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來了,會取代教師嗎?

教育輔助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示工具從最初的黑板到輔助使用幻燈片、投影、多媒體交互屏;從一開始學生手頭只有一本課本到出現手刻蠟板印刷、複印、電子書;最早的人工閱卷到輔助使用答題卡、網上閱卷、人工智能閱卷;從手寫出題、剪貼出題、word編輯排版、智能組卷。

現在隨著北極星AI、英語流利說、學霸君、猿題庫等AI教育產品的出現,教育已經打破了原來的邊界,人工智能也一定會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教學領域。

人工智能來了,會取代教師嗎?

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什麼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什麼無法被替代?教師的職業到底會不會被AI取代?

BBC基於牛津大學教授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會計、銀行職員、政府職員,被機器取代的概率分別是96.8%、97.6%、96.8%。而教師這個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僅為0.4%。

也就是說,教師這個職業被取代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教師為什麼會成為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職業之一呢?

1、教育的本質不會變

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也就說明教師除了要教授學生知識外,還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育人”,而“育人”這件事,教師擁有著人工智能所無法替代的特質,教師是富於感情和智慧的,懂得在潛移默化中將優秀的品質融入教育。

人工智能只是替代教師的部分勞動,並不能取代教師的角色。這是因為雖然機器人也有對話、動作等交流功能,但和人類豐富細膩的感情相比差距甚遠,更不用說達到教師以情育人的大愛境界了。

2、人工智能無法主觀判斷

如果將人工智能教育運用到實際中來,那麼學生的評判肯定也就交給了機器。edX創始人阿南特·阿格瓦爾關於對學生的打分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edX平臺上讓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10萬份論文進行打分,雖然速度很快,但是最終的打分結果讓老師和學生都感到莫名其妙。因為機器在識別能力上還不夠完善,打分的標準非常死板,看不到學生論文中的閃光點,只是按照一些特定標準打分。所以人工智能教育想要真的應用到現實中來,怎樣準確對學生做出判斷還值得研究,不然還得專門配備一個師資團隊去評判學生的成績。

3、人工智能缺乏創新能力

就目前的技術而言,人工智能還沒有達到可以不斷創新的地步,在許多行業從事的也只是機械性的工作。雖然人工智能教育有取代教師的可能性,但是它背後還是需要模仿人類的智力行為,在人類智慧的基礎上建立各種模型。雖然也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去探索,但是沒有人類的智慧模型和行為方式供它參考的話,人工智能教育還是沒有任何創新的能力。並且在敘事能力上,人工智能教育也會有所欠缺,它表達的方式是整合人們日常對話形成的,對於一些套話和說話技巧,人工智能教育目前還沒有辦法實現。

人工智能來了,會取代教師嗎?

不過,雖然說教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對AI的衝擊,教師也要開始具備危機意識和改革意識,考慮如何能夠提高教師的不可替代性。相信在未來,有了人工智能的幫助,教師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怎麼培養一個優秀的學生,優秀的人才會變得越來越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