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火燒赤壁”的故事家喻戶曉。

李白有詩曰:“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年),馳騁於黃河流域的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做了充足的準備,然後揮軍南下長江流域。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劉琮舉荊州之眾投降,寄人籬下的劉備逃亡,江東孫權陣營大部分人主張投降。看似曹操幾乎佔全天時、地利、人和。

在這個完全有利於曹操的戰局面前,劇情發生了詭異神奇的逆轉。

  • 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曹操則傷亡過半,懷著“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悲嘆,自還北方。

從而,歷史的發展偏離正常軌道,三國鼎立的雛形奠定。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精通謀略和兵法、身經百戰的曹操,為何出人意料地遭此大敗?他到底是怎樣把一手好牌打爛的呢?

在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佔有大量篇幅。

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幹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戰事。

赤壁之戰真有《三國演義》說的設計完美、環環相扣、順理成章嗎?


孫權、劉備聯軍巧用“火攻”之計


從表面上看,曹軍是敗於孫權、劉備聯軍的火攻之計。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如司馬光 《資治通鑑》中對“赤壁之戰”的記載:“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曹軍受到火攻之後的連鎖結果就是:“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對於這一點,《三國志》中雖然描述的簡潔,但基本事實一致。

孫權、劉備聯軍的火攻之計能夠成功,原因在於:

其一,孫權陣營發現了曹軍的可利用之機。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則“可燒而走也”。

其二,黃蓋詐降之計得逞。

黃蓋“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當黃蓋率船隊接近曹軍大營時,“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其三,風助火勢。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於是,唐代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感慨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三點足以使火攻之計成功,給予曹軍以沉重打擊。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但是,即使曹軍船隊遇遭受火災,但是這場火災畢竟是發生在與火相剋的長江水面上。

而且,曹軍有堂堂數十萬之眾,其中一部分在岸上駐紮,這麼多人不可能活生生地被一場火全部燒死。

可見,火攻之計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曹軍大敗的原因並非只是因為一場大火那麼簡單。


曹軍受疫病嚴重影響

有個奇怪的現象,史冊中對於“赤壁之戰”的記述,差別很大。

做為正史、而且距離“赤壁之戰”發生時間最近的《三國志》中,對於“火燒赤壁”之說沒有過多強調。

例如《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雖然描述了“火攻”的事實,但著墨並不多。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中提到了一句—“公燒其餘船引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僅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一句,隻字未提火攻。

這也就說明了一個關鍵信息:“火攻”應該只是給曹軍造成了程度有限的打擊,並非決定性因素。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那麼,曹軍大敗的背後還有什麼原因呢?

其實史籍中已經透露了一個信息--疫病:

司馬光 《資治通鑑》中記載,在戰前進行分析時,周瑜對孫權說到曹操:“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赤壁之戰前,“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中記載,赤壁之戰期間,曹軍“士卒飢疫”;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則記載,赤壁之戰後,曹軍“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中記載了裴松之評價:“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

可見,以北方人為主力的曹軍南下,不習水土而患疫病,既有科學道理,也是個事實。而且在赤壁之戰的前、後都有,狀況還挺嚴重。

疫病的傳染性強,必然會損傷曹軍的戰鬥力。

換句話講,若遭受火災,活生生的人大不了可以逃避開;但是在一個紀律性強、聚集性大的軍隊裡,疫病的感染性更隱蔽,危害性更大。

而且,當時對於疫病的防控意識和治療水平低下。

東漢末年是我國曆史上疫病的高發期,造成了“十室九空”,人口銳減。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當時很多人對此現象都有相關描寫。例如曹植的《說疫氣》中描述:“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疫病這麼厲害,為什麼同處一個地域的孫權、劉備聯軍沒有患疫病呢?

這裡就有個原因可以解釋。

孫權、劉備聯軍長期居住生活在當地,已經習慣水土,體內形成了一定免疫力。

而曹軍從北方南下而來,長途跋涉,轉戰多地。正如周瑜分析的,曹操“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屬於“疲病之卒”。

而且赤壁之戰當時發生在冬季,也正是疫病的高發季節之一。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有學者認為,曹軍患的是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是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當時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

但是,血吸蟲病是一種慢性寄生蟲病,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皮膚、黏膜與疫水接觸受染。

那麼,久處赤壁之地的當地人患病的幾率更大。

而曹軍的陸軍主力自北方而來,到達荊州已是秋季,赤壁之戰發生在冬季,這個季節下水的幾率不大。

而曹軍的水軍主力是所收服的荊州水軍,他們與孫權、劉備聯軍對於血吸蟲的免疫力、發病率應該差別不大。也即不可能僅僅只是曹軍患血吸蟲病。

因而,曹軍是否患血吸蟲病之說,還值得深入探究。


孫、劉充分發揮“人和”因素,謀劃有方,執行有力

古人早就意識到,作戰的三個重要影響因素: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人心向背。

《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曹軍遭受火攻、疫病,即是失於“天時”和“地利”。

而其大敗,關鍵因素則在於“人和”。

威震四海的曹操大軍壓境,劉琮舉荊州之眾投降,劉備勢單力薄,孫權內部陣營人心不穩。

面對這樣極其不利的形勢,孫權、劉備聯軍經過研判、權衡,逆勢而上,共治曹操。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這一點,在司馬光 《資治通鑑》中有較多的記載。

當曹軍南下時,就有魯肅、諸葛亮這樣堅定的“主戰派”,而且他們擁有遠見和謀略。

荊州牧劉表剛死,魯肅就對孫權分析局勢,建議與荊州勢力和劉備結盟,共治曹操,“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並且魯肅自告奮勇去遊說,獲得了劉備和諸葛亮的認同,從而達到了預設目的。

隨即,諸葛亮代表劉備去遊說孫權,分析天下大勢之後,用田橫舉例的“激將法”使孫權排除了投降的選項,進而指明曹軍的劣勢:

“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從而給予孫權很大的期望和信心,將孫權、劉備聯盟落實。

於是,做為雙方最高決策層的劉備和孫權達成了合作、雙贏的高度共識。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然後,魯肅繼續給孫權增加信心,並使同樣“主戰”並掌握軍權的周瑜表明了信心和決心。

從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並且“拔刀斫前秦案”,明確打壓聽到曹操“治水軍八十萬眾”而“響震失色”的長史張昭等“主降派”。

於是,“劉備勢單力薄、孫權內部陣營人心不穩”的這兩個短板得以補長。

可見,通過魯肅、諸葛亮的“謀戰”,使得孫權、劉備聯盟。這就意味著“人和”的“勢”,即決心和戰略已形成。

接下來就是“人和”的“術”,即如何有效地執行戰略。

曹軍北方士卒不習慣行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使人馬在船上如履平地。

這一點被周瑜部將黃蓋發現為戰機,自告奮勇用詐降之計,用火攻曹軍。

曹操本想彌補短板,因地制宜,用所收服的荊州水軍致勝,沒想到卻被敵軍用了陸戰常用的火攻之計,水軍戰船反倒成了死靶子。

孫劉聯盟的“人和”,加上地形熟悉的“地利”、火攻時風力相助的“天時”,使得曹軍在赤壁損失慘重。

故事: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於孫權劉備,並非《三國演義》裡那麼完美


可見,面對將會傾巢的生存危機,孫權、劉備陣營各自積極應對,面對逆境迎難而上,充分發揮“人和”因素,用“共濟世業”的理念抱團取暖,儘量化不利為有利,最終破解困局,獲得新生。

而曹操一方,本來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明顯優勢,但是沒有將其很好地優化。尤其是高估了己方實力,輕視了孫權、劉備的聯盟幾率,結果大敗。

這也正是《孟子•公孫丑下》中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赤壁之戰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

曹操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孫權、劉備則瓜分了荊州。

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改寫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