的經典傳奇。這既是百姓對楊門忠烈的景仰與傳頌,也有官方宣傳的痕跡。

2、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楊業的兒子楊延玉與父親一同戰死沙場,後來他的五個兒子均被朝廷錄用,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楊延昭,也就是小說人物中的楊六郎。

在楊業的數個兒子中,楊延昭的性格與父親最像。楊業曾說:“此兒類我。”確實如此。楊延昭嘗追隨父親參加雍熙三年的北伐,後來鎮守大宋北疆,頗多戰功。宋真宗也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堪稱為楊家將第二代的出色人物。

公元999年,遼師南侵,進攻宋軍守備薄弱的遂城。幾乎沒有人相信小小的遂城能抵擋遼軍的進攻。可是,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拯救了遂城,此人正是楊延昭(又稱楊延朗)。當時正是冬季,天氣寒冷,氣溫零度以下,楊延昭召集城內壯丁,連夜在城牆上注水。到了次日凌晨,水全結成冰塊了,整個遂城在一夜之間,加上了一層冰甲,變得堅不可摧。遼人一看,要攻破該城不容易,遂引兵而去。楊延昭以自己的機智沉勇,拯救了一座城市。

3、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他的才華曾得到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賞識,後來追隨狄青南征。考慮到楊文廣是名將之後,宋英宗多次提拔他,官至定州路副總管、步兵都虞侯。與祖父、父親一樣,楊文廣也是精忠報國,因公忘私。

可以說,楊氏家族為大宋帝國的邊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幾代人抗擊外敵的英勇事蹟,得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逐漸演變為小說《楊家將》,其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遂成為國人的精神財富。


君山話史


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主要活躍在北宋中前期,到了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就不存在了,因為他們的蹤跡無人知曉了,所以,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也就沒有楊家將來救國這一說法了。

那麼歷史上的楊家將,總共經歷了幾代人呢?

據《宋書》和《長編續資治通鑑》的記錄,僅僅只有三代而已 ,他們分別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

楊業也就是楊家將的創始人,楊家將的名聲,就是他樹立起來的。剛開始的時候,他不但不是大宋的臣子,相反他是大宋的敵人。

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只統一了南方,北方的北漢和契丹還沒有統一,他就撒手人寰了。

楊業就是北漢的大將,北宋皇帝趙匡胤想統一全國,去攻打北漢的時候,都是楊業帶領楊家將和北宋殊死抵抗的。

趙匡胤打了兩次北漢,因為楊業的存在,都沒有得逞。最後趙匡胤離奇的死亡了,皇位就落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的手裡。

趙光義當了皇帝,繼續統一北漢,他借鑑了前兩次打北漢的經驗,一鼓作氣,把北漢給攻打了下來。

北漢的皇帝劉繼元頂不住投降了,但是,這時候的楊業還沒有投降。宋太宗趙光義看到楊業如此忠心,十分的賞識他。就讓北漢皇帝劉繼元去說服楊業。

不得已楊業只好投降北宋,成了北宋的一名社稷之臣。也就是此刻開始楊業才為大宋效力的。

因為楊業對打擊契丹有經驗,宋太宗就把他分在北方邊界上,防禦契丹人了。

楊業防守北方邊界的時候,多次為大宋立功,其中讓楊家將名揚天下的,正是雁門關大戰,此次楊業帶領八千楊家將,打敗十萬契丹人。

這一戰楊家將之所以能勝的如此漂亮,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熟悉地形,且雁門關多山丘,不利於騎兵作戰,所以,契丹人的騎兵根本無用武之地。

這次契丹人對陣楊家將,是敗的心服口服。自此之後,契丹人提到楊家將,就多多少少的留下了一些陰影。他們再也不敢冒犯楊業管理的地盤了。

所以,以後契丹人騷擾大宋,都是選擇從東面的平原進軍。

因為契丹人的經常的騷擾,若怒了宋太宗,宋太宗想把契丹給滅了,他就組織了東西兩路軍去攻打契丹。

楊業就是西路軍的一個將領,他跟隨的正是大將潘美(影視劇裡的潘仁美),這次出征,因為潘美的臨陣逃脫,把楊業所率領的楊家將,給扔到了幾十萬契丹人到包圍中,楊業最終被他們所俘虜,三日後絕食而亡。

楊業戰死之後,宋太宗為了表彰楊業的貢獻,就把他的爵位世襲給他的兒子楊延昭,就這樣楊延昭就成了楊家將的第二代領導人。

有一次契丹人攻打大宋的遂城的時候,是楊延昭帶領楊家將,奮力對抗,才解了遂城之圍的,擊敗契丹人的。

但是,也是在楊延昭的時候,宋真宗和契丹人簽訂了《澶淵之盟》,從此,契丹和北宋的關係迴歸到和平。因為沒有戰事了,武將的用處也就不大了。

楊延昭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楊六郎。

第三代楊家將就是楊文廣,楊文廣主要是跟著北宋名將狄青對抗西夏族。當然楊文廣也是戰功赫赫的名將,他沒有辱沒楊家將的威名,戰功雖然比不上楊業和楊延昭,但是,還算說的過去。

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就沒有了蹤跡,無論是《宋書》還是《長編續資治通鑑》都沒有了楊家將的記錄了。


史學達人


其實在歷史上,楊家將在宋初三代以後便後繼無人,寂寂無名,北宋末年時根本無人知曉楊家將及其後人下落,他們更不可能出來救國了。

演義中的楊家將從北宋初年一直延續到南宋初年,就連岳飛麾下、岳家軍中的頭號猛將楊再興都被描述成楊家將的後人,但歷史上的楊家將遠沒有這麼風光。

初代楊家將——楊業

楊業,原為北漢名將,北宋滅北漢,楊業投靠北宋,被宋太宗委以重任,鎮守雁門關一帶,防禦契丹,因屢敗契丹騎兵,被稱為“楊無敵”。

演義中的楊業被奸臣潘仁美陷害,兵困金沙灘,頭撞李陵碑而死,歷史上的楊業則是因主帥潘美(潘仁美的原型)拒不發兵接應救援,力戰被俘,絕食三日後壯烈捐軀。

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正史中的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他繼承父親的英勇忠誠,活躍在宋真宗年間,在河北一帶率軍抗遼,多次挫敗遼軍的進攻。契丹人崇拜北斗七星,認為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他們的剋星,因此把驍勇善戰的楊延昭稱為“六郎星”,這便是楊六郎的由來,並非因為他排行第六。

三代楊家將——楊文廣

演義中的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孫子、楊宗保的兒子,但正史中的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活躍在宋仁宗年間,主要戰功追隨范仲淹與西夏作戰,追隨狄青南征。

演義中楊業7有7個兒子,個個都是將才,正史中的楊業也有7個兒子,但只有長子楊延昭成為第二代楊家將,次子楊延玉隨父戰死,其他5子都未從軍征戰,也沒有在史書留下自己的事蹟。自楊文廣以後,楊家將便已退出歷史舞臺,到北宋末年無處尋蹤。

《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被塑造為楊家將的後人,他雖是虛構角色,但其“家貧賣寶刀”的遭遇卻反映出楊家將的落魄。儘管如此,楊家將滿門忠烈的英勇事蹟和愛國精神即便在千年以後,也值得我們弘揚!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評書《楊家將》的流傳很廣,許多人都聽過。可是評書不是歷史,不要誤把它們當成歷史! 楊家將確有其事,這三代人是楊業(評書中的楊繼業)、楊延昭和楊文廣(評書中是楊宗保)。


自宋朝建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導致大量武官被清理,大量文官率領軍隊打仗。武將受到文官指揮,豈有不打敗仗的道理!

老楊家是後來歸降北宋的軍人出身,自然不受重用,楊業只是個邊境線上的副總兵,手下不到兩萬人。靠他們抵禦外寇也是力不從心,況且上面還有文官轄制,手下眾人也不完全聽其調遣。 楊業被遼俘獲,三天後絕食而亡。宋遼檀淵之盟後少有戰事,北宋政權從民眾身上剮來民脂民膏送予遼國,兩國邊境還算平靜。趙光義北伐失敗後,宋朝知道了自己幾斤幾兩,再無北伐之事。



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不是楊六郎,他率軍對遼戰果尚可,遼人認為他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顆主管北方的星君,故有六郎之稱。 評書中的楊宗保並無此人,但楊文廣是六郎之子,這時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幾乎已無號召力了。至於後來的楊再興,那已是不知存不存在的人物了,老楊家也沒那麼大的排場——天波楊府。



行雲流水1437995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可沒等到北宋末年那時候。歷史上的楊家將,其實只傳了三代,三代往後就碌碌無為,泯然眾人。

第一代自然是楊繼業。楊繼業毫無疑問有被演義誇大的成分,楊繼業原本是北漢將軍,官居建雄軍節度使,是北漢人心目中的楊無敵,被北漢國主賜姓劉。

但是在北宋的歷史裡,這個楊無敵在北漢為官的時候,被北宋初年的大將打得是灰頭土臉。

北漢滅亡後,楊繼業降宋,官居高位,在雁門之戰中和潘美合作大敗遼國十萬軍隊,從此名振天下。後來雍熙北伐撤退時率軍斷後,因無援兵被俘,被俘後絕食而死。

楊繼業死後極具哀榮,被追封太尉,大同軍節度使,他的幾個兒子均被恩蔭為官。

在他的幾個兒子裡,最出名的就是楊延昭了。

楊延昭子承父業,在北邊抵抗遼國,多次擊敗遼國的進攻,威震遼國人,遼國人認為楊延昭是天上六郎星下凡,所以又叫他楊六郎,當時在北邊抗遼的還有一個名將叫楊嗣,演義中把楊嗣的功勞許多都安插在了楊延昭身上。

楊延昭雖然也是護邊名將,但是他的地位和他爹比起來,就差得遠了。

楊家將第三代是楊文廣,楊文廣是楊延昭三子,他主要負責和西夏的戰爭,楊文廣和北宋許多名將名臣,比如范仲淹,狄青,韓琦都合作過。不過當時北宋已經和遼國和談,和西夏的戰鬥也不多,楊文廣沒多少機會建功,其成就要比楊延昭和楊繼業低很多。



歷史上的楊家將到這裡其實就沒了,楊文廣後代碌碌無為,終泯然眾人。

幾十年後,宋金大戰爆發,而此時的楊家將已經成為傳奇故事流傳世間。


守仁讀仁


正史中關於楊家將,只記述了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三代人。

楊業抗遼,兵敗被俘,絕食而死。

楊業之子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關,抵禦遼兵,達二十年之久。

.

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曾先後隨范仲淹和狄青抗擊西夏,也曾在河北做過地方官。

楊文廣病死於宋英宗時期。其後人未再有傳記。或還有為官者,未再統兵,無顯赫戰績。所以無傳。

英宗距靖康之難約七十年。靖康之難前後與金人交戰,未聞有楊家後人。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有答者列舉的很詳細而且分析的的確到位。楊家將的故事耳熟能詳,而且在民間演義中也是傳奇。歷史上的楊家將雖說沒小說般閃耀,但的確楊家為大宋初期的穩固打了很深的基礎。

可是誰也不能像不老松一樣,每一代人無法像楊業或楊延昭那樣勇猛無敵、驍勇善戰。而楊家將也最早出現在宋初,到楊文廣一代時也還是仁宗時期,而後面的楊家並沒有出現比較出名的將領,或者說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沒什麼人物了。

記得電視劇《楊家將》最後一幕,孩子抓周選中了毛筆,其實楊家也會想,征戰了三代了,可能也該歇歇了,都想著讓後世能夠平平安安。

附:岳飛賬下有一員大將楊再興將軍,便是楊家將的後人!!!


南窗問秋


呵呵,又見一個聽評書戲曲入魔的。


四川達州


楊家將奮血於戰,主子們打下了,江山。上位後的主才們卸磨殺驢,戰鬥中的功臣幾乎都被排擠的排擠,找藉口殺掉的殺掉,重文輕武,因為文官對他們的地位沒有威脅。到了北宋後期,楊家將的後人,基本都沒落了,根本就沒人學武,談何去救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