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現象:如何看待行為後面的無數解釋


心理現象:如何看待行為後面的無數解釋


生活現象有多種解釋

不論是從常識還是心理學視角看,我們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後面都有掩藏的深意,這個藏而不露的含義,可以稱之為動機、需要、慾望、目的等等。

更準確一點說,行為後面有動機,動機後面有需要,需要包括各種慾望想法等等。動機還有內外之分。

舉例工作吧,工作動機首先是掙錢,獲得社會認可,這些屬於外部動機。

除此之外,工作還存在內部動機,那些廢寢忘食投入者,有成就動機;還有一般員工,工作中收穫歸屬感,這是社會歸屬動機;當然,職場單位裡那些主管人們,還有一個權力動機,控制感的不可缺少。

上面這些內部動機都來自內部需要,用馬斯洛理論表達,就是愛與歸屬、尊重與被尊重、個人價值實現等。

這些可以歸納為一般普通心理學理論解釋範疇,再看看社會心理學可以解釋的理論。

原本吃飽喝足,看見剛剛做好的散發誘人味道的新鮮麵包,忍不住再吃點,這就是老百姓說的“眼饞嘴不饞”,如何解釋呢,用馬斯洛理論不太好解釋。

這時候可以拿行為主義理論來解釋。

香味四溢的麵包是刺激,激發我們垂涎三尺忍不住嚐嚐,就是“行為——反應”模式,也叫做經典條件反射。

繼續深入些解釋其他行為,比如告訴小孩子忍住半小時不吃麵包,過後再獎勵其他東西,很多孩子能忍住,可以用“行為——心理活動——反應”模式解釋,也就是雖然暫時不能吃到麵包,可是延遲等待有好處有利息啊,時間價值就是這樣得來的。

這個模式就是操作性條件反應,可以解釋的非常多,包括上面說的工作,一般每月10號左右發工資,為何在沒發工資前你會勤奮工作,那些內外部動機都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動,因為會延遲滿足,才不會猴急猴急。

心理現象:如何看待行為後面的無數解釋


痛苦症狀有無奈解釋

解釋常見行為的理論很多,可以說所有心理學理論都是這個目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是這樣,社會交換、符號互動、模仿學習等也都是。

對於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惑,解釋起來可能麻煩的多。

比如出現偏激敏感厭世牴觸心理的個案,自述“感覺自己很焦慮,迷茫,對任何事情和人都出現牴觸情緒,排斥和人的一切交流,總是無意識自己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出現問題想法很偏激。希望可以得到疏解和開導,瞭解自己的問題。”

對此有個簡短對話:

——近期發生過什麼事,什麼時候嚴重呢?與誰接觸更嚴重呢?

——近期沒有發生過事情,每天下午晚上都會有長時間持續。除了非常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對其他人都異常排斥。

——您這個感受發生一個多月了,之前什麼樣子呢?近來期間又是如何變化的?

——之前一直都很好,沒有過任何奇怪的情況。近期就是很莫名心慌,無法呼吸,頭暈之類的,注意力渙散。

——可以理解,情緒低落也是常見現象,但是時間長到一個月總是如此,就需要專業諮詢,幫助走出來,您現在說出來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類似這樣問題非常多,生活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個模樣,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夜深人靜都有無眠時刻。

心理痛苦很多無法言說,說出來的不再是至深痛苦。

上面這個個案是20歲男生,解釋他的焦慮抑鬱偏激沒有意義感,最簡單的是生理原因,所謂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缺失,生活迷茫無措。還有就是小時候家庭養育模式不良,親子關係不好導致人格不良,在成年初期已經表現問題症狀。

當然,這些解釋有些事後諸葛亮味道,反正解釋都是現在找出來的,對錯沒有辦法驗證。任憑我說好了。

還有一些比較善意中肯的解釋,比如這些症狀不是問題,看似面目可憎,但是用來保護當事者的,專業術語叫“防禦機制”,其實就是自我適應社會的特有方式。

打個比方,一個人歷經生活苦難,好容易有一件破爛衣服遮蔽,住一個搖搖欲墜破洞房子裡,雖然不幸,也勉強度日,這些看似卑微不堪的資源正是可以活下去的基礎,如果你上來呵斥一頓,拆了人家破屋,撕掉人家破爛,能夠給人家新房子新衣服尚可,否則就是謀財害命。

這時候,解釋要慎重,不是為了自己顯擺,要看是否有利於對方,否則就是害人不淺。

心理現象:如何看待行為後面的無數解釋


解釋不是目的,而是藉助解釋向好生活

為此,如何解釋是個大問題,尤其涉及心理痛苦的症狀,不能隨意隨心隨便解釋。因為,解釋可以無效,無聊,無用,但是不能有害。

你一句漫不經心解釋,可能就讓人家心理崩潰,該當何罪。這個換位思考一下,換成自己試試就知道了。

極端些說,生活中心理問題,一切都是防禦,一切都是解釋,一切都是主觀。如何解釋,不取決於我們知道些什麼理論,而在於解釋要有利於自己以及別人身心健康。

明確這個向好生活的目的,才是學習解釋本質要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