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馬東懟儲殷”,真的僅僅是代表自己在發聲嗎?

這一季的《奇葩說》,“馬東懟儲殷”事件始終是大家爭論的熱點。關於對於這件事,我想從《奇葩說》這個節目的名字來理解一下馬東的立場。

“奇葩”是形容一個人與眾不同,個性十足。

當我們說一個人很“奇葩”的時候,是有些調侃的意味的。在《奇葩說》節目之前,這個詞甚至是暗含貶義的。連肖驍這樣很有“奇葩”風的選手都在參加節目之初時表示,被人說成是“奇葩”太傷人了。

奇葩說:“馬東懟儲殷”,真的僅僅是代表自己在發聲嗎?

但是《奇葩說》開播之後,很多“奇葩”都有了綻放自己的機會,這裡為很多“少數人”提供了一個舞臺。不僅如此,《奇葩說》還因為它的節目形式,讓觀眾開了腦洞,瞭解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那麼多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在我們的常規世界之外,還有那麼多有趣、新奇的人,可以去了解,去認識。

《奇葩說》的slogan是“Y can Y BB”——你能說你就來,它鼓勵不同的觀點共存,卻不評判對與錯。

奇葩說:“馬東懟儲殷”,真的僅僅是代表自己在發聲嗎?

被奉為權威的溝通教材《溝通的藝術》曾經指出:人們誤以為溝通的目的就是統一,卻忽略了它最基本的功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溝通的目的不只是表達,還想要說服別人的時候,就容易對立、起衝突,甚至傷害人。

儲殷教授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因為他說教。他為什麼說教,因為他的表達不止是說明觀點,還帶著強烈的“我是對的,你得聽我的”的態度。在這次表達中,他所說的“大多數”依然帶著強烈的規勸信號:我們是那個多數,我們是對的,你現在不聽我的,以後早晚要後悔!

奇葩說:“馬東懟儲殷”,真的僅僅是代表自己在發聲嗎?

奇葩說:“馬東懟儲殷”,真的僅僅是代表自己在發聲嗎?

列寧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雖然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各不相同,但至少說明真理到底在哪兒,是不能單純以人數的多少來判斷的。

所以我理解:馬東懟儲殷,其實並不在於雙方對於這個辯題的觀點,而是提醒他在辯論中的態度。但儲殷的回應是有數據能證明他是對的,很顯然他根本沒理解馬東的意思。當然,節目是剪輯過的,所以我不知道在現場,儲殷是否真的get到了馬東的點,但至少從播出的這些鏡頭來看,是沒有。

我看到有人說,因為馬東屬於少數人,他是既得利益者,聽到這些話很不爽,當然要懟。

以為馬東是在維護自己的階層和想法,這未免也太小看馬東了,以他的成就和社會地位,完全沒必要在這樣的一個節目中再為自己爭取什麼。

與其說他是為自己,不如說他是在捍衛《奇葩說》節目的一貫宗旨,捍衛少數人自由選擇的權利。

至於儲殷為什麼起先招人嫌,後來卻得到很多人支持,原因還是出在這個“大多數”上——因為他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和觀點。

奇葩說:“馬東懟儲殷”,真的僅僅是代表自己在發聲嗎?

但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當我們在面對一個問題時,你可以根據直覺、理性、事實、數據……各種因素去思考,但千萬別因為支持人數的多寡就草率地做出選擇和判斷。

有句話說:“成功不可複製”。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相同的際遇,那樣選擇於他是對的,於你可能就是錯的。請根據眼下的情況、個人的條件,走出適合你的那條路,而不是——隨大流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