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攤才是真江湖

路邊攤才是真江湖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當夜來臨後,是另外一片江湖。


01.


就像武俠世界裡的大俠,他們通常在夜晚出現。他們的出場通常伴隨著橘黃色的燈光和氤氳的蒸汽。


他們的小車圍擋上,用紅色寬膠帶貼出一個個大字:烤冷麵、炒飯、麻辣燙,就像酒肆前飄的酒幌一樣,隔老遠就能看見。


接頭暗號是:老闆,加腸、加雞蛋、加辣、不要蔥。


這是深夜路邊攤江湖。城市的冬夜裡,飯館都打烊了,外賣員也下班了,只有這裡依舊熱氣騰騰,依舊提供帶著煙火氣的食物。


攤主們通常結群出現,鐵板燒旁邊傍著麻辣燙,麻辣燙又與烤麵筋相鄰。路邊攤從不單打獨鬥,他們講究合作共贏。20塊錢,就可以在這些溢著橙黃色燈光的小車間自由穿梭,甜酸辣鹹,選取你要的食物,餵飽你的胃。


這裡不像大排檔那般熱鬧,吆五喝六,與酒為伴。來人通常形單影隻,加班狗為多,帶著一天的疲憊和情緒,急需要一份熱騰騰的食物來安撫。


攤主也不像飯館老闆那般善於周旋吆喝,站在小車後,食客甚至看不清他的臉。他手藝嫻熟,食物在鐵板上發出”滋滋“的美妙聲音。食客掃碼,“滴——”將10塊錢付給他,水到渠成,沒有其他過多交流。一場買賣下來,他可能連一句話都不說,連付款也懶得看,只是埋首在食物的熱氣之中。


好似一場孤獨與孤獨的對戰。


路邊攤才是真江湖


路邊攤的“短平快”,決定了老闆與食客之間的牽絆不會太深,服務在這裡是不被要求的,那是海底撈的事。這裡只講究口味。當飢餓臨門,除了溫熱美味的食物,一切都是廢話。


這令路邊攤江湖的規矩變得很簡單,手藝至關重要,在路邊攤江湖,如果手藝不行,很容易被淘汰。畢竟攤位結群而居,食客很容易找到其他替代品。


路邊攤的效應很直接,全副底牌都壓在老闆的個人手藝上。深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全用來煎烤烹炸。


能在路口堅持半年以上的,都是“老攤”。口味細微之差,就能拉開攤與攤之間的差距。有的攤前排著隊,有的攤前卻門庭冷落,生意好不好,在路邊攤是一目瞭然的。“網紅店”能僱人去排隊,路邊攤的老闆大幾率沒有那個資金也沒有那個精力去僱人,實力是擺在眼前的。


能成為“老攤”,必定有過人之處。即便材料差不多、佐料差不多、鍋具差不多,路邊攤的口味還是能分出檔次來。


去餐廳吃飯,你極大可能不是衝著某位廚師去的,而挑選路邊攤,挑的就是人。大師傅就是老闆,老闆就是大師傅,人不對,火候就不對,佐料的厚薄就不對,翻炒的力度就不對,最終的口味就不對。


有的路邊攤說不清是哪裡好,但就是別的攤替代不了。


02.


深夜路邊攤經久不衰的,永遠是那幾樣食物。它們因烹飪簡單而被選擇,卻又因簡單而備受考驗。


簡單來分,深夜路邊攤可分為鐵板派、鐵鍋派、水煮派和油炸派,鐵板派以烤冷麵、烤魷魚、手抓餅為招牌,鐵鍋派則以蛋炒飯、炒河粉、炒方便麵稱霸路邊攤主食,水煮派除了麻辣燙,還有令人胃室一溫的餛飩湯。至於油炸派,代表自然是臭豆腐。


烤冷麵無疑是路邊攤之王,沒吃過烤冷麵,不配談路邊攤。烤冷麵大約在2000年火爆於黑龍江和吉林。2005年之前,路邊攤排行榜上還沒有烤冷麵的位置,在那之後,酸甜口的烤冷麵忽然就火出了圈,佔領了北方路邊攤市場。


關於烤冷麵的源起,有說是密山的,有說是牡丹江的,總歸都逃不出黑龍江,後來全國上下都打著哈爾濱烤冷麵的招牌,出來“招搖撞騙”。但這美食榜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是要替發源地給記上的。


延邊是冷麵之城,它也為烤冷麵的發展貢獻了相當大的力量。譬如之後的改良之舉,打上雞蛋,加蔥花、香菜、洋蔥三件套,就是從延邊烤冷麵一脈傳出來的。


南方人吃烤冷麵吃得少,有些人甚至連見都沒見過,但隨著烤冷麵的出圈,南方同胞也迅速被烤冷麵的邪惡魅力所征服:吃著像面又像塑料,有燒烤味又有油香,不知道塞進嘴裡的究竟是什麼,但就是欲罷不能。


但黑龍江的同學冷冷一笑:你們吃的還是不正宗。醬不對,面不對,總之就是不對。關於“正宗不正宗”這種問題,最好不要和本地人爭,因為規矩是他們定的,尤其是關於吃的。不過,有爭議代表有熱度,這至少說明了,烤冷麵的支持率確實很高。


和烤冷面相比,蛋炒飯顯然沒有地域侷限性。


之於“炒”而言,鍋是很重要的。在如今路邊攤普遍鐵板化的當下,已經很少有攤主還用一口笨重的大鐵鍋來炒飯了。但正是那些還用鐵鍋大勺炒飯的攤主,吸引了最多的覓食者。


抖音上最火爆的路邊攤視頻,一大部分都是鐵鍋炒飯:一大勺油下鍋,打入雞蛋,放入隔夜飯,顛鍋翻炒,直至粒粒金黃,再放入調料、酸豆角、火腿、洋蔥、蔥花等,翻炒均勻,出鍋,趁熱吃。鐵鍋與大火顛炒出的米飯,似乎有種特別的香味。


從前看《中華小當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黃金炒飯。想來能將小當家的黃金炒飯認真貫徹實施的,恐怕也只有路邊攤了。要吃最好吃的蛋炒飯,最好去路邊攤找,在飯館裡,蛋炒飯只是配角,而在路邊攤的世界,它是名副其實的主角。


路邊攤才是真江湖


如果說烤冷麵和蛋炒飯填飽了胃,那麼麻辣燙則慰藉了靈魂。


麻辣燙是深夜路邊攤選手中,唯一一個提供座位的。一條長凳,雖然簡單,但坐在蒸汽騰騰的食物面前,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沒有什麼壓力是一串魚丸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串魚豆腐。


如果吃不飽,還可以要求老闆煮一份火鍋面或粉絲,就著麻辣燙的湯汁,將胃裡最後的空隙都填滿,然後長長地舒出一口氣,酒足飯飽地回家。


有句話說得好:女孩子千萬不要晚上一個人出門,因為如果遇上路邊攤,可能一夜就能胖好幾斤。


深夜路邊攤是重油重鹽的代表,是佐料的狂歡,是養生的頭號敵人,可總有那麼幾個深夜,會被這樣的重口味所勾引。無需應酬,無需優雅,無需寒暄,無需緊張荷包,只需要盡情“放縱”,這大概就是深夜與路邊攤所起的化學反應吧。


大城市都在努力“戒掉”路邊攤,可有人怎麼都戒不掉。路邊攤不是一種戒不掉的口味,而是一種戒不掉的狀態,戒不掉的情懷。


03.


便利店是夜歸人的燈塔,路邊攤是什麼呢?大約是一點菸火氣和人情味吧。


我們是天生喜好熱食的,在無數個加完班空著肚子趕著末班地鐵回家的夜晚,只有路邊攤還提供著熱食的可能性。在城市冷冰冰的夜晚,你知道會有幾盞昏黃的燈光等在你回家必經的那個路口。


它們的老闆長期與夜為伍,多數沉默寡言,深夜裡除了收款的”滴滴“聲和翻炒的聲音,幾乎聽不到別的對話。你以為自己正經受孤獨,卻與孤獨撞了個正著。


有人將食物拎回家吃,他的腳步變快,因為忽然有了期待;有人蹲在路邊就吃了,一邊吃一邊和老闆閒聊兩句,看著空空的街道和偶爾走過來買東西的人。


人群來去後,留下路邊攤和它的攤主,依舊佇立在夜裡。


我曾遇到過兩位令我印象深刻的路邊攤老闆。


一位是阿姨。


有一次出差回家,晚上十一點,走到路口被路邊攤吸引,阿姨正在手法飛快地翻炒一鍋河粉,醬油、鹽、辣椒麵、胡椒粉、香油撒入,一氣呵成。我走到她面前,也點了一份炒河粉。阿姨沒有抬頭看我,說:“不做了,我要回家了。”


我愣在原地,忽然有一種被米其林餐廳拒絕的感覺。


一位是“眼鏡叔”。


他戴著一副眼鏡,看上去很文雅,卻顛著一口大黑鍋。他沒有完整的小攤車,道具很簡單:自行車馱著煤氣罐,另一邊支出一個架子來放鍋灶。他堅持一鍋只炒一份,這也與其他攤主的經營理念有所不同。以我的直覺看,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攤主。


不過我並沒有機會探得他的故事。他沒有徵兆地消失在路邊攤江湖之中,我好幾次特意兜到路口去找他買炒河粉,他都不在。或許他只是個過客吧。除了吃胖起來的三斤肉,關於他,我沒有再多的訊息,也再沒吃到過與之相似的炒河粉。


*圖片系視頻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